甘孜日报 2018年06月19日
医疗环境变化大,医疗设备并不差,请问干部群众“看好病”还缺点什么?
近年来,随着政府投入的不断增多,新龙县县、乡(镇)两级医疗机构医疗环境大幅改善、先进医疗设备不断增加,但由于医护人员紧缺,特别是中高端人才奇缺,进而导致全县干部群众对‘看好病’充满期待。为此,该县卫计局依托州人民医院和宜宾对口援助医院,果断采取‘送出去学、请进来援、一对一带、手把手教’等方式,狠抓医技提升,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本网讯 “宋医生,我刚复查过了,身体已经完全康复,明天我又可以重新上工地了,非常感谢您们的救命之恩!” 6月12日下午,记者在新龙县人民医院亲眼目睹了康复患者罗传勇登门致谢医生的感人一幕。
今年34岁的罗传勇是在新龙打工的汉源人。5月9日晚10点许,腹部疼痛难忍的他,被妻子和工友从50公里外的友谊乡某施工地火速送到了医院。外科值班医生宋杨棚及其师傅王汪勇(宜宾援藏医生)发现,患者精神状态极差、生命体征极不稳定。果不其然,患者入院几分钟后就陷入昏迷。师徒二人立即展开抢救,通过建立静脉通道和心肺复苏之后,患者意识虽已清醒,但血压、呼吸、心率仍不稳定,随时可能发生疼痛性休克和心脏骤停死亡。为此,医院在紧急进行胸片、心电、腹部彩超、生化全套等一系列相关术前检查的同时,指定一名护士全程观察。经过会诊,初步确实患者为绞窄型肠梗阻和急性化浓性阑尾炎。
当师徒二人与患者沟通病情后,早已疼痛得奄奄一息的他,因经济原因断然拒绝手术治疗。然而,与患者态度截然相反的妻子则要求立即手术。当师徒二人打开患者腹腔后发现,整个回肠充血水肿、肠蠕动减弱、细膜将整个阑尾包裹。面对如此复杂的易位阑尾,师徒二人在分层探查后虽找到了阑尾,但细膜包裹处却有大量浓液溢出;吸出浓液后,师徒二人又发现,阑尾远端坏疽、中部穿孔。40分钟后,“手术成功”的喜讯,让患者家属喜出望外。术后24小时,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23日患者满心喜悦地康复出院。
如此感人的故事,在该院绝非仅此一例。采访中,县卫计局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政府投入的不断增多,县、乡(镇)两级医疗机构医疗环境的大幅改善、先进医疗设备的不断增加,但由于医护人员紧缺,特别是中高端人才奇缺,进而导致全县干部群众对‘看好病’充满期待。为此,县卫计局依托州人民医院和宜宾对口援助医院,果断采取‘送出去学、请进来援、一对一带、手把手教’等方式,狠抓医技提升,并收到了较好的成效。截至昨天,仅县医院的住院人数已超千人次,这比2014年全年住院人数还多,门诊人数也同比增长12%。全县两级医疗机构门诊和住院人数的不同程度增长,体现的是患者对医疗机构的信任,而支撑信任的关键因素就是医技。看来,加力弥补医技短板,无疑是破解‘看好病’难题的‘金钥匙’。”谢臣仁 记者 田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