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健康才好奔小康——石渠县包虫病防治纪实

甘孜日报    2018年08月01日


修建好的安全饮水井。

◎谢臣仁 曹勇 刁海瀚 记者 田杰 文/图

目前对全县在册16072只狗进行“铭牌”身份管理,控制畜间传染,做好防控选防治结合,增强全民预防意识

(上接2018年7月27日第三版)

“阿孃,狗要拴好,不要敞放让它到处跑哟。”7月25日,在德荣马乡谷恩村,乡包虫病防治专干雍西与村民西姆琼理打着招呼。

“不会哟,你看,狗拴好了的,狗屎也是放在池子里。你们说的预防知识我们都记得,包虫病让我们吃了那么多的苦,不做好预防就是害自己。”西姆琼理一边打开犬粪池让雍西对犬粪进行无害化处理,一边深有感触地说。

雍西笑言自己是“狗司令”,因为她管着全乡830只狗。“每只狗都有‘身份’,带着项圈,这项圈装有一个芯片,只要我用扫描杆一扫,这只狗的户主是谁、多大年岁、驱虫时间、对应照片,都会在信息终端一一显现。”雍西一边对记者解说,一边对西姆琼理的狗进行扫描,信息终端所反映的信息与她所说一一吻合。

“我们每个月10号都要去给每只狗发放驱虫药,定期处理犬粪,预防包虫病通过狗传播。”雍西说,包虫病多通过犬类动物寄生传播,管好830只狗不是小事情,所以她很小心。“只有在工作上做到小心,才能让农牧民放心和安心。”

防患于未然,捉矢于未发。治疗是当务之急,预防是治本之策。

全县在册16072只狗,只只有档案,条条有“身份”,控制好畜间传染,最大限度地杜绝了“移动病源”发生“串联”传染。

7月26日一大早,尼呷镇的麦玖根呷就迎来了县疾控中心副主任谢飞带队的随访医疗队。每村一个“对口”医疗人员,每家都有“家庭医生”。医疗人员定期开展随访工作,一季度药物随访、一季度B超随访,及时了解患者情况,从小从快有针对性地开展治疗,防止病态向严重化方向发展,这为病患治疗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草原鼠患、生态退化是增大包虫病感染几率的又一罪魁祸首,主要影响表现在扩大包虫病的传播面上,如不严加控制,不仅增加全面控制包虫病的难度,更会使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进一步恶化。”县畜牧局长曲多告诉记者,为控制畜间传染、治理生态,近年来,石渠县狠抓草原生态治理试点项目,实施草地补播195万亩、草原冬灌10000亩,草场冷季补播实验200亩;完成草原灭鼠232万亩,灭效率达95%。试点工作启动后,在18个牧民定居点开展了草原灭鼠12万亩,投入饵料2.3万斤。

7月12日下午5时,虾扎乡中心校四年级教室里,索朗曲珍一边做作业,一边哼唱着歌。“喝开水来吃熟食,饭前便后要洗手,千万不要去耍狗……”这首歌的歌名叫《包虫病防治之歌》。在石渠县,所有学生基本都会唱。

能唱还能“用”。12岁的索朗曲珍5岁时患上包虫病。2011年,她在州人民医院接受了手术治疗,在服用了半年药物配合治疗后,病情没再反复。索朗曲珍过去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得的包虫病,后来通过学校里的各种宣传活动,她知道了原由。现在索朗曲珍一家生活习惯彻底改变。家里的狗拴养,大人孩子都不吃生肉,不喝生水,一家人勤剪指甲,饭前便后要洗手。

在虾扎乡中心校教学楼前的玻璃门上,用藏汉双语写着“今天,你洗手了吗”的提示语。校长泽郎塔介绍,学校每个班每周都有一节健康教育课,班会和少先队队会也有健康知识教育,孩子们基本掌握了健康卫生知识。通过孩子影响他们的父母,虾扎乡防治包虫病的社会风气基本形成。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防病的基础,石渠县通过举办干部培训班、制作藏汉文宣传册、开展学校健康教育、制定《村规民约》、拍摄《不速之客》《谁来拯救我的父老乡亲》专题片等方式,多渠道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形成了“县、区、乡、村干部——农(牧)民群众”“老师——学生——家长” “干部、僧侣——农(牧)民群众”的三大宣传联动机制,抓住乡(镇)宣讲员、医务人员、村干部三个关键,逐级培训,以群众易接受的方式、听得懂的暖心语言,逐级组成宣讲团深入群众中开展健康教育知识宣讲,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到包虫病综合防治中来。对全县中小学校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开设包虫病健康教育课,向学生发放包虫病防治知识宣传读物,通过“一生带一户”“小手拉大手”活动带动全员防治。通过宣讲、座谈等方式,利用现代媒体平台宣传包虫病可防、可治、可控和不可怕。在县电视台和各卫生院、学校滚动播放《包虫病防治之歌》,发送包虫病综合防治知识手机彩信10213万条、微信17万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5万余份。国家统计局甘孜调查队对石渠县包虫病健康知识知晓率开展的调查结果显示,总体知晓率从2010年的30%、2015年的53%提升到现在的87.94%,群众对综合防治的支持率达98.33%。

改善水源,全县建设机井436口,实现源头管控,对每个家庭开展“五洗一扫”活动,不断优化生活环境、优化医疗手段、优化治疗质量,逐步实现永久根治

7月24日,在格孟乡格贡村,记者在一牧民定居点看到,一道半人高的绿色栅栏保护着一处泵房免受牲畜侵扰,里面就是刚投入使用的一口包虫病防治井。藏族群众拥加说,出水那天,周围的大人小孩都拿着水桶去接水,而且这井冬天也能用。

“保证安全用水,必须从饮水源头切断包虫病的传播渠道;有了水井,就断了寄生虫传播的渠道。”石渠县内现有436口深度至少30米以上的安全饮水井全部投入使用,对牧民定居点实现了全覆盖。

“逐水而居、逐草而生”是高原农牧民古老的生活方式。7月27日,正是草长放牧时,记者看到用摩托驮着四大桶饮用水的格孟乡格贡二村村民尼伟往放牧地赶。他说:“以往没有机井,放牧时就在河边打水来用,这些水一点也不卫生。现在有了机井,可以吃上安全卫生的水了,每次放牧都可以用摩托驮水去喝,这样就不得得病了。”县包虫病综合防治战略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肖通光介绍说:“由于原来条件有限,牧民曾经习惯直接饮用被牲畜粪便污染的河水,容易感染包虫病。水井被普及,能有效切断包虫病感染源头。”

优化环境不仅体现在饮水质量。7月26日,在阿日扎镇麻曲村,村民康珠戴着手套用牛粪铲铲完牛粪,脱下手套,站在了流水洗手器前洗手。涓涓流水从储水器流下,康珠的手抹上洗手液,仔细清洗。她说:“我们的结对‘亲戚’为我们每家都送了流水洗手器、牛粪铲、手套这些东西,让我们自觉地做好清洁卫生。”

创造条件、优化环境,让农牧民群众有健康生活的基本条件,从而开展以“洗脸、洗头、洗衣、洗澡、洗被盖和庭院大扫除”为主要内容的“五洗一扫”活动,细处着手、点滴做起,让良好卫生习惯融入农牧民群众整个生活。

谢飞是包虫病防治战线的“老战士”,投身“战斗”这么多年来,他最大的感受是农牧民群众的观念在改变、信心在增强,防病治病的环境更优化、手段更科学。

包虫病防治设备早已“鸟枪换炮”。7月27日 ,在长沙贡马乡卫生院,前锋二村村民脚尼前来复查病情。和以前用纸笔登记不同,觉尼通过扫描“眼睛”、录入指纹、录入户口薄上的身份证号这一系列的身份识别后,机器“吐出”一张二维码纸张。觉尼拿着这张属于她的二维码前往医生处做复查。医生看到扫描生成的二维码,就知道病人的身份信息和上次的检查结果,非常精准和方便。目前,在石渠县医院和乡镇中心卫生院都设立了包虫病免费筛查窗口,先进的设备常年提供筛查服务。包虫病筛查采用“虹膜—指纹—身份证号”的“三位一体”的识别方式,用于辖区内居民包虫病筛查识别。这种技术使得被筛查人员身份识别固化,个人信息更加精准。

价值近20万元的便携式彩超机成了石渠包虫病随访工作中的“常规武器”。“这是以往想都不敢想的,县里下了大决心、花了大投入开展包虫病防控攻坚工作,先进的设备优化了防治手段、提高了防治质量。”谢飞说。

而更大举措在于石渠举全县之力,积极采取综合防治策施,全面实施疫情监测、中间宿主防制、病人查治、健康教育等措施,除省、市(州)、县、乡各级政府外,全县卫生计生、农业、公安、城管、发改、商务、宣传、教育、国土、水利、财政等部门全力投入,“政府保覆盖、卫生保质量”“应查尽查、应治尽治、应助尽助”的包虫病防治目标在落实落细中取得实效。

“一家得病、全家致贫”曾是包虫病带给农牧民群众的灾难。石渠县对包虫病患者家庭不仅治好“虫癌”,更要治好“穷病”。格孟乡格贡一村牧民麻能一家6口,除他之外都患有包虫病。为照顾家人,麻能无法从事任何劳动,生活极为窘困。当地政府获悉后,不仅为他家人免费诊治,而且将他一家纳入低保,并在产业发展上给予帮助。“有政府帮忙,我家很快会养起一大群牛羊!”家人一个个康复,麻能对未来充满期待。

石渠县将包虫病防治攻坚与扶贫攻坚结合起来,针对因病致贫现象突出的家庭在实施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和扶贫产业发展等方面都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并着手发展产业,让患病农牧民群众能在身体恢复健康的同时,与全县人民群众一道同步脱贫奔康。

包虫病防控攻坚成效明显,包虫病疫情得到有效遏制。县委副书记、县长罗林说:“石渠风景优美、文化丰富,是发展旅游绝佳地。以往外地人到石渠县,听说包虫病,很多人自备矿泉水、干粮,不敢喝石渠的水、不敢在石渠吃饭;还有很多人因为包虫病不愿来、不敢来,大家‘谈虫色变’。 通过防控攻坚,包虫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大家对来石渠有信心了,来的人也多了。”

世界高城战“虫癌”,斗志昂扬“送瘟神”。昔日的“虫窝子”“穷窝子”变成了集农牧生产、生态家园为一体的高原新家。

希望跃动,和风拂面,世界高城充盈着温暖,展露无限生机!


  • 上一篇:摄影爱好者用镜头记录德格之变
  • 下一篇:稻城松茸“飞”出大山天地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