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苍山滴翠满眼春

甘孜日报    2018年08月27日

白玉县森林蓄积量全省第二是怎样炼成的

白玉林业局职工查看俄色树苗生长情况。

白玉林业局麻绒林场职工在管理川西云杉。

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定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并于同年9月1日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20年来,白玉林业局秉承“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思路,变伐木为植树护林、变资源为底气资本,全方位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与经济转型齐头并进、持续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本网记者 马建华 文/图

让绿水青山成为美丽家园

“以前砍树,现在护林,这片林子我管护了20年,每天巡山十几公里,我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感情。”白玉林业局麻绒林场场长吴林每天从事的工作便是白玉林业局天保工程的一个缩影。

从“伐木工”到“护林员”,角色的变化让吴林的心态也产生了变化,他和妻子都在白玉林业局工作,共同守望着白玉的青山绿水。

“在天然林采伐期间,我们按月定量采伐任务,一年一人采伐量在800多立方米。采伐工具主要是弯锯和斧头,油锯都是天然林停伐前一两年的事。”白玉林业局拉龙林场场长蒋松武告诉记者,他1991年到白玉林业局当采伐工,是森工二代,父亲曾是白玉林业局的一名电工。当年他们714场二工段林场有30名采伐工人。90年代初期,他们的月收入达到了200元,工作虽然辛苦,但有成就感。

“因为年轻,体力好,有使不完的劲。但条件艰苦,林区大雪覆盖,作业难度大,住的是单帐篷,被盖潮湿容易结冰,根本没有文化娱乐生活。”蒋松武乐观地说,条件再苦,工友们依然默默坚守,看到自己采伐的木材通过水运和公路运输源源不断地送到全国各地支援国家建设,感到再苦再累也值。

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35年来,来自五湖四海的白玉森工企业职工扎根川西高原林区,全面开展森工生产,累计为国家生产木材80万?,上缴利税近7000万元,迹地更新造林35000亩。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天然林停采后,我们所有一线的伐木工人成为了植树人。1998年到2010年,我栽树10多年。每年同样也下达了植树任务。造林期间,工友们都在高山上搭建帐篷,有时候蔬菜送不上山,我们就吃野菜。”蒋松武说,造林任务完成后,所有职工要担负天然林的管护任务。在白玉林业局,没有职务之分,无论是造林,还是开展第三产业,局领导也是和职工同吃同劳动。

“这张亚洲金猫的照片太珍贵了!”8月26日,白玉县察青松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介绍说,红外线相机首次在保护区内发现了亚洲金猫的照片。这也是保护区发现金钱豹、白唇鹿、黑颈鹤、黑熊等等珍稀野生动物后,首次采集到的又一物种影像。

20年来,天保工程使白玉县森林植被逐步恢复,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和恢复,为野生动植物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有效维护了物种安全。

实施天保工程以来,白玉林业局依法对4425460亩国有林和238000亩新增重点公益林实施了常年管护,累计完成公益林建设435408亩,其中人工造林107413亩、封山育林307205亩、飞播造林20790亩,森林抚育136000亩,累计生产销售各类合格优质苗木近3000万株。白玉县森林覆盖率42.03%,森林蓄积量排列全省第二、全州第一。2017年1月,全国最大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四川沙鲁里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正式获得国家林业局核准,其原始针叶林及阔叶林获得“中国最美森林”称号。

让林区成为金山银山

天然林停采前,无木可伐的森工企业陷入了资源危机、经济危困、企业处于半停产、职工处于部分放假的境地。

“当时职工对于企业前途感到很渺茫,企业不得不实行轮岗制,一年至少有2个月没有一分钱的收入。职工收入锐减,人心涣散,有的干脆买断工龄一走了之。”白玉林业局副局长马廷均回忆说,如果不及时转变老思路,就找不到新出路!

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实施天保工程的战略决策,为森工企业走出“资源危机,经济危困”带来了希望和机遇,从此企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至2005年,随着上级下达人工造林计划逐年缩减,冗员负担呈显,天保资金投入有限,为富余职工寻求劳动对象,为企业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已是摆在领导班子面前的严峻课题。

2006年,白玉林业局党委决定在抓好苗木建设、天然林保护、植树造林等主业的同时,进一步加快产业发展。“做出这样的决定,我们开了三天会,如何发展产业?大家的意见并不统一,主要还是怕担风险。” 白玉林业局局长柳孝林告诉记者,天保工程的资金支持是国家用输血的方式缓危解困,营造了良好的宏观生存环境。但打铁还需自身硬,尽快形成内部造血机能,适时利用好国家政策,依托优势资源,发展林下经济,打造后续产业,林区才能真正打开新的发展空间,成功蜕变,破茧成蝶。

林区,是一个依托自然资源生存发展的特殊区域。林区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林区人创造和谐幸福的美好生活,因此,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和谐林区建设的根本和基石,这也是天保工程的重要责任和使命。

参观学习、市场调研、产业思路调整,2006年,白玉林业局从西藏购买了150只藏鸡、9头猪,利用空闲地建立了一亩大棚蔬菜,这便是白玉林业局最早的产业雏形。创业艰难多,由于受产量、市场等因素的影响,2012年以前,创办的产业处于亏损状态。

8月正是高原旅游的黄金季节,白玉林业局所属察青松多酒店宾客盈门。

“2012年,局党委顺应我州全域旅游大势所趋,创办了察青松多酒店,不仅解决了职工家属的就业问题,而且营业收入也在逐年攀升。”察青松多酒店总经理唐林告诉记者,他工作30多年了,当过伐木工、干过集材、索道、营林更新、苗木生产,现在从事酒店管理,月工资由99年的500元提高到现在的每月7000多元,职工福利待遇的提高,得益于局党委依托天然林保护发展产业的正确决策。

2007年,白玉林业局成立了甘孜州白玉察青松多生态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并相继成立白玉察青松多酒店有限责任公司、白玉藏品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以及高原农产品开发分公司、畜禽产品开发分公司,全面开展酒店经营服务、中藏药材种植、有机藏香猪藏鸡养殖、冷链物流配送、野生菌类采收加工、生猪定点屠宰、城区康贝药房销售、双流贾家驻外公司经营、森林生态旅游、苗木培育等多个产业项目,截止2017年底,累计实现总产值6325万元,利润780万元,上缴税收80余万元。平均每年职工在多种产业上直接获得经济利益达1万元以上。

“林业产业大发展,增强了职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在白玉林业局,为国家和企业做贡献,多劳多得成为职工的价值取向。”白玉林业局职工胡林说,职工幸福感满满,当地群众通过林业产业扶贫也收获满满。

8月26日,白玉县绒盖乡仲学村村民扎西措正在中藏药材基地清除杂草。

“基地流转了我家16亩土地,每亩1000元,每年流转费1.6万元,我们在基地务工,一年的收入2.4万元,我家通过药材基地的收入就达到了4万元。”扎西措告诉记者,她家有7口人,生活困难,自从白玉林业局创办中藏药材基地以来,仅土地流转和务工两项,她们家人均收入就接近6000元。

据胡林介绍,仲学村仅27户、200多人,土地流转260多亩,流转费26万多元,每年为村民发放劳务费24万元左右,仅两项户均收入近2万元。

在麻绒林场,章都乡马拉村村民泽晓接过5万元的腐殖土出售款,笑得合不拢嘴:“我家有8口人,有两个残疾人,有两个劳动力,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自从林场收购腐殖土以来,我家仅出售腐殖土一项收入就达到了人均6000多元。”

去年,白玉林业局菌类加工产业营业收入400多万元,村民出售菌类收入就达300多万元。白玉林业局主动融入地方精准扶贫工作,每年为林区群众提供生态护林员岗位40个,发放资金22.8万元。

“事实证明,开发非木质产业也能致富。通过生态资源收入反哺周围社区居民,让老百姓从生态保护中获得了利益,进而促进他们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已经形成了良性循环。”柳孝林说,“以前靠山吃山砍树,山秃了,人穷了;现在靠山吃山养树,山绿了,人富了。”






  • 上一篇:稻城将建世界级天文旅游目的地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