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我们的生活比蜜甜!”

甘孜日报    2018年09月28日

东珠村旧貌换新颜。

◎理塘县委中心报道 叶强平 扎西曲批 文/图

近日,在康巴高原藏区的理塘县甲洼镇东珠村,午后暖暖的阳光,照在村民洛彭措的身上。在他家门口,一条新建的水泥村道蜿蜒着伸向远方。

这位54岁的藏族村民洛彭措抱着一岁多的小孙子和邻居们坐在新家门口的台阶上拉着家常,幸福洋溢在脸上。回忆起以前一家人挤在用泥巴、木桩搭建的房屋里的日子,洛彭措说:“今天的生活,就像蜂蜜一样甜!”

危房变新房 生活更敞亮

作为一直生活在村里的村民,洛彭措见证了村庄的巨变。就在4年前,小村庄连电都没有通,许多村民住在用泥巴和木桩搭建的房子里,一遇雨天,经常是“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而且村里的路也变得泥泞难行。

30多年来,洛彭措和家人住在土坯房,一到冬天,呼啸的寒风和凌厉的霜冻天气,让混住在屋内的人与牲畜被冻得瑟瑟发抖。那时村里没公路,挖好的土豆要用编织袋打包后,要由人扛着从数百米远的地方回村里。1998年,当地政府推进CD级非危房改造后,洛彭措家拿出多年积蓄的10万块钱,以及政府提供的1万元补助金,在东珠村修建了一个全新、舒适、温馨的家。

洛彭措的生活,就是村民们生活的一个缩影。在藏家新村的新房中,每栋楼的装饰风格都具有藏汉的民族特色,并且将人的住所与牲畜圈舍完全隔开,还修建了厕所和洗澡一体的卫生间,居住卫生条件得到大大改善。“搬入新家后,我的儿子也可以安心在甲洼田园综合体打工挣钱了。”洛彭措说,以前村里的居住环境、卫生条件差,外乡的姑娘都不愿嫁进来。现在村民们都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并依靠该村的集体产业经济,每户年人均收入可达5600元,村里许多光棍都娶上了媳妇儿。

像洛彭措家一样,如今的东珠村,一幢幢风情浓郁的藏家新房取代了一座座低矮破旧的土房,藏胞们不仅破了旧更立了新;一条条直通村民家门口的水泥公路取代了当年崎岖泥泞小道,老百姓不仅出行顺当了,出路也广阔了;村里合作社的产业规模越做越大,合作社的分红分利正不断鼓起村民的腰包,群众的增收致富和脱贫奔康逐渐从“输血式”转变为“造血式”。

变观念谋发展 生活比蜜甜

封闭和贫穷,让当地群众的思念观念陈旧落后,各种陈规陋习久治不绝。物质层面的改变,正在改变着村民们陈旧的思想观念:结婚不再收受重彩礼,邻里之间不再左右攀比,亲人过世不再动辄杀几十头牦牛铺张浪费,产业发展不再等、靠、要……曾经的东珠村改名叫“新”东珠村了,新居、新观念、新面貌、新产业、新设施、新风尚,新的生活画卷在村民们面前徐徐展开。

意外致残的村民麦珠,也和洛彭措一样感受到生活越过越好。正在地里忙着和儿子种植红皮马铃薯的他,一边牵着农网布,一边笑容满面地说:“我们一家总共有5口人,我残疾后家里条件就不太好了,平时靠种点土豆、青稞之类糊口,平时的收入就是上山捡菌子、挖虫草和政府给的特困救助。但是今年不一样了,我们家靠政府帮助和通过自己努力逐渐摆脱了贫困……”

“活了半辈子,从来没想过我们东珠村可以有这么大的变化。路通了,路灯亮了。现在我们家种的红皮马铃薯,市价要卖4块钱一公斤。脱贫,不能总是等、靠、要,要像政府说的那样,主动作为、身残志坚!”麦珠的爱人说。

今年76岁的藏族老人斯朗拥章,与洛彭措一样是土生土长的东珠村村民。“说起这些年的变化,我是最有体会的。以前,村里穷得很,全家一件新衣服兄弟姊妹搭伙穿,村里还不通电,每到晚上就黑灯瞎火,老年人摔倒是经常的事。”每每忆起这些心酸的往事,斯朗拥章感叹不已。

“现在,国家富裕了,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像我这种老头子都用上了手机,去年,儿子还带我去拉萨、色达、云南旅游了。”说起今天的生活,斯朗拥章老人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据甲洼镇党委书记尼玛泽仁介绍,如今,东珠村群众居住条件100%得到了改善,功能更加配套,安全饮水工程和农网改造用电项目已全部完成;通村入户路已全部建好,彩虹广场、篮球场和各类亮化、绿化、净化工程走进了村落;在产业发展上,镇里因地制宜,引进企业发展集体经济,为当地老百姓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支撑,初步实现了基础设施完备、交通便捷畅通、生活条件便利、村容村貌整洁、农牧业产业发展、群众增收致富的预期目标。




  • 上一篇:康定市贡巴村以精准思想政治教育促脱贫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