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勤劳致富图景美

甘孜日报    2018年11月12日

白玉县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记

麻绒乡格塔村开展“六星”评比。

◎黄良富 余秋林 谢臣仁/文 徐平波/图

决胜关头齐奋进,击鼓挥楫奔小康。

2020年,同步奔康,决战正酣,奋勇者胜。

奔康大船上,作为“水手”的贫困群众如何达到胜利的彼岸?需决心弥坚、信心愈强,方能破水前行。

“脱贫全靠党的政策好,奔康还得自己加油干”“只要勤劳肯干,日子会越来越好” “脱贫致富自力更生是出路,美好明天需奋斗”……在白玉县,笔者感受到处处洋溢信心、人人饱含激情。突出群众脱贫奔康主体意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在该县得到充分体现,描绘出全民奔康的美好图景。

一念之变

从“要我干”到“我要干”

溪水清澈、栈道蜿蜒、屋舍错落,在红黄间杂的树丛掩映下,一幅美丽秋景图映入大家眼帘。

如此美景,吸引大家移步入村。可奇怪!村子关门闭户,不见一人。近日,走进白玉县麻绒乡格塔村,笔者遭遇了“闭门羹”。

疑惑之间,走来一个一个村民,好不容 “逮”到人,自然得问个究里。

“我是回来拿手机,不然你们真找不到人哟。现在大家都忙着挣钱了,哪还有人像以往待在家里‘磨’日子。”这个叫泽仁拉姆的村民告诉笔者,村子里的人都在附近的菊花基地务工。

“以前大家都想‘懒就懒到住,政府有照顾’,都等着党和政府

送钱来;现在大家不这样想了,都在铆起劲挣钱。” 泽仁拉姆说起村子前后的变化,更多的是到人的变化。“人穷穷一时,志短短一生。脱贫最终要靠自己,不能一味地依赖政府帮扶。”她说,以往大家是“人穷志短”,现在村子里的人都是“人不穷了志也不短”。

交谈之间,该村驻村第一书记唐可闻讯赶来。他带着笔者参观村子,娓娓道说村子的前后变化,为笔者解开变化的“谜底”。“你看,村里开展的‘六星’评比,内容涵盖‘爱国感恩、文明教养、环境卫生、法治建设、和美家庭、内生动力’等内容,以此表扬先进鞭策后进。”唐可指着村民家门框上的评比栏介绍。

白玉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扎西拥珍告诉笔者,扶贫先扶志,白玉县把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作为重要工作,进一步加大思想道德教育、自我教育,切实通过价值导向的引领,使之充分意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行为取向,从而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汇聚力量,让村民通过教育明白了自己的主体地位和主题责任,从“要我干”到“我要干”,从“等送钱”到“忙挣钱”,给贫困群众注入了自尊、自强的精神力量,点燃了向上向善、不屈不挠的斗志,鼓励他们开创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从“要我干”到“我要干”,观念转变带来精气神的变化。“是嘛,好手好脚有力气,不去挣钱遭嫌弃。”旁边的泽仁拉姆质朴的话语作出了生动注脚。

一技傍身

从“不挣钱”到“会挣钱”

挥动斧子,三劈两削,一件木工活瞬间完工。“阿干真能干!”在大家的夸赞下,麻绒乡格塔村村民阿干羞涩地露出笑容。

“以往没手艺,想挣钱挣不了,开展精准扶贫后,我经过培训,学会了木工活,有了挣钱的本事,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贫困户的扶持。”阿干说,以往是挣不了钱心里急,现在是会挣钱了满面笑。

在思想上“扶志”,还得在能力上“扶智”。

如何破解有劳动能力却无一技之长的贫困群众“造血”功能不足的难题?白玉县从“扶智”入手,使扶贫必扶智成为共识。

格塔村开展民居接待,62户民居将“对外开放”。村民布姆刚从县里培训回来,拿着家里的被子按照培训老师教的流程反复练习着。学习烹饪基本技能、传统川菜的制作、当地特色原料烹饪及创新等,此次培训布姆学了不少“绝活”。她说:“搞民居接待,不能像以往起床铺盖一掀了事,怎样整理床铺、怎样做饭、怎样说话都是有规矩的。”

富有民族风格的藏式装修、挂满镫亮器具的厨房、摆放有致的家具。格塔村泽仁拉姆拉开衣柜,向笔者展示多彩的服装。泽仁拉姆参加县里的技能培训,学习了缝纫本领,缝制民族服装挣了钱,家里大变样。

白玉县成立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建立白玉县农业实验试种基地、打造各类特色农业产业,多种模式盘活土地,让村民成“股民”、让农民成“工人”。据唐可介绍,格塔村把50万村集体产业基金入股白玉县菊花种植基地,每年保底分红2万元,村民优先在基地务工,这既让贫困群众有稳定收入,又掌握了菊花种植这门劳动技能。“村里每年能分红,在菊花基地打工每天工钱有200元,一年这块收入有两三万,2020年脱贫没问题!”村民汪青信心满满,充满底气。

底气何来,来自于有着致富本领,白玉县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培养自己的“农民专家”,让贫困群众人人有一技之长、个个有致富本领。

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从扶贫到扶志、从扶志到扶智,贫困群众有一技傍身,增加了“造血功能”,进一步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形成致富增收的良性循环。

  一子盘活

  从“不敢想”到“没想到”

“以往村子里到处是牛屎,走路脚都踩不下;现在村子里到处干干净净,我们生活起来安逸,客人前来也觉得舒心。这些变化是以往不敢想,也没想到的。” 格塔村村民阿布直说“做梦都没想到”。

“如果是旅游旺季,村民一天光住宿就可收入3万元,还不算餐饮、土特产收入。”掰着指头算着收入,驻村第一书记唐可说的是另一种“没想到”。

同样提到“没想到”的还有麻绒乡如当村村委会主任仁真青批。在开展脱贫攻坚后,如当村变化很大。“以往泥巴路、现在水泥路;以往电灯就像萤火虫,现在路灯明晃晃;以往用水困难十天半月不洗一次澡,现在有公共澡堂天天都洗澡……”仁真青批说,最大的变化是村里背靠察青松多自然保护区建立了民宿接待中心,全村50户村民户户受益。

仁真青批告诉笔者,以往只知道养点牦牛、喂点猪、采点松茸,全村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没想到察青松多自然保护区这个“聚宝盆”,更没想到搞旅游,后来走出去参观了内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是抱着金饭碗讨口”。民宿接待中心建立后,“钱景”可观,村民们信心很足。

白玉县委副书记胥东告诉笔者,白玉县针对产业发展突出存在的“散小质弱”窘境,精心谋划,精准定位,连片聚集打造“两轴四片七基地”。白玉县产业发展精彩大戏 “粉墨登场”,一个个富民产业在务实推进中落地生根。产业落地,幸福花开。如今,在白玉县,产业发展的“两轴”转动,“转”出了特色农副产品培育与种植新格局;产业布局的“四片”相连,“连”出了全县17个乡镇产业发展新希望;产业辐射的“七基地”建设,“建”出了白玉富民产业新作为。

“点”“线”“面”的并驾齐驱,农、林、牧、旅的相提并论,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同频共振,让白玉在脱贫奔康的征程中,豪情满怀地唱响了产业富民的奋进乐章。

贫穷限制了想象,但贫穷也激发了变革。精准扶贫,功在不舍;精准脱贫,志在必得。思路一开,一子盘活,如今,行走宁玛祖地、盛德白玉,你可以强烈感受到贫困群众那股昂扬向上、努力脱贫的精气神儿,犹如迎风鼓张的风帆,承载着白玉人民的奔康梦想驶向胜利彼岸。




  • 上一篇:巴塘干部群众喝上“放心水”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