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戮力同心拔穷根 砥砺奋进奔小康

甘孜日报    2019年02月27日

丹巴县奋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丹巴县东谷乡井备村新村建设。

载歌载舞奔小康。

金山伴藏寨。 陈通

◎丹宣 本网记者 陈杨 文/图

初春的丹巴大地,满目葱茏、生机盎然。

沐浴着灿烂阳光,呼吸着草木芬芳。穿行于这座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的村寨,只见极具嘉绒特色的藏房掩映在大山之中,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水泥路串连连起家家户户……嘹亮的藏歌,欢快的锅庄,每一名村民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自2014年以来,丹巴县共计投入资金12.82亿元,统筹整合涉农资金6.16亿元用于脱贫攻坚,累计减贫2179户8300人,实现54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综合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52%,15个乡(镇)中心校、卫生院和便民服务中心均已达标,剩余66户264名贫困人口将于今年全部退出。

农牧区面貌焕然一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速,党的执政基础进一步夯实,各族群众的获得感显著增强,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深入人心……一个个贫困村的华丽蜕变呈现在眼前。

一诺千金,背水一战 誓向贫困宣战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人们不会忘记,以“古碉、藏寨、中国最美丽的乡村”享誉中外的丹巴,是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留驻时间最长的藏区县之一,组建了藏民独立师和各级群众组织,各族群众在这片热土上抛头颅、洒热血,捍卫家园。

人们也不会忘记,在浩浩荡荡的脱贫攻坚战打响之时,县委、县政府誓要让全县2245户8564名贫困人口全部摘帽脱贫,让全县各族人民过上好日子,各族群众在这片热土上挥汗水、凝智慧,建设家园。

摆脱贫困,过上富裕幸福的好日子,是千百年来丹巴儿女心底的梦。这是丹巴县委、县政府的庄严承诺和铮铮誓言。

丹巴县属全省“四大连片贫困地区”中的高原藏区县,也是全省88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贫困量大、面广、程度深,是典型的深度贫困县。

“人人有饭吃,户户有房住,家家有钱花,村村通公路……努力把丹巴县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社会文明、文化进步、民族团结、生态安全的大渡河上游示范县,确保 2020年全县脱贫致富奔小康。这就是检验丹巴县精准扶贫的唯一标准。”丹巴县委书记何文才话语坚定。

一诺千金,背水一战!

四年间,全县精锐力量不断向贫困地区集结。

自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全县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全县上下紧紧围绕在2018年实现“县摘帽”的总体目标任务,举全县之力,聚全县之智,倾力开展年度脱贫攻坚工作。全县34名县级领导,75个县级单位, 54名农技员、108名驻村工作队员、2245户贫困户帮扶责任人全覆盖驻村入户开展工作,与全县各族群众一起,向贫困宣战。

四年间,舍身为我的脱贫故事不断感动着你我。

去年10月20日,丹巴县日卡村老支书西布秦麦更布永远倒在了扶贫的路上。他身患重病仍坚守岗位、对双目失明的母亲不评低保、集体搞建设总是冲锋在前干在一线、把贫弱乡亲当作自己的亲人、弥留之际仍牵挂村子间的和气、要求三个儿子都要入党为群众多办好事……

西布秦麦更布的努力让曾经贫穷落后的村庄迈向了脱贫奔康的新时代,深刻诠释了全县干部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无限忠诚,用毕生的付出去诠释这份坚定的信念;诠释了全县干部对身边的群众充满大爱,把党的光辉播洒在大山深处。

四年间,全县干群携手前行,走出了一条富有丹巴特色的脱贫新路。

半扇门乡腊月山三村,坐落在重重叠叠的大山深处,山路陡峭险峻,自然灾害频发,受自然环境条件约束,交通不便,在丹巴县曾是出了名的“贫困村”。自开展精准扶贫以来,县乡村三级联动,2016年底该村如期完成了贫困村退出。

在村里,一块腊月山三村藏香猪养殖合作社的牌子格外醒目。据了解,这是为了发展藏香猪,在2015年专门成立的。为了养好这些猪,村里专门聘请贫困户来饲养,一个月仅工资就有2400元,要是养得好还能拿到600元的奖金,仅这一项就实现了脱贫。

半扇门乡负责人说,藏香猪肉品中氨基酸含量最高,微量元素最高,脂肪含量最低,很符合现在人们对天然绿色保健食品的追求,因此销路很好。“养殖已初见成效。”村党支部书记毛文彬介绍,经村两委、村民合议,建档立卡贫困户将在养猪收益中分红,村子集体经济实现了零的突破,贫困户得到了实惠。

砥砺奋进,不舍昼夜。

为全面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丹巴县凝心聚力,全县干部主动放弃休假,充分发挥“五员”作用,全力加快攻坚步伐。充分发挥“指挥员”作用。健全乡(镇)、村落实,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全程参与的“七位一体”指挥体系,研究出台脱贫摘帽“奋战120天”攻坚方案。细化主力军、专项军、帮扶军“三军”作战任务,仅2018年就召开领导小组会议11次,工作推进及攻坚办工作例会33次,定期研判形势,实行县级领导包片,部门包乡,乡(镇)包村,干部包户的包干责任制,层层立下“军令状”,构建了横到边、纵到底、无死角的攻坚体系。

充分发挥“堡垒员”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增强攻坚能力,培养专业人才400余名,探索“党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党支部带头+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等模式,评定党员“六好”示范岗180个,培育致富带头人372人,实施党员精准扶贫示范项目54个,以点带面,坚定贫困群众脱贫奔康信心。

充分发挥“战斗员”作用。在推进脱贫攻坚各项政策落地落实过程中,丹巴创新实施结对帮扶“八个一”柔性入户帮扶法、入户调查“七看七做到”法、环境卫生“五洗一清一归三做到”法等“三个”接地气的群众工作方法。

充分发挥“监督员”作用。全力配合上级督导,并对督查检查发现问题形成清单、建立整改台账,逐一销号整改到位;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政府县长任组长,县人大主任、县政协主席任总督导的面上督查组2个,定期开展督导问效工作;成立了片区专项督查组5个,通过明查暗访方式,不定期深入15个乡(镇)181个行政村开展督查工作,实行15个乡(镇)交叉检查,对54个贫困村村档、2245户贫困户户档实行相互交叉检查,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工作质量。

充分发挥“执纪员”作用。坚持“好干部”标准、鲜明“三重”导向和“四个一线”要求,提拔重用脱贫攻坚一线干部88人。严肃追责问责,对7名责任人员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查处扶贫领域案件17件17人,开展“一卡通”清理工作,清理违规违纪资金,为纵深推进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纪律保障。

上下同心,合力攻坚 为脱贫奔康而努力

丹巴脱贫,绝非易事。

“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落下一个民族,不落下一户一人。”

面对历史和时代赋予的使命,丹巴人民正在为脱贫奔康的梦想而努力。甲居一村的班马初一家,正是在这样的契机下,走上了幸福之路。

在班玛初家的五口人中,两位80多岁的老人体弱多病,丈夫患有腰椎间盘突出,无法做重体力活。全家人均年收入2000多元,主要收入来源靠班玛初种地、养牲口或到附近打临工,日子过得十分拮据。

2014年,班玛初家被纳入建卡贫困户,为了帮助她家脱贫,政府安排班马初做护林员工作,年收入有6000元。除此之外,政府还给她的孩子每年解决500元的教育帮扶。同时,班玛初家的人看病享受住院治疗100%报销的政策。2016年,班玛初家实现了脱贫。

班马初家的生活问题解决了,但彻底脱贫的攻坚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由此,县、乡、村和帮扶单位成都市成华区援建工作组主动引导和支持班玛初家提升住房设施功能、扩建旅游接待用房,发展服务产业,并给予15000元的无偿支持。如今,班马初家的民宿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2018年国庆黄金周期间,班马初家的民宿被外地游客连续订了7天,毛收入有12000多元。

班玛初说:“靠着发展旅游,2018年的收入达到了30000元,人均有6000多元,是以前收入的3倍。”不仅仅班玛初家实现了“稳脱贫”,甲居一村7户脱贫村民均不同程度参与到旅游服务业中,种菜卖给游人和酒店、跑客运、提供住宿和餐饮、在村里酒店打工……稳定的工作、增长的收入,正是丹巴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共同努力的结晶。

丹巴底子薄、基础差,面对脱贫摘帽“硬骨头”,丹巴全力推进重精准、补短板、促攻坚,倾力念好“快、稳、实、准、强、广”六字诀,切实保障脱贫攻坚工作实效。

突出更“快”,抓基础设施提效。全面建成54个贫困村通村通畅工程、电网改造、安全饮水、通讯网络全覆盖、新农村。完成525户易地扶贫搬迁,实现了2179户贫困户安全饮水、生活用电、安全住房、广播电视全部达标。

突出更“稳”,抓产业就业提升。结合乡村振兴等工作,引进成都尚作公司、广州棕榈公司等龙头企业,全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和打造旅游景区。通过“企业+专合组织+基地+农户”模式,成立专合组织323个,流转土地1757亩,建成特色农业基地6.92万亩、中药材基地4000亩、“乡村精品酒店”和“文化主题酒店”17家,发展民居接待167户,实现全县54个贫困村都有1个以上的致富产业。发放810户贫困户小额信贷3653.5万元,落实贫困村2700万产业扶持资金,并通过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入股分红模式,实现54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标。同时,落实非贫困村贫困户产业扶持资金463.5万元(户均0.3万元),确保2245户贫困户中除低保兜底户之外都有1个以上的增收产业。

突出更“实”,抓公共服务提升。围绕“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原则,兑付259户781人低保政策兜底金154.64万元。落实学生营养改善计划5484人,发放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834.4万元,发放教育救助金284.34万元、贫困学生助学金228.5余万元。建立贫困群众健康档案8564份,实施医疗救助2068人次,兑付救助资金252.02万元。完成村级21个贫困村文化室建设、卫生室建设、活动室建设,15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标准中心校、标准卫生院建设。

突出更“准”,抓软件数据提质。严格痕迹管理,开展各类业务培训42场次,开展业务水平测试18场次,全面完成了县、乡、村、户四级脱贫攻坚档案的规范完善工作。建立了县乡数据动态管理月报台账工作制,做到“国扶”子系统平台数据进行动态更新无缝对接、数据统一、归口管理,切实做到了贫困家庭实际、系统平台、痕迹档案“三一致”。

突出更“强”,抓内生动力提气。扎实开展“润育工程”,持续用力抓群众感恩教育、政策宣讲,各级帮扶责任人每周至少2天进村入户开展工作,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每月不少于22天驻村开展工作。开展群众宣传宣讲400余场次,覆盖干部群众6万人次,制作标语400余幅,进一步强化群众“感党恩、爱祖国、守法制、奔小康”意识,激发内生动力。同时,大力开展环境卫生整治,通过“五洗一清一归三做到”活动,引导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突出更“广”,抓社会帮扶提速。加大与帮扶部门交流合作,整合对口资金6300余万元,实施基础设施、住房安全、产业发展、新村建设、地灾治理、人才支援、干部培训等帮扶项目20余个。引进爱心组织和企业捐赠现金128.5万元、物品折资91万元,组织省内外知名企业赴丹巴实地考察、洽谈合作事宜,助推对外开放合作。

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丹巴的发展画卷已徐徐展开。丹巴的明天,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上一篇:丹巴劳务经济催开致富花
  • 下一篇:甘孜县送健康教育进寺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