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9年05月23日
集中安置点的一排排新居。
◎本网记者 张嗥 文/图
“这个季节雨水特别多,所以杂草长得特别快。”5月13日,德格县竹庆镇更龙村集中安置点建档立卡贫困户根松邓吉正忙着给自家院落的菜地除草。走进根松邓吉家,记者看到宽敞明亮的室内摆着崭新的家电,而院落里32平米的菜地里播撒的蔬菜种子有不少已露出新苗。
难以想象,几个月前根松邓吉的居住环境不仅恶劣,还因长期不通电、不通路,没有安全饮用水,让根松邓吉和他家人大多数时候吃了上顿愁下顿。
“政府帮我们住进这么漂亮的房子,还教我们种地,今年再也不用担心吃住了。”根松邓吉告诉记者,今年初,德格县委、县政府通过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让4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从居住环境恶劣,不通电、不通路、没有安全饮用水的扎龙村,整体搬迁至更龙村。
“现在,我们不仅住上了好房子,建起了蔬菜大棚,而且自家院里也播撒了各种蔬菜种子,再过几个月,我们就可以吃上自己种的菜了。”阳光下,根松邓吉露出幸福的笑容。
挪穷窝 斩断穷根迎“新生”
“过去,我们生活在离这里10多公里的高山上,由于没有硬化路,到竹庆镇只能骑马,一来一去起码要花上一天的时间,做什么都不方便。”谈起过去生活的苦,根松邓吉感慨万分。
“小时候,因为镇上没有亲戚朋友,我被迫放弃了学业。”同为易地搬迁户,今年55岁的松加遗憾地说。由于扎龙村没有小学,适龄儿童上学读书要到离扎龙村近20公里的协庆小学。“当时读书都是把孩子寄放到协庆村或竹庆镇亲朋好友家中,没有条件的就只能放弃学业。”松加告诉记者,由于住在山沟里,和他一样扎龙村一半以上的适龄儿童都被迫放弃学业。
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致富难严重影响了扎龙村老百姓的生活,让扎龙村成为深度贫困区,长期窘迫闭塞的生活,让村民们失去了脱贫的内生动力。
“扎龙村属典型牧区,老百姓常年生活在高寒草地,过着‘逐水草而居’的艰苦生活,吃了上顿愁下顿的生活让脱贫成为了大家遥不可及的梦想。”扎龙村支部书记次呷说,过去艰苦的生活,让扎龙村全村人失去了脱贫的信心,但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在党委、政府倾情帮扶和关怀下,扎龙村全村人看到了脱贫的希望,重新燃起了脱贫的信心。走出穷山沟、改善居住环境、过上幸福的生活,成为了扎龙村全村老百姓共同的心声。
为了让百姓获得优越的生活条件,彻底“断穷根”,德格县委、县政府经多次考察后决定通过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将扎龙村整体搬迁到生活便捷的更龙村。“德格县三分之一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都在竹庆镇,如何让高寒偏远地区老百姓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关系着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败。”竹庆镇党委书记土登尼玛说,扎龙村不但交通不便,而且土地产出能力低,属于典型的“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的地方,易地扶贫搬迁不仅顺民意,而且能让更多处于高寒偏远地区的老百姓看到脱贫致富的希望。
据了解,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以来,德格县认真按照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对象政策标准,严把搬迁对象审定关,围绕“一方山水养不起一方人”的贫困对象,优先搬迁居住在山上、深沟、高寒区等地域的贫困对象。坚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确保对象精准、应搬尽搬,经过精准识别、评议、审定等程序,竹庆镇目前已实施347户1441人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完成了44户168人的更龙村集中安置点建设。
摘穷帽 激发动力奔小康
“这里就是我们的蔬菜大棚,过去我们温饱都成问题,吃上新鲜蔬菜那更是一种‘奢侈’。”走在更龙村硬化路上,看着道路旁蔬菜大棚里已发芽的新苗,次呷眼里满是喜悦。
据了解,为了让老百姓既住上好房子,又过上好日子,竹庆镇党委、政府整合资金,配套修建集体产业园区。“为实现‘搬得起、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我们在安置点建设集体产业园区,种植适应高原气候的元根、萝卜等蔬菜,老百姓不仅能吃到新鲜的蔬菜,也能通过集体产业实现增收。此外,我们专门为更龙村44户易地搬迁户规划了户均32平米的菜地,并购买种子、请来农技员,指导老百姓在自家院落里种蔬菜,通过劳动让大家鼓足干劲,争取早日摆脱贫困生活。”土登尼玛说。
“输血”容易“造血”难。在搬到交通生活便利的更龙村后,新生活也激发了扎龙村村民们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现在我孙子在协庆小学读书,从这里走路不一会就到学校了,我可以每天接送他上下学。”松加告诉记者,住进新居后,他的儿子便到竹庆镇上打工赚钱,而他每天就负责接送孙子读书和耕种院子里的菜地。“过去是想做事,但是‘孤岛’式的生活让我们力不从心,现在条件这么好,我们要靠自己的双手过上好日子。”松加说。
离开更龙村集中安置点时,记者看到,在村子集中安置点广场上,一面由44户易地搬迁户笑脸照片拼凑而成的感恩墙十分壮观,墙上“善地扶贫、善始善终”几个大字非常显眼,照片中44张笑脸在夕阳照射下显得格外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