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9年06月19日
◎县委中心报道组 黄兰竣
70年来,丹巴的主导产业从最初的森工,到本世纪初的水电、矿产业,再到现在的旅游业。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单粗放到绿色生态,从掠夺式开发到保护性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国家加大对民族地区的建设投入,丹巴在交通、旅游、医疗、教育、城市、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实施了一大批宜人宜居项目,使革命老区、偏远山区、贫困地区的丹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70年前,丹巴全县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物资运输多靠人背马驮,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社会发展非常落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县主要进出通道和各乡镇间的简易公路开始陆续修建。2002年开始,国家先后实施了通县、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实现了县乡通柏油路,村村通水泥路。随着巴朗山隧道的开通,以及雅康高速的建成,现在丹巴到成都也就5个小时左右车程。丹巴交通初步形成了以国省干线为骨干、乡村道路为支撑的四级公路网络,和以长途客运为主体、城区公交出租和农村客运相结合的三级运输网络,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出行,促进了丹巴县域经济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让物流方便了起来,来丹巴的游客也多了,人们的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
“现在交通方便了,通村路、连户路、入户路全部修好了,车子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好多家庭都买了车,生活方便了、丰富了。这些都是来自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非常感谢党和政府。”丹巴县聂呷乡甲居二村村民翁秀清笑着说。
翁秀清一家三口居住在大渡河岸的半山腰,曾是村上的贫困户,过去一直靠务农养家,收入微薄。2015年,丹巴投资3952万元建设了甲居藏寨旅游公路,投资2985万元建设了聂呷至巴旺联网公路。自甲居旅游环线公路修建以后,来丹巴的游客不断增加。翁秀清一家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开设了民居,接待起了游客,如今不仅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年人均收入达到了1万元以上,收入相较以往增长了数十倍。
近年来,丹巴县委、县政府把旅游发展,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通过不断加强基础建设,充分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加强景区开发和宣传营销,将优质的旅游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使丹巴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景观村落”“中国最美丽的乡村古镇”等殊荣。“中国最美丽的乡村——古碉藏寨美人谷”这个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扩大,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叫响、叫亮,叫出了效益和产出,吸引了国内外大量游客到丹巴观光旅游,也有效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
截止到2018年底,丹巴县实际参与旅游民居接待的户数达394余户,床位7843个;县城宾馆饭店有69家,接待床位3352个;全县旅游从业人员达1700多人。2018年,丹巴县接待游客人次达115.01万人次,普通民居接待户的年收入达8万到10万元。
时光荏苒,见证芳华。在70年不平凡的光辉历程中,丹巴县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丹巴县7万余群众,紧跟党的步伐,在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指引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坚守初心,求真务实,一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