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9年07月30日
讲好长征故事 弘扬长征精神
记者采访泸定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解说员。
本网讯 7月28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团走进我州泸定县,来自中央和我省100名媒体记者于当天,在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红军战斗过的地方等,进行了深入细致地采访。此次大型采访活动为期四天,泸定县采访结束后,采访团还将到丹巴县进行实地采访。
长征途中,红军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所到之处,为中国人民留下了不可磨灭、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飞夺泸定桥战役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而这也是中国革命通向胜利的关键战役。
“记者再走长征路”,来自人民日报社、四川日报、四川电视台的记者讲述了他们是如何理解长征的,又是如何在此次采访的“新长征路”上,激励自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长征精神与当前伟大实践结合起来,讲好长征故事、弘扬长征精神、凝聚长征力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和舆论力量的。
“作为一名年轻的记者,能够参与这次再走长征路的活动,本身就是接受精神和思想上的洗礼。通过了解,当年大部分红军战士与我同岁,有些甚至比我还小,但这些同龄人却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完成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史诗般的壮举,让我大为震撼。”来自人民日报社记者邝西晓感慨地说,之前她到过湖南、广西、重庆,但来到四川后,才深深地体会到当年红军战士的艰辛和不易。这种艰辛和不易,来自于红军战士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信任和追求。
长征精神对于邝西晓触动很大。她说,作为一名新时代年轻记者,更要拿好手中的笔和纸,讲好红军故事,传承红军精神,让中华儿女代代相传、铭记于心,做新闻战线上的有心人、负责任的人。
当问到再走长征路有何收获时,邝西晓认真地说,红军飞夺泸定桥,是红军进入四川以来,一次非常重要的一个节点,也是一场史诗般的大战役。红色旧址保护得如此完整有序,当地百姓又热衷红色精神传承,邝西晓高兴之余,为当地党委政府如此重视点赞,因为,这是一片红色的热土。
“作为第一次行走长征路,感受可以用艰辛、感恩、传承六个字,总结红军精神。”来自四川日报川报观察记者毛竹菊在回答红军精神时说,当年红军突破国民党封锁线时,跃天险,过大河,前有阻截,后有追兵,却能顺利到达革命圣地延安,实属不易。可以说,过去的80多年,甘孜人民对红军的感情仍然没有退散,反而更加增进了。”
“其实,当年的大多数红军战士与我同岁,却依然按照使命和初心走长征路。而作为一名年轻人,更应该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毛竹菊坚定地说,红军飞夺泸定桥战役,其实是由平均年龄在20岁左右的年轻人组成,却不怕牺牲,英勇顽强,谱写出一个属于年轻人的英雄故事。这一英雄壮举,更加激励毛竹菊写出鲜活的新闻报道,传播好红军故事,以此成为鼓舞人、激励人的新闻传播者。
“作为一名90后记者,与大多数90后一样。红军长征事迹和故事只在课本里面见过,重走长征路,让我亲身体会到,当年红军走过的路,是那么的艰辛,需要无比坚定的勇气。”四川电视台杨东昊说,其实一路走来, 84年前的那场比意志、比精神的战役,以红军的胜利而告终。通过此次重走长征路,特别是行走在有木板的泸定桥上,望着波浪翻滚的大渡河,心里仍感害怕。可想而知,当年红军22勇士面对光秃秃的铁链,不仅要抢占对面阵地,还要为后续部队开路,而紧跟作战的红军战士,背着木板匍匐前进,将一块块木板艰难铺上,这一战斗过程是多么的艰险。“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如果没有当年红军的流血牺牲,没有一场场战斗硕果,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杨东昊说,他觉得长征精神是值得青年人永恒追求的精神。对于杨东昊来说,需要长征精神,需要有不断克服困难的勇气,才能够走好自己的“新长征”。 记者 宋志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