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9年08月14日
在蔬菜基地打工的村民们。
◎本网记者 马建华 文/图
内江市威远县红菜苔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老板张伟开来的卡车很快就要装满了,他告诉记者,通过朋友引荐,今年是第一次来道孚县收购莴笋,这里的莴笋具有外形粗短条顺、大小整齐、不弯曲,皮薄、水分充足、口感爽脆的特点,是高品质的莴笋。“我们合作社建有大型冷库,新鲜蔬菜可以保存一个月不变质。这次打算大量收购道孚县的莴笋,帮助当地解决销路问题。我们一天可以收购20万斤蔬菜。”
正忙着装车的州职校学生仁青告诉记者,放假后,他没有外出旅游,而是选择了到基地来务工,已经来了一个月了,每天有100元的收入,一个月可以挣3000元,既可以减轻家庭负担,自己也有了零花钱。记者注意到,和他一起务工的还有好几名学生。 莴笋进入收获季节,不仅让学生们在假期中参与务工,也让当地老百姓多了一份收入。
沙江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志玛头也不抬地拔着莴笋,一排排莴笋齐刷刷地堆在地上。“家里储存的粮食很多,根本吃不了,有的存粮都放了四五年。”志玛说,她家的存粮还不算多,村子里有的家里存粮堆积如山,起码有几万公斤,卖不成钱,存放久了,还有霉变的风险。
在沙江村,村民巴登多吉在2016年秋收后就在思考这个问题。2017年,巴登多吉与成都的朋友合伙,在沙江村试种莴笋。“没想到居然亩产达到了4000公斤,只是市场对接不成功,最终也没赚到钱。”巴登多吉说。
八美镇党委书记巴登益西告诉记者,村民种植莴笋的积极性很高,镇党委、政府因势利导,引进市场主体,在当地成立道孚绿洲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公司+合作社+农牧民”的模式,在道孚县种植莴笋2000多亩。
“沙江村过去种青稞,平均亩产大约200公斤,亩产值大概800元。现在种莴笋,预计平均亩产5000公斤,亩产值2万元。”巴登益西说,亩产值之所以能够提高,主要因为老板一出手,就有更多技术、市场、资金等参与进来。
在道孚县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道孚绿洲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老板黄林峰很快就以480元/亩的价格流转了2000亩土地。“我家流转了4亩土地,流转金1920元,更重要的是我不需要担心播种、管理、收获,辛苦一年而且还变不成钱,现在不用担任何风险就有稳定的收入,除了土地流转收入,我还能在蔬菜基地务工,从去年到现在,我的务工收入就有13200元,对于我们找不到挣钱门路的贫困户来说,这是一项稳定的收入。”志玛乐呵呵地说。
在八美镇中古村,400亩的莴笋已进入收获期。该基地不仅让村民学到了种植技术,也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除去480元/亩的土地流转费用外,基地半年吸纳了近3000余人次就近务工。在基地务工的村民罗扎说,土地流转费已经收到,自己在这里务工,每天还有100元的收入,10天结算一次工钱,今年约有近万元的务工收入。
“我们家今年只流转了36.81亩地,收入17668元,加上在这里打工的收入,比往年收入翻了一番。”村民多灯说。
据巴登益西介绍,今年八美镇引进鸿运农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康绿色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等4家涉农企业,八美镇莴笋种植面积达到3000亩。截止7月底,道孚绿洲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已经向村民支付劳务工资85万元,土地流转费43万元,蔬菜产业成为当地村民新的经济增长点。
卡勒是格西乡若珠村村民,也是安珠农民种养专业合作社的一名工人。两年来,他家流转给示范园18亩土地,一年收入近万元;自己在合作社工作两年,每个月都有3000元的收入,家庭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安珠农民种养专业合作社成立后,给贫困户带来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优先流转土地、优先用工、优先分红。安珠农业生态示范园负责人杨国鑫说:“我们采取‘土地租用+返聘务工+提成分红’模式,村民都以土地入股,公司按每年522元/亩的标准支付村民土地流转租金;当地贫困户和剩余劳动力可以进来务工,他们每天能挣一百多元钱,挣钱顾家两不误。”
近年来,道孚县委、县政府提出以脱贫攻坚为主导、推进城乡同步建、产业同步育、社会同步治的“一主三同步”总体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制定发展油菜花、黑木耳、黑青稞、高原特色有机露天蔬菜、高原特色中藏药材、高原特色畜禽养殖等,通过“大产业+小产业”,构建“企业+专业合社+农户+”模式,不断推进农作物的转型升级,加快形成特色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以国道350线百公里绿色生态产业示范带为重点,规模化种植高原春油菜2万余亩,黑青稞1.15万亩、黑木耳88.7万棒,高原特色有机露地蔬菜1.82万亩、高原特色中藏药材1万余亩,建成高原特色畜禽养殖基地5个。大葱产业年创造产值360万元,惠及181户农户981人,年人均增收1000元左右;油菜产业年创造产值1825万元,惠及432户农户1956人,年人均增收630元左右。道孚大葱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已成为道孚高原特色生态农产品的响亮品牌;“木雅·噶达万亩花海”作为高原旅游差异化发展典型,已成为道孚农旅结合发展的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