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9年11月05日
谈起幸福生活,袁彰元(右)笑开颜。
◎本网记者 马建华/文 张兵/图
这是一条从绝壁上凿出来的“天路”,在决定去雅江县八依绒乡木灰村采访时,宣传部的同志就告诉我,路途遥远艰险,让我们要有足够思想准备。11月1日,汽车出雅江城,道路是“搓衣板”路,坑坑洼洼,崎岖不平,颠簸得只想呕吐。汽车在雅砻江大峡谷行驶,从硬岩上凿出的公路狭窄难行,望着乱石嶙峋下,深不可测的谷底,雅砻江像一条银线般穿过,令人心惊胆寒。
汽车到达乡政府,继续沿着通村硬化路在高耸入云的山巅上行驶21公里,一块宽阔的平坝横卧在大山深处,庄稼已经收获完毕,核桃树、苹果树、绿树环绕村庄,青石条扣成的藏家民居、村旁白花花的山泉水在密林中流淌,给这个贫穷的山村带来了些许生机。蜿蜒通畅的水泥路被村民们称为“致富路”,静静的山村孕育着新的希望。
大山下的贫困村 望不穿的脱贫路
“家里就这条件,你们不要嫌弃,快进来坐。” 八依绒乡木灰村村民袁彰元正在给奶牛喂草。
院坝的一角堆满了收获的玉米棒子。记者打量了一下袁彰元家的住房,楼板、房梁有一种陈旧的年代感,客厅柱子和藏桌是原木色。
“我今年40岁,别看年龄不大,吃了不少苦,我父亲那一辈吃的苦更多。”袁彰元告诉记者,在公路不通的时候,去一趟县城比登天还难。木灰村走山路到乡政府,30公里的山路,到了乡政府就天黑了,只能在乡政府找一个可以避风雨的角落,铺开马垫子将就睡一晚上,第二天走到鲁科村又住一晚上,因为村民大多要在鲁科村住,村民就在那里搭建了一个木棚,相当于一个驿站,因为到县城的路程太远,完全靠人力背,显然不现实,于是,家家户户至少要养2匹马,全村总共养了300多匹马。
“那时候,乡干部下乡到八依绒乡木灰村,至少要骑两天的马,现任乡党委书记、时任副乡长苏开建就经历过长途骑马,县上的干部往往要在乡政府住一晚上,第二天骑马到了木灰村还得住上一晚。他们都会按照规定付给牵马人相应的工钱。”袁彰元回忆说,没有公路,木灰村几乎与世隔绝。
村民买生活必需品,要走几个小时的山路,到达两河口坐手摇木船,那时候江边有两三条小木船,每条木船只能承载5个人,每个人的费用是5元钱,大约40分钟就可以达到康定县(今康定市)普沙绒乡,到那里买好茶叶盐巴等生活品后再坐船回来。
“我的父亲1970年参军,参加过1973年炉霍大地震救援,1975年退伍返乡。他深刻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我小学一二年级在村小读书,当时班上有17名同学,三四年级时要走危险的山路到乡小学去读书,好多同学都不去了,到了五年级就必须要去县城读书,那时候麻郎错乡已经通了拖拉机路,但夏天遇到泥石流塌方,就只能走路到县城。”袁彰元说,那时候,他走路到县城通常要三天,因为同学们家境贫寒,都想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遗憾的是按照当地风俗,作为家里的独子,他必须回家做当家人。与袁彰元一个村的另外三名同学后来都参加了工作。
袁彰元试图用自己的知识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但山高路险,信息闭塞,谈何容易?“村民种的核桃、梨、苹果成熟了却没有老板上门收购,果实掉在地上白白烂掉,一分钱也赚不到。”在万般无奈之下,村里缺少教师,袁彰元当了11年的代课老师,每个月有150元补助,一年有了近千元的收入。祸不单行,姐姐和姐夫相继离开人世,侄女成了孤儿,父亲执意要让袁彰元承担抚养侄女的重任,袁彰元只得辞去代课老师,找副业挣钱负担家庭开支。然而村里汽车开不进,巍峨的大山,阻隔了村民出行的脚步,也阻挡了袁彰元和村民们致富的步伐。
水泥路修进村 村民致富有奔头
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国家、省州县没有忘记木灰村。袁彰元告诉记者,木灰村有116户、596人,2013年,全村人均收入仅1700元。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木灰村的变化村民“看得见”:2015年,“毛路”修到了乡政府;2017年,“毛路”修到了村上;2018年,通村路实现了硬化,在悬崖峭壁的山路上,还安装了波形护栏,提高了安全系数。为帮助村民节约上山挖虫草和捡松茸的成本,村里还修通了可以过摩托车的便道直通“虫草山”。公路修通了,作为主要运输工具的马便“失业”了,如今,村里已经很少有人养马了。
“我家现在的住房修了十几年,乱石堆砌的住房抗震性能不好。2013年,我家享受到了政府补贴的3800元危房加固资金,现在又享受到了9000元的‘五改三建’资金。有了党和政府的关怀,更重要的是公路修到了家家户户,建筑材料可以直接运到家门口,节约了不少成本。现在村民修建住房,都用规整的条石,墙面线条分明,盖的是经久管用的彩钢瓦,家家户户的房子外观基本统一了,只是室内装修和购买家具,需要挣到钱以后,才能逐年改善。过去从县城到木灰村要走三天,现在只要两个多小时。”袁彰元高兴地说,这条祖祖辈辈盼了多少年的致富路,终于在他们这代人身上变成了现实。
袁彰元告诉记者,村民每年收入主要依靠挖虫草和捡松茸,但市场波动大,所以每年的收入都不一样。他今年松茸卖了2万元,但虫草价格不好,还没有出售,预计有4万元的收入。外出打工又挣了3000元。虽然有近7万元收入,但孩子在外面读书的开支很大。大儿子在成都三中读高中,每学期就要1万元;小儿子就读“9+3”内江威远职业技术学院财会专业;父亲在雅江县城陪读高三的侄女。“侄女失去父母很不幸,外公对她格外关心,她也很刻苦,成绩也很优秀。父亲曾经告诉我,不管再艰难,绝不能让孩子失学。”袁彰元告诉记者,虽然木灰村偏僻艰苦,但村民送子女接受教育的氛围很浓厚,全村去年到今年就走出去了8名大学生。木灰村民风淳朴,今年7月30日下午7点,村民杨绍春家因用火不慎,引发火灾,全村村民第一时间赶到,齐心协力扑灭了大火,避免了房屋被烧毁的损失。
驻村第一书记王帆告诉记者,路通了以后,木灰村加快了培育因地制宜的产业的步伐:村“两委”利用4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在县城购买了两间铺面,每年收取租金3万元;投资47万元,成立了木灰村藏香猪农民专业合作社,修建了占地400平方米的圈舍,去年实现销售收入2万元,除了村集体提留外,贫困户人均分红100元,非贫困户人均分红80元,随着藏香猪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村民的增收会更加明显;今年购买了松茸加工设备,明年投入使用,村民又将多一个增收渠道……
“在党的领导下,我们一定会和全国、全省、全州一道步入小康社会。”袁彰元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