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9年11月06日
为群众送洗手液。
安全饮水守护安全。
◎本网记者 谢臣仁 白玉县融媒体中心 德央 文/图
11月的石渠县虾扎镇二村秋尽冬来,寒风料峭。
村民尼玛拉姆正在安全饮水点打水,准备回家做饭。“包虫病没治好前,别说提水了,连走路都是一步三喘;现在病治好了,也能做家务、干农活了。”说起包虫病防治带来的变化,尼玛拉姆眼里噙满泪花。
尼玛拉姆是石渠县防治包虫病工作受益者之一。
2015年11月,石渠县启动包虫病综合防治试点工作,打响了消灭包虫病的战斗。3年多来,该县对包虫病患者开展积极治疗,一项项防控措施出台落地、一笔笔防控资金发放到位、一批批防控人员走村入户、一项项防控知识深入人心、一名名患者得到有效治疗,包虫病的防、控、治得到了质的提升,一场“送瘟神”的狙击战取得阶段性胜利。
治疗出成效 谈“虫”色变成过往
在石渠,农牧民群众曾把包虫病称为“虫癌”。称之为“癌”,可见其治疗程度之难,也反映出农牧民群众对根治的消极悲观。
石渠县属泡型包虫病(AE)和囊型包虫病(CE)“两型包虫病”混合流行的重度流行区。
“多次感染、人畜感染,一家几代人感染,一户多口人感染,重疫村数十人感染。”这样的话语时常出现在各种调研报告中,也是石渠农牧民群众患病的真实写照。
“谈虫色变”,曾是石渠县让人心酸的痛苦表情。而在今天的石渠县,农牧民群众提起包虫病时,已是淡定从容。因为经过近年来的综合防治,大家已经充分认识到包虫病能防能治,心里恐慌也已消除。
尼玛拉姆患包虫病病灶大,自己在2015年外出做了手术,花费12万元,欠了6万余元外债,家庭也因病致贫。去年,县包虫病防治办公室知道她的具体情况后,对她进行了各项补助,最后她只支付了3元钱费用。“手术后,我恢复得差不多了,放牛骑马都没问题;党和政府对我看病进行了报销补助,没想到我只付了3元钱,其它国家帮我掏了。”尼玛拉姆一说起这件大好事,就感激得眼泪直流。
红旗三村村民修拉和索郎卓玛在2016年进行了包虫病手术,术后恢复得很好。“以往认为得了包虫病,就是得了癌症,这辈子都治不好没希望了。后来县里组织到州医院做了手术,手术后又坚持吃药,现在我身体好了,也能干活了,感谢党和政府。”索郎卓玛说,包虫病治疗让她对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
在石渠县,谈虫色变的时代已经走远,随之而来的是积极主动走进医院筛查,从曾今的抗拒检查、拒绝治疗的老旧思想变成了如今的积极向上面对生活。
“以往农牧民群众认为得了包虫病就是死路一条,通过治疗后,大家都有了客观认识,包虫病人对治愈‘虫癌’有了信心。”据县疾控中心主任谢飞介绍,从2015年11月石渠打响包虫病防控攻坚仗以来,目前已累计筛查群众88102人,占常住人口目标人群的98.58%,累计为患者实施手术826人,药物治疗5669人,临床治愈774人;把患者救助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将1249名贫困患者全部纳入贫困救助范围。
“在中央财政对每例手术治疗患者补助8000元的基础上,四川增加补助金额至每名患者1.7万元 ,共计补助2.5万元,再加上大病医疗补助、民政补助,单纯包虫病手术患者几乎实现费用零支付,以最大限度减轻包虫病患者家庭经济负担。通过系列防治,包虫病肆虐的态势达到有效控制,不仅让广大患者身体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同时让广大农牧民群众对包虫病能防能治的信心得到了提振,能积极配合治疗,让包虫病治疗得以顺利开展。”谢飞说,经过有效治疗,包虫病患病率从2015年的12.09%下降到目前的7.6%。
治理寻源头 全民预防树新风
11月4日,在虾扎镇中心学校,阳光照耀,宽阔的操场上,六年级学生泽仁卓玛正与同学们合着《包虫病防治之歌》的旋律做着包虫病防治操。
15岁的泽仁卓玛现就读于六年级,她告诉记者,自己之所以比其他的同学大三岁,是因为自己在六岁的时候得了包虫病,因此入学比别的同学晚。在聊到自己得病的经历时,她说:“刚知道自己得包虫病时很害怕,甚至想到了死亡,经过手术后,包虫病治好了,我现在能与其他同学一样快快乐乐地上学了。”
“喝开水来吃熟食,饭前便后要洗手,千万不要去耍狗,牛羊脏器不喂狗……”唱着《包虫病防治之歌》,泽仁卓玛如今是学校的包虫病宣传员,她常常告诉自己的亲戚们,包虫病并不可怕,只要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是不会得病的。
防患于未然,捉矢于未发。治疗是当务之急,预防是治本之策。
“以往我们的狗是敞放,现在是‘家养’。”德荣马乡谷恩村村民西姆琼理告诉记者,“你看,狗拴好了的,狗屎也是放在池子里。你们说的预防知识我们都记得,包虫病让我们吃了那么多的苦,不做好预防就是害自己。”
据悉,全县在册16072只狗,只只有档案,条条有“身份”,控制好畜间传染,最大限度地杜绝了“移动病源”发生“串联”传染。
“保证安全用水,必须从饮水源头切断包虫病的传播渠道;有了水井,就断了寄生虫传播的渠道。”石渠县内现有436口深度至少30米以上的安全饮水井全部投入使用,对牧民定居点实现了全覆盖。
优化环境不仅体现在饮水质量。在阿日扎镇麻曲村,村民康珠戴着手套用铁铲铲完牛粪后,脱下手套站在流水洗手器前洗手。涓涓流水从储水器流下,康珠抹上洗手液,仔细清洗。她说:“乡里为我们每家都送了流水洗手器、牛粪铲、手套这些东西,让我们自觉做好清洁卫生。”
创造条件、优化环境,让农牧民群众有健康生活的基本条件,从而开展以“洗脸、洗头、洗衣、洗澡、洗被盖和庭院大扫除”为主要内容的“五洗一扫”活动,细处着手、点滴做起,让良好卫生习惯融入农牧民群众整个生活。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防病的基础,石渠县通过举办干部培训班、制作藏汉文宣传册、开展学校健康教育、制定《村规民约》、播放《不速之客》《谁来拯救我的父老乡亲》专题片等方式,发送包虫病综合防治知识手机彩信10213万条、微信17万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5万余份,多渠道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形成了“县、区、乡、村干部—农(牧)民群众”“老师—学生—家长” “干部、僧侣—农(牧)民群众”的三大宣传联动机制,抓住乡(镇)宣讲员、医务人员、村干部三个关键,逐级培训,以群众易接受的方式、听得懂的暖心语言,逐级组成宣讲团深入群众中开展健康教育知识宣讲,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到包虫病综合防治中来。
据石渠县包虫病综合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肖通光介绍,结合县情实际,石渠探索出了“党政齐抓、全员共抓”“管人、管犬、管社会、管环境”“包虫病综合防治与思想观念转变相结合、与凝聚民心相结合、与依法治理相结合、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与生态保护相结合、与脱贫攻坚相结合”的“两抓四管六结合”防治措施,犬只的无序泛滥得到了有效控制,群众的接受程度支持率有所提高,病人得到规范治疗、应查尽查、应治尽治,源头得到控制,病人有所减少,包虫病综合防治取得了良好效果。
治病挖穷根 健康才好奔小康
“以往老婆有包虫病,需要人照料,我是寸步难离,一天到晚待在家里,眼巴巴看着别人挣钱;现在她的病医好了,可以做家务干农活了,也能上山挖虫草了。我也有时间外出挣钱了。”尼玛拉姆的丈夫所朗告诉记者,他现在在乡里的腾吉合作社当裁缝,每个月有三千多元收入。“党和政府治好了我老婆的‘病根’,也治好了我家的‘穷根’。”
“一家得病、全家致贫”曾是包虫病带给农牧民群众的灾难。石渠县不仅治好了包虫病患者家庭的“虫癌”,更加力治好了“穷病”。
“党委政府不仅关心我们的身体健康情况,同时还帮助我们摆脱贫困。现在,我不仅靠公益性岗位实现增收,还通过党委政府的帮助在我家后院田地里种了药材,等到开花结果后,乡上合作社就会以不低于市场价的方式来收购,相比过去种植土豆、青稞增收不少。”温波乡阿沙村村民白洛开心地说。
格孟乡格贡一村牧民麻能一家6口,除他之外都患有包虫病,生活极为窘困。当地政府获悉后,不仅为他家人免费诊治,而且将他一家纳入低保,并在产业发展上给予帮助。“有政府帮忙,我家很快养起了一大群牛羊!”生活改善、家人一个个康复,麻能对未来充满期待。
石渠县将包虫病防治攻坚与扶贫攻坚结合起来,针对因病致贫现象突出的家庭,在实施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和扶贫产业发展等方面都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并着手发展产业,让患病农牧民群众能在身体恢复健康的同时,与全县人民群众一道同步脱贫奔康。
包虫病防控攻坚成效明显,包虫病疫情得到有效遏制。中央、省、州肯定包虫病治理的“石渠模式”,其成果在藏川青三省全面推广
“石渠风景优美、文化丰富,是发展旅游绝佳地。以往外地人到石渠县,听说包虫病,很多人自备矿泉水、干粮,不敢喝石渠的水、不敢在石渠吃饭;还有很多人因为包虫病不愿来、不敢来,大家‘谈虫色变’。 通过防控攻坚,包虫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大家对来石渠有信心了,我们对石渠更有信心。”石渠县委书记袁明光说,有了健康才会有小康,石渠将对患病群众应查尽查、应治尽治、应管尽管、应助尽助,让包虫病综合防治能力大幅提升,让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努力实现全面无病的健康目标,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生命禁区战“虫癌”,斗志昂扬“送瘟神”。昔日的“虫窝子”“穷窝子”变成了集农牧生产、生态家园为一体的高原新家。
满面笑容,所朗和尼玛拉姆兴奋地规划着自己将来的生活,对美好未来进行着展望;满眼憧憬,泽仁卓玛立志长大后当一名医生,像现在好门巴一样为乡亲们治病保健康。
希望跃动,和风拂面,扎溪卡草原充盈着温暖,展露无限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