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生态农业让土地“生金长银”

甘孜日报    2019年11月21日

蔬菜大棚里满目翠绿,各种蔬菜郁郁葱葱。

◎本网见习记者 丁瑶/文 记者 张兵/图

近日,记者来到巴塘县高原鲜生态农业产业园采访,虽然季节已进入初冬,但这里却依然艳阳高照、生机勃勃。放眼望去,园内排列整齐的蔬菜大棚门口用于装饰的各类蔬菜模型巨型篮子在阳光下格外耀眼。

“这是巴塘县第一个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园,产业园总占地面积126亩,共建设冬暖式温室大棚40个、日光温室大棚10个、智能温室大棚1个。高原鲜生态农业产业园的建设改变了巴塘蔬菜基本靠外地采购的窘境,而且通过大棚种植的先进技术,带动了周边农民农业生产和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增收。”产业园总经理孟凡强如是说。

记者来到产业园的智能温室大棚,只见里面各种红的黄的绿的、大的小的番茄,挂满藤蔓。“基地以种植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为主,这是我们今年开始试种的小番茄,有十来个品种,你别看它还是绿色的,其实已经成熟了。”记者接过孟凡强摘下的几个小番茄,一口咬下,香甜多汁且沁人心脾。孟凡强介绍,这是他们与北京神州绿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精选引进中国航天工程育种的优质品种。除了番茄,温室内还种有秋葵、辣椒、小葫芦、僧帽瓜等蔬菜,处处绿意盎然。

去年5月,孟凡强带着10个技术工人从山东寿光来到巴塘,开始设计建设高原生态蔬菜大棚。“松多乡松多村因日照丰富、昼夜温差大、水资源优质,所以这里出产的果蔬脆嫩爽口、汁液饱满、营养丰富”,经过多处实地考察后,比照松多村的情况,孟凡强采用国内先进水平,对高原生态蔬菜大棚进行了科学设计,让整个大棚能自动放风、自动浇灌、自动水肥,而且还实现了可以用手机随时随地观测大棚种植实情,大大提高了种植效率。

据了解,高原鲜生态农业产业园是巴塘县典型的扶贫项目,主要是将全县35个贫困村、40个非贫困村的集体产业发展周转金1300余万元进行整合,再结合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专项资金500万元、省级集体经济示范点产业发展专项基金500万元和产业扶贫基金500万元,连同寿光高科温室工程有限公司投资的700余万元,按照“农户+村+合作社+公司”的模式,共同建设的蔬菜产业项目。其中,各村所占股份由国资公司代持,实现国资控股、村民分红。

高原鲜蔬菜基地解决了当地10余名贫困群众长期稳定就业,每年各类临时用工上百人次,同时培养形成本地专业种植技术队伍和培育建设新型农民。来自松多乡朗多村26岁的泽桑,已经在这里工作七个月了,她家里有三个孩子,以前没有工作,家里生活非常困难,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来到基地打工后,公司不仅提供岗前培训和免费食宿,每个月还能领到工资3000元,全家人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这让泽桑觉得很满足,“在这里不但有了收入还学到了种植技术,今年夏天在家成功试种的非洲辣椒,就卖了个好价钱”。

随行的该县农牧科技局负责人告诉记者,过去巴塘本地蔬菜出产量少,90%以上靠外地贩运进来,远距离的运输成本和蔬菜的新鲜程度,直接导致蔬菜价格波动较大,增加了城乡人民的“菜篮子”负担。现在高原鲜生产基地在县城农贸市场建起了蔬菜专柜超市,每天为群众提供新鲜的蔬菜,满足了全县四分之一的蔬菜需求。

孟凡强说,下一步基地将计划生产有机绿色果蔬,虽然这还需要花上三到五年的时间对土壤进行改良,但想要做出市场认可的东西,既要靠产量更要靠品质。他们将寻求有机蔬菜专家指导生产有机绿色果蔬,利用现有渠道和经验,打响高原有机绿色蔬菜品牌。






  • 上一篇:走媒体融合高质量发展之路
  • 下一篇:石渠县政协促问题整改推动高质量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