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9年11月22日
西康明搬进新家过上新生活。
瓦孜新村新貌。
◎本网记者 马建华/文 张兵/图
正午的阳光洒满雅砻江河谷,让深秋的雅江暖意融融。19日午饭过后,记者驱车穿过两河口电站“隧道群”,沿途,司机告诉记者,隧道内支洞太多,曾经有骑摩托车的村民因为迷路报警求助。走完隧道,建设中的两河口电站大坝赫然入目,汽车沿着雅江县木绒乡瓦孜村通村公路盘山而上,虽然道路蜿蜒曲折,但已经实现了硬化,20多分钟后,汽车达到村口,一幢幢藏式民居依山而建,村支书落布带领记者走进村民西康明家,得知记者来访,正在家门前蔬菜地里忙碌的西康明把记者迎进家里,向记者讲述了他家的“前世今生”,幸福感、自豪感、喜悦感、获得感写在脸上。
西康明的家是一栋具有木雅藏式民居特色的两层楼房,外墙用片石砌成,走进水泥院坝,钢管隔断的一块地里,大白菜、萝卜绿意盎然。家门口上挂着家庭医生的姓名和联系方式。一楼是卧室,沿着木梯而上,客厅里藏床、藏桌、沙发、电视柜、液晶电视一应俱全,红色的木地板、淡雅的纳木板装饰的墙面和吊顶以及两个大型吊灯将客厅装饰一新,客厅隔壁是厨房,钢炉、贴着瓷砖的灶台和茶壶、厨具干净整洁。温暖幸福的气息扑面而来。
“这是2014年才修建的新房子,当时我家享受了2万元藏区新居补贴,我利用修建两河口电站的征地补偿款20万元,加上采挖虫草松茸和打工收入,花了40万元修建了160平方米的住房。”坐在客厅的沙发上,藏桌上摆满了水果和饮料,西康明知足地说,他家一共4口人,都在务农,能够有今天这样的幸福生活,全靠党的政策好。
谈到过去的住房,西康明黯然神伤。2013年以前,他家有两个住房,山下的住房主要用于放牧时居住,每年要住上两个月,其余时间都在山上居住。当时的住房不过是乱石堆砌,所谓的窗户只有十多公分大,探头出去都很吃力,墙面用花油布装饰,一家人睡的是通铺。
住房简陋,日子过得清苦,村民以青稞、小麦和土豆充饥。“当年,谁家里养马,藏袍里能够摸出一个馍馍,就称得上村里的‘大户人家’,因为一匹马要值几千元钱。”西康明说,那时村里没有小卖部,村民买茶叶盐巴等生活必需品,要花一天的时间到雅江县城,从山上到山下赶汽车,要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然后过两座钢索木桥跨越雅砻江才能达到雅(江)道(孚)路坐上汽车。山路崎岖狭窄,大多数人家买不起马,运输物资只有靠人背,因为山路太远,背50多斤物资,要艰难爬行4个多小时才能到家。一趟下来,累得腰酸背痛,村里上了80岁的老人,没有到过县城、没有见过汽车的大有人在。马被摔死,人被摔伤摔死的现象时有发生。
海拔3000多米的瓦孜村冬天非常寒冷。西康明说,住房条件简陋不避寒,他有时候就蜷缩在青稞草堆里避寒。要去一趟县城,连一套像样的衣服也没有。“不说了,苦日子终于熬到头了。”西康明的脸上露出了笑容,2013年,县交通局把“毛路”修到了村口,今年刚刚硬化完,入户路硬化已经申报了项目,很快就会实施。
公路一通百通,全村48户就有41户买了小汽车,几十万元的“豪车”并不少见。村民也更加讲究住房质量了,有的村民到丹巴县购买加工好的片石回来修建住房,请来汉族木匠装修房屋、订做家具。“以前家家户户养的马如今已‘失业’,被放养到山上。有了汽车真是方便,到30公里外的县城买东西来回也就三个小时。过年过节,家里缺啥,一个电话就能够让在县城买东西的家人买回来。”西康明说,现在吃不愁、穿不愁、住不愁,村民有了更多时间挖虫草、捡松茸和外出打工挣钱。
“我和弟弟在外面帮人砌墙,我只是打杂,每天150元,弟弟是石匠,一天200多元,每年只出去务工两个月,收入3万多元,爱人和女儿在家种庄稼和打理家务,松茸和虫草季节再挣点钱,我是村里的统战员,一年有1万多元的工资,现在,每年收入5万元左右,好的年景可以收入7万元。”西康明说,现在安逸了,以前松茸花两天时间才能背到雅江县城,松茸就不新鲜了甚至烂掉,卖不上价,也不知道行情,老板压价,收入低,现在一个电话就知道市场行情,只要一个小时就能够运到县城去卖,或者老板上门收购,方便得很。
村容村貌改善,村民精神面貌好了,看病入学也很方便。村医会不定时为村民测量血压,遇到不能处理的病症会马上给乡和县上签约的家庭医生打电话上门处理。县医院、疾控中心、保健院的医生每年至少到村里来开展两次免费义诊活动,有了农村医疗保险,村民生病住院,只需要负担很少的费用,根本不存在因病致贫的现象。山下几公里外便是雅江县最大的寄宿制学校——呷拉镇集中办学区,孩子们可以到那里接受免费教育,吃住都免费,村民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高涨。“不能让没有文化的悲剧在我们下一代身上重演。”西康明说。
站在西康明家院坝,远眺正在如火如荼修建的两河口电站大坝,西康明“突发奇想”,我们村春赏花、夏避暑,风景好,两河口电站建成后,宽阔的库区又是一道风景,半山腰还有一个翡翠般的海子,我们木雅的建筑和美食也是一个亮点,折多山隧道通车后,从成都过来也就5个多小时,发展乡村旅游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几年,八角楼和松茸村的乡村旅游发展得很好,村民挣了不少钱,我们想前去“取经”,如果乡村旅游能够发展起来,我们今后的日子更好过。
谈变化、谋划未来,西康明和落布的眼里充满了期待,这个曾经原始封闭的小山村在金秋丰收的季节里生机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