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 2020年03月31日
□川报记者 游飞
“虽然辛苦一点,但每天牛能吃饱,脂肪不减,才能保证产奶季节牦牛奶质量。”3月25日,高原牧场上很多地方仍然被大雪覆盖,康定市呷巴乡塔拉上村牧民达吾扎巴早上6点就起床,将牛群赶到离家很远的山脊处吃草。
2018年底,达吾扎巴将家里70多头牦牛入股村里的牦牛养殖合作社,靠着向合作社提供牛奶,2019年收入8000元,还拿到合作社分红3000多元。
2018年底,塔拉上村发展集体经济,成立牦牛养殖合作社,购置了120头牦牛,村里40多户牧民将原有的800多头牦牛也入股到合作社。有了稳定的奶源,合作社开发了酥油、奶饼、酸奶等奶制品,逐渐探索出一条牦牛养殖致富增收之路。目前,合作社注册了西出折多、塔拉牧场两个奶制品商标,建设中的标准化厂房主体已完工,计划投产后,将产品推向各大超市。
牦牛入股 牧民增收
“采取‘基层组织+集体牧场+农业企业+营销组织’的经营模式,逐步推广集体牧场建设。”甘孜州农牧农村局总畜牧师张显泽介绍,2018年,州政府印发《关于开展股份制集体牧场试点示范建设的实施意见》,试点示范时间为3年,力争到2020年建成股份制集体牧场示范点100个。
2017年成立的甘孜县茶扎乡银多村牧民专业合作社,是集体牧场示范点之一。“截至目前,合作社共出栏牦牛23头,总收益97900元。2019年,全村牧民174户758人受益,其中贫困户57户每人分红55元,非贫困户每人分红27元。”合作社放牧员所让介绍,“我们家入股的牦牛一年的酥油、酸奶、奶渣等奶制品可以卖1.5万元,加上合作社补贴的1万元工资,再加上林补、草补,挖虫草、务工等收入,我家2018年就已经脱贫了。”
通过集体牧场的合作社取得增收,还体现在提高冬春季节牦牛的存活率上。理塘县藏坝乡藏青扎喇高原牦牛养殖合作社配套种植饲草1000亩,用于牦牛冬春两季补饲和冬季短期育肥。通过对4到8岁牦牛的秋后短期精准育肥,在冬春两季集中出栏上市,保证了一年四季都有新鲜的基地牛肉。
合作社负责人曲他说:“按照传统养殖一头牦牛,往往需要5年以上才能出栏,而采取育肥模式,4周岁左右就可以出栏,成活率也达到98%以上”。
规模经营 壮大产业
集体牧场通过合作社的发展,完成了从成立股份制公司向现代化产业链发展方向转变。2019年,色达县通过招商引资,注册成立总投资2800万元的色达县云端畜牧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经营集体牧场。
“贫困村成立联合社入股,形成‘农户+联合社+公司+集体牧场’的规模经营模式,并按入股金额制定了完善的分红制度。”色达县农牧农村局局长郅忠云介绍。
为了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牧场,2019年由公司牵头,联合社协调,在5个深度贫困乡镇的44个村持续不断实施购买牦牛计划。目前,已实现购买牦牛400头,并完成100头出栏。
截至目前,甘孜州共建成牦牛类集体牧场80个,主要分布在理塘、甘孜、色达、石渠、康定等县(市),群体存栏总量3.8万头,能繁母牛占比45%左右,出栏率20%左右;建成藏羊类集体牧场4个,分布在石渠、理塘、白玉、得荣县,群体存栏总量0.5万只,能繁母羊占比50%左右,出栏率4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