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0年04月15日
图为重建后的真达小学。
◎县融媒体中心 刁海瀚 文/图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遭受7.1级强烈地震,顷刻间三江源头山崩地裂、房屋倾覆……强烈的地震波及紧邻玉树的我州石渠等县,该县奔达乡、德荣马乡等八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
经省和甘孜州地震部门对石渠县灾情实地评估,该县真达乡和奔达乡为地震烈度7度地区,俄多玛、德荣玛、正科3个乡,以及尼呷镇、洛须镇部分地区为地震烈度6度地区。地震造成境内受伤11人,农村住房倒塌、严重受损1492户,一般受损2681户、9785间,城镇居民住房一般受损面积超过52000平方米,部分学校、医疗卫生、文化场馆站点等公共服务设施损毁,公路、桥涵、供电、供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农牧业生产设施以及宗教设施受损。
支援,因一衣带水兄弟情谊
地震震不断一衣带水兄弟情。在自身遭受严重损失的情况下,石渠县第一时间组织民兵、医务人员、公安干警、武警、干部职工和志愿者250多人驰援玉树。同时,作为当时国家重点扶贫县,该县在自身物资紧张的情况下,紧急调拨价值36万元的药品和价值35万元的第一批各类救灾物资,最先进入震区展开救援,在一线全力抢救生命,及时救治伤员,协助安置受灾群众,与玉树有关方面奋力协作取得了抗震救灾重大阶段性胜利。
与此同时,石渠县境内抗震救灾工作也在马不停蹄开展。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深切关怀下,在省州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该县快速反应、迅速行动,人民子弟兵冲锋在前、无私奉献,全国人民倾力相助、大力支援,广大共产党员率先垂范、无畏担当,全县各族群众互帮互助、顽强自救,与时间和生命赛跑。“地震发生后,我们在最短时间组织人员、调拨物资,及时圆满完成了抢险救灾、伤员救治、安置群众、心理疏导、抢修恢复基础设施等工作,最大限度避免人员伤亡及次生灾害,最快速度恢复群众正常生活秩序,并加快启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该县县委副书记、县长罗林说。
“当时我们就在那里搭的帐篷,设立了指挥部。”在真达乡小学校的操场上,罗林讲述着当年抗震救灾的情景。在新建的真达乡小学校教学楼前,读书声郎朗入耳。“地震前真达小学十分简陋,学生只有70多名,灾后重建了教学楼,现在学校是全乡最漂亮的建筑,目前在校生已达170名。”
重建,托起幸福新生活
干净整洁的院坝、两室一厅一厨一卫“别墅式”的灾后重建房。这是如今真达乡西绒村根呷一家的居所。走进屋内,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一应俱全,壁柜里陈列着各式精美的摆件,藏桌上码放着各种食物酒水,还有雕花的藏床与温暖的钢炉,让80平方米的空间显得温馨舒适。“玉树地震前,我们住的是土坯房,地震时房子几下就震倒了,家人都吓哭了,所幸没有伤及性命。”谈到地震时根呷还心有余悸。
“灾后重建不仅让我们过上了幸福生活,县委、县政府还千方百计带领我们生产致富,现在村里有蔬菜大棚、水磨糌粑、风干牦牛肉加工厂和藏香猪养殖基地等,我们可以采取劳动或者生产资料入股等形式参与年底分红,加上国家各项惠民资金和挖虫草的收入,生活真的是越过越红火。”说到现在的生活根呷脸上绽放出幸福的笑容并竖起大姆指说,“感谢党、感谢政府的关心关怀。”
来到真达村民文化活动中心,晚饭过后村民自发组织跳起了真达锅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土登说:“按照县委、县政府灾后重建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的要求,我们通过建设文化院坝、图书室、阅览室,组建基层文化队伍,加大村村响和农村电影放映以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挖掘等工作,研究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七进活动,使群众真正过上‘四好生活’。”
据了解,在灾后重建中,石渠县按照省、州的部署,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科学规划、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要求,把灾后恢复重建与新农村建设、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农牧区危房改造、统筹城乡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重点解决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医疗、教育、商贸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累计投入重建资金33546万元,全面完成了1492户农房重建、2681户受损农房维修加固、5.2万平方米城镇居民受损房屋和149间受损僧房维修加固等工作;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及教育、卫生、文化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基本实现了省委提出的“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完成”的要求。
十年涅槃重生,十年砥砺发展。如今,拔地而起的重建新房取代了曾经的残垣断壁,凋零的格桑花又一次骄傲地绽放,一个绿色、幸福、和谐的现代化城市从古老而美丽的扎溪卡草原拔地而起。“只要我们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终将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石渠县委书记袁明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