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幸福像阳光般温暖

甘孜日报    2020年09月17日

群众幸福跳起锅庄。

“三省五地”专场招聘会提供众多就业岗位。

太阳谷镇卡龚村登巴一家幸福生活如蜜甜。

奔都乡俄木学村一角。

笑容在脸上,幸福在心中。

  ◎尼玛泽仁 赵耀 文/图

“我生长在定曲河畔,河里流淌我童年的幻想;我耕耘在白松藏乡,田野飘着稻谷的芳香……”2017年,歌曲《祝福得荣》一经推出,就被得荣干群广为传唱。

为何喜欢这首歌?大家认为,一是其旋律优美、朗朗上口,二是因为它讲述了得荣人真实的幸福生活。

无独有偶,为了庆祝建州70周年,得荣县从干部群众中抽调了400人参与演出活动,大家从8月中旬就开始集中排练,热情高涨;队伍开赴康定当天,得荣土生土长的参演人员彭东琴坦言:“大家主动参加活动,不怕苦、不怕累,就是因为现在生活幸福,我们由衷欣喜、心怀感恩。”

幸福,简单的字眼,却是最好的生活状态。人们对幸福的定义各有不同,但幸福的感受又常能彼此相通。从“百废待兴”到“百业俱兴”,建州70年来,得荣县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落在群众心头就是幸福,这种幸福见于一个人、一个村,也见于一滴水、一棵树,就像太阳谷的阳光,照耀着得荣群众的整个生活。

一滴清泉

流淌江河大爱

9月的得荣,阳光似火,玉米正值“结仔”,正需“喝水解渴”。9月6日,该县松麦镇扎顶村63岁村委会主任阿青,打开了抽水开关,提灌而来的河水渗进土壤。现在水富余充足,可以往却是“一水难求”。他感叹道:“以前庄稼干了只能望着,做梦都没想到山下的水会‘爬’上山来哦。”

扎顶村坐落在半山腰,离山脚的河道有几百米,村里以前却非常缺水,因为当地年降水少、蒸发大,土壤的蓄水能力极差。

阿青告诉记者,以前因为缺水,有的人一年都难得洗几次澡,大家种地只能靠运气,因此以前村里的撂荒地也多,大家生活十分贫困。

看到玉米地差不多“饱水”了,阿青迅速关掉开关,话锋一转,说:“现在好了,县里建了太阳能光伏提灌站,彻底解决了我们用水难问题。”他还说:“有了水,再加上科学种植,现在农作物收成比以往翻了一倍。”

同样对水有着深厚情结的还有古学乡塔恩同村的洛绒降措。今年已是81岁高龄的他仍在坚持“巡水”,只要发现有人污染水、浪费水,立马就会变成“黑脸包公”。他说,自己和水“斗”了大半辈子,是真心爱惜水。

洛绒降措是从因归村搬到塔恩同村来的。他回忆,在因归村的时候,全村用水都靠村里一个“孤井”,枯水期井里没水,得从几公里外的高山上取水。1971年,他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不仅带领村干部四处找水源、挖集雨木槽,还组织村民给“孤井”搭了一间石砌的小房子;为了分配用水,大家给小房子上了锁。此后,每天清晨6点,他都会准时出现在木门旁开锁“放水”,每户每天指派1人取40斤水。后来,因归村集体搬迁到塔恩同村,又实施了引水工程才彻底解决了“水烦恼”。

现在,塔恩同村的每家每户都用上了自来水,村里的一季旱地变成了两季水地,青稞地成了瓜果田园。2018年,该村整村退出贫困,人均年收入近8000元。

其实在得荣,从“穷于水”到“富于水”的人还有很多。就在今年8月,该县瓦卡镇阿洛贡村的泽仁多吉家里靠卖西瓜和树椒已经挣了几千元,而这些西瓜和树椒正是有了灌溉水源才种出来的;该县曲雅贡乡扎叶村地的葡萄种植大户仁青志使用滴灌技术,让葡萄增产,9月上旬葡萄陆续售出,已经收入了近万元……

哲学家说“一滴水见太阳”,对于得荣群众而言,是一滴水得幸福。得荣是全省三个荒漠化县之一,境内有“一江四河”,却呈现出“山下水白流,山上土冒烟”的窘况,又因为蒸发量是降水量的数倍,成了“西南干旱中心”。

为了破解“穷于水”的难题,得荣县按照“以水定产、以水兴产、产水配套”工作思路,大力实施太阳能光伏提灌站工程,巩固提升农村安全饮水,全面落实河(湖)长制,保护河(湖)生态环境,成绩显著。2016年至2019年,该县我投入资金1406.5万元埋设饮水管道911.2公里,维修加固蓄水池74口,为25391农村人口保障了饮水安全;投资8300余万元,建成了13座太阳能光伏提灌站,改善灌面7000余亩,新增灌面3181亩;实施了5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采用滴灌和微喷灌技术,节水控灌面积5480亩,每亩每年节水107.4立方米,群众轮灌土地的周期平均由原来的22天缩短至14天。

现在,得荣县立足实际,苦练“蓄、引、提、节”四字诀,实现了“源头有活水、池内有饱水、用时重节水”,全县用水难得到基本缓解。如今在得荣,一年四季都有水顺着管道流向庄稼地,流入百姓家,每一滴都流淌着江河大爱,照见了幸福生活。

一个小镇

折射为民情怀

“即将重装上线的阿村民宿,每个房间都是观景房,在每间房拉开窗帘都能看见金沙江大转弯和田园风光;我们还新建了一个100平米的过滤泳池和星空房……”9月13日,得荣县瓦卡镇阿村民宿的老板洛绒益西在朋友圈打了一个广告,还配了几张漂亮的图片。

洛绒益西经营阿村民宿生意一直很好。今年他决定下大本钱,对民宿进行改造升级,并因此错过了接待旺季。洛绒益西说:“改造升级就是为了更好发展,只有升级改造才配得起如今瓦卡的档次。”

洛绒益西所言不假,今天的瓦卡镇道路纵横、高楼林立,瓜果飘香、环境优美,路灯、网络、自来水应有尽有,旅游、文化、农牧业欣欣向荣……镇上居民人均收入超过一万。

如此繁荣的瓦卡集镇,在40多年前却是一个荒坝子。

今年77岁的格绒土生土长在瓦卡镇。他告诉笔者,瓦卡镇原叫子庚乡,乡镇政府所在地也不在今天的瓦卡坝上;瓦卡坝子是一片大约2000亩的缓和斜坡,是子庚乡境内最为开阔的一片土地;但坝子上以前乱石成堆、荆棘丛生、野兽出没、水源稀缺,是“没有一棵树、没有一户人”的荒野之地。1973年,子庚公社(子庚乡前身)作出了“开发瓦卡坝子,抓好农业生产”的决定,而后陆续有人搬到瓦卡坝子;2000年,瓦卡坝子上已有140多户居民,但没通硬化公路,没有联户路或路灯,大多是房子都是砖头木结构且分布杂乱,村林杂物成堆、牛粪遍地,卫生条件极差,收入微薄。

2013年8月28日和31日,这里先后发生了5.1级和5.8级地震。灾害,让它伤痕累累;重建,实现了浴火重生。

格绒回忆,地震后不久,得荣县确定了“要让地震灾区在重建中实现发展提升、成为区域龙头”思路,子庚乡于2013年11月更名为瓦卡镇,镇政府搬到了瓦卡坝子上。灾后重建启动后,瓦卡镇提出了“舞起来,动起来,风情瓦卡等你来”的重建口号,其中“舞起来”是指充分体现得荣“情舞故乡”的风采,“动起来”指干部职工齐动手建设新瓦卡,“风情瓦卡”指要打造瓦卡藏乡田园风情旅游小镇。

在重建中,瓦卡坝子上按照统一规划,建起了分布有序的楼房和“一纵三横”的交通路道网络, 过境通道、通组路、联户路,标准化卫生室、中心小学、灾后重建博物馆,稳定的电力、稳定的网络、改在升级后的引水管网一应俱全。

此后,瓦卡镇提出了“充分依托自然区位优势、大力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强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主打‘巍巍横断、浩浩金沙,阳光瓦卡、魅力藏乡,茶马古渡、红军故道,瓜果飘香,歌舞海洋’旅游品牌,把瓦卡坝子卡打造成甘孜全域旅游南部桥头堡、大香格里拉环线旅游聚散地和得荣县县产业发展龙头”的思路,并整合脱贫攻坚政力量和灾后重建政策资源,发展了特色民居186户、酿酒葡萄基地280亩、藏橘、雪梨10万珠,培育了合作社3个,完成了街道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和庭院景观打造工程,迈上了旅游发展之路。

洛绒益西就是灾后重建时搬到镇上来的,也是瓦卡第一批民宿经营者。他通过银行贷款、向朋友借钱和国家补助款,投资300万元修建了民居酒店;目前,欠款早已还清,收入不错,还吸纳了当地10余个村民就业。

瓦卡镇镇长次姆介绍,2019年瓦卡镇被评为四川省法制示范乡镇和州民族团结示范乡镇,“得荣县瓦卡旅游区”被评定为3A级旅游景区。目前,瓦卡镇拥有乡村主题酒店10户,其他商务酒店、驿站16户、民居接待170户,可容接待近千人;今年,瓦卡镇也正在创建4A级景区和全国卫生乡镇,投资934.25万元的瓦卡镇新建酿酒葡萄原料基地已正式启动。

从不毛之地到现代小镇,从灾后重建到业兴民富。瓦卡坝子的变迁,折射的是一个地区的发展、国家政策的支持,它的灾后蜕变和发展前景,折射的是得荣县的稳定发展和党委政府的为民情怀。

一种幸福

洋溢百姓心间

身穿新衣、头戴礼帽,院落整洁、房屋宽敞,牛圈里有牲口,家门前有药材……刚到扎西家时,让人不敢相信,他曾是贫困户,因为眼前所见都井井有条、充满活力。

扎西一家的生活有什么变化?又是如何实现变化的呢?

扎西所在的得荣县太阳谷镇卡龚村,距离得荣县城15公里,坐落在半山腰上,与国道215线的垂直距离大约是300米。49岁的扎西介绍,就是这300米的“高差”,曾经让村子陷入贫困——村里人均耕地只有0.7亩而且严重缺水,在通路、通电以前,村里人与外界的联系很少;乡上没有医院,生病基本靠拖;乡上的学校只有两个老师,十几个学生,地里的庄稼不够吃,要吃野菜才能勉强填饱肚子,几岁的娃娃就要开始放牛种地,却只为了维持生活;衣服补了又补,过年能吃得一顿肉就满足了;一头羊只买几十块钱,其他东西卖不出去。大家的愿望就是吃得饱、穿得暖。

扎西25岁那年结婚,那时他对生活的愿望就是,生个孩子,孩子又像自己一样,靠着土地生活,然后再结婚生子,一代代循环。

变化发生在2014年,扎西一家被识别为贫困户,生活出现了转机——“房子遇上地灾垮了,是政府出钱给我弄的易地搬迁,卫生间、太阳能这些都是政府出钱,水泥路也修到门口了;一家医病基本上都报销了,两个上大学也没花钱,政府还组织我技能培训,又给我介绍了地方打临工。”

现在,扎西的大女儿24岁,在得荣的一个乡卫生院工作,小女儿20岁,临聘在县经信局。两个孩子都没有按着他的之前预想的轨迹生活,这让扎西很高兴,他说:“要不是扶贫政策,她们就上不了大学,哪里有今天哦?”

与扎西一样感受到幸福的还有众多村民。村里修通了硬化路,保障了生活用水和灌溉用水,接入了国家电网,通了4G信号,进行了风貌改造和危房改建,安了太阳能路灯,修了卫生室和村级活动室;最让他激动的是,村里还发展了重楼、汉麻、花椒等产业。

2018年,从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派出到村里的驻村干部郭慧敏用照片记录了近两年村民们的变化。她说,扎西家最大的变化就是两个女儿工作后,全家的经济收入思想观念变化很大。“我第一次在扎西家吃饭,七八个人,只有两个菜,看着好心酸。”

现在,扎西一家住着200平米的新房子,家电家具一应齐全,家门口插着五星红旗,房前屋后种了很多花,地里种了花椒和汉麻,还养了30多只鸡4头牛和7头猪,他也买了摩托车。交谈中扎西透露,他家的外债已经还清,现在全家一年各种收入加起来有15万,全家人都在主动挣钱,两女儿上班,老父亲照管牲口,爱人种地,他和兄长打工也捡菌子、挖药材。

对现在充满幸福,对未来满怀憧憬。扎西说:“走出困难靠政策,走向幸福就要靠自己。”他希望两个女儿都在城里安家,他自己就留在家里劳动,也希望女儿能买个车,随时带着一家人回来看看自己。

无论谈到家庭的改变、家乡的变迁,还是对未来生活的向往,扎西的言语间都流露出浓浓的幸福。

闻花知春。一个人的命运是与一个时代、一个地区的发展紧密相连的。扎西的幸福,源自个人命运的改变、家庭生活的变迁,也源于家乡的发展和祖国的强盛。这种幸福,与得荣建州70年来的发展密不可分,不止属于扎西,也属于所有得荣儿女。






  • 上一篇:前景似阳光般灿烂
  • 下一篇:成就如阳光般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