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0年10月13日
丹巴县莫洛村发展印记
格鲁翁都的新房。
格鲁翁都与古屋
莫洛村貌。
◎本网记者 兰色拉姆 文/图
驻足树荫小道岔路口,格鲁翁都左看看,右看看,不知道先往哪边走?这是他几乎每次归家都要面临的选择。在丹巴县梭坡乡莫洛村,格鲁翁都家的房子是“村标”之一。一幢古屋、一幢新房静立小河沟两侧,见证着格鲁翁都的成长,也见证着莫洛村的前世今生。
古屋 “放映”历史上的莫洛记忆
从丹巴县城出发,沿瓦丹路下行1公里左右,再过桥行驶2公里,便到达了梭坡乡莫洛村。该村三面环山,西临大渡河,地势由东北向南倾斜。
莫洛村,古称“博呷夷”,传说古时是由二十多座高碉和数十座楼房形成的村子,属明正土司管著的“二十四村”。2005年和2012年,莫洛村分别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如今,莫洛村只剩下七座碉楼,其中包括残碉和古楼。在该村1组28号,一座古楼和一座四角碉筑为一体的家碉是代表之一。从古楼可进入碉楼,是可人居、宜畜藏、便设防的多功能古屋,该古屋是全村唯一保存至今的古建筑,也是记者一行此次采访的“主角”。
顺着紧挨村道的三阶石梯,是进入古屋的第一道“关口”——木质大门。轻敲木门,古屋主人格鲁翁都热情迎客。格鲁翁都今年40岁,在古屋中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
格鲁翁都首先向记者介绍了古屋院坝。其中,悬挂院墙的皮口袋格外惹眼。格鲁翁都介绍,在莫洛村人背马驮的年代里,家家户户必备皮口袋。皮口袋里一般装糌粑、玉米及其它生活必备品,通过人力或马力,人们将这些必备品运进村里。
那时,交通条件极不理想,晴天满灰尘、雨天满泥泞是常态,出村进村,人和马都饱受煎熬。格鲁翁都就曾亲身体验过,再忆其中心酸,他说:“想到都累”。而通过悬挂皮口袋上的厚灰尘和结团泥浆,对于当年的行路难,记者也能想象一二。
在格鲁翁都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古屋内部。古屋一楼是“锅庄”,类似现在的厨房。茶筒和粮柜率先闯入视线,着实有“吃饭是大事”之感。“锅庄”其余内容由橱柜、酿酒坛、水缸、磨豆腐磨盘石、火塘和套间构成。
火塘上方,框状结构的熏肉架很是有趣。因颇具“年岁”,熏肉架被厚厚的油烟包裹,早已失了原样,看着像是巨型黑炭。格鲁翁都介绍说,过去人们终日烧柴火,加上“锅庄”排烟条件有限,时间一长,熏肉架便有了此番模样。
爬上木质楼梯是两间卧室。右边卧室里挂放的衣物,“无声胜有声”,真实“讲述”了莫洛村人过去如何穿衣?这些衣物分为麻制、毛制和皮制,看着就不易清洗,格鲁翁都的一番话更加肯定了这些衣物的短板。他说:“它们均由手工制成,粗糙不说,还容易被虫吃,费时又费神。”
左手边的卧室让记者见识了过去莫洛村人如何就寝。卧室不大,窗户很小,床榻很窄。但摆放的储物柜却让人眼前一亮,它让整个卧室有了“五脏俱全”之感。
再上一座木质楼梯,便到了食物“基地”。该“基地”由晾晒粮食的坝子、腊肉储存屋、粮食加工房构成。粮食加工房里的粮柜更大一些,旁边还堆放着十多个皮质粮食口袋;进门角落处,还有一台用于玉米去皮的木质风拨机。可见,以往的莫洛村,有着一定的机械化“功底”。不过,随着时代发展,这台风拨机早成了摆设。
又上一座楼梯,就到了古楼顶部。“煨桑”塔是顶部主要部分,“煨桑”塔左边屋顶紧连碉楼。从小窗户般大小的洞口,可进入碉楼内部。至此,记者算是一览格鲁翁都家的古屋。整体而言,古屋体现的衣食住行中,食占据了“半壁江山”。
新房 “倾诉”今天的莫洛生活
领略完古屋风光,记者同格鲁翁都来到了新房。新房离古屋很近,只有200米左右,从古屋门口就能看到新房全貌。一条清澈小河沟,是古屋新房的界限标志,河流顺势而下,咕咕之声好似古屋与新房的悄悄蜜语。
新房修建于2010年,后经多次装修,形成了现有风貌。新房也是木质门。不同于古屋,新房木质门非全包封闭,菱形门条有序排列,颇具美感。进门后,水泥地与青草地相间的院坝,让人十分惬意。院坝角落里,摩托车、耕地机、洗衣机“各自就位”,争先展现着当下时代里,格鲁翁都家的新生活。
新房由两座房子构成。较高的一栋房子有两层,共十多个房间。十多间房,有的是卧室,有的用于储物,每间都有明亮的玻璃窗户,并且还十分整洁。底层靠边的一间是卫生间,卫生间和城里的无差异,贴着瓷砖,有淋浴。
另一栋房子按照一层两间布局,两间房分别是厨房和客厅。客厅里,藏床藏桌依次排开,一台55英寸的液晶电视摆放在藏式电视柜上,加之藏式木雕的装饰,整个客厅气质十足。干净透亮的地板,则拿稳了客厅的整体“颜值”。
走进厨房,各种家电一应俱全。冰箱、冰柜、电磁炉、打茶机、电饭煲……格鲁翁都自豪地说:“社会进步了,挣钱多了,日子好过了,屋头的先进家电自然多了。而且家里安装的太阳能便捷又节约能源,做饭洗漱都非常方便。”
从“面子”到“里子”,格鲁翁都家的新房完全大变样。与此同时,记者还在新房发现了一大亮点,这在古屋是完全看不到的。这一亮点要从花盆、吊床和几把木椅说起。
吊床挂在厨房和客厅外,闭眼躺在上面,可一边静听水流声,一边晒太阳,一边观赏绿草地,着实的“多箭多雕”。花盆摆放在另一栋房的台阶上,有十多盆。格鲁翁都表示,一波花已经谢了,准备重新种些花苗,给新房增添绿意。
木椅放在花盆边上,阳光较强烈的时候,格鲁翁都就从吊床“转战”木椅,继续赏景或休息。有时候,格鲁翁都将木椅搬到院坝绿草处,就着院外大树的掩映,与三五好友惬意畅聊。
从上述不难看出,从古屋到新房,在物质生活愈加丰富的同时,格鲁翁都家的精神生活也在进步变化。正如格鲁翁都所说:“过去生活条件不好,能吃上饱饭就是最大愿望,哪还有娱乐享受的心思?现在就不一样了,村民收入不断增加,加上政府各种政策优惠,物质生活方面根本不用担心,大家自然有了休闲娱乐的时间。”
古屋新房 载起新一轮的莫洛远行
体验完格鲁翁都家古屋和新房的风采,记者十分好奇有了新房,古屋为何还保存完好,并且还迸发出新的魅力?毕竟很多时候,有了新房,旧房基本都会弃之不用。
格鲁翁都表示关键在于“情难舍”和“新打算”。据探测,格鲁翁都家的古屋有着百年历史,历史价值极高。在他看来,是古屋孕育了格鲁家的祖祖辈辈,没有古屋就没有自己,万不能忘祖数典。同时,古屋见证了村子百年间的变化,保存古屋就是对村子历史的尊重。
格鲁翁都口中“新打算”,得益于莫洛村旅游业的发展。基于莫洛村的文化积淀,州县乡充分利用“旅游+”“生态+”模式,将村里旅游、文化、农业、林业等融为一体,大力推进莫洛村新发展,让莫洛人的生活更加蒸蒸日上。
此种背景下,格鲁翁都决定利用古屋和新房,走出格鲁家的旅游富民路。前几年,格鲁翁都在新房办起了小型民宿,加之古屋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很多人慕名前来,生意一度爆好。
随着乡村振兴、全域旅游的持续推进,格鲁翁都发现一味按照过去的“新打算”,古屋和新房催生的“旅游饭”终将被时代淘汰。于是,他又有了新的想法——紧跟全村旅游业发展步伐,改进思路、完善配置,朝着高端民宿发展。
近年来,利用乡村振兴专项资金,莫洛村合作社大力修建民宿,按照“4651”分红方式,让全村增收致富,形成了良好的村风民风。而下一步,该村打算继续按此方案,推进村里旅游业的发展。基于此,格鲁翁都打造高端民宿的愿望似乎并不遥远。
村里的则姆庄园是一家高端民宿,于去年投入使用。为找到“古屋新房”模式如何走向高端的窍门,格鲁翁都就地“取经”,对则姆庄园进行详细了解。该庄园位于村口,是集吃住玩一体的民宿,整体环境雅致清闲,兼具实用性和美观性。
则姆庄园工作人员卓玛表示,民宿开业后,当地人在家门口便可就业,照顾家人、做农事和挣钱可以同时进行,十分方便。她希望村里的旅游业发展越来越好,民宿酒店更多几家,从而让大家过上更滋润的生活。
卓玛的美好愿景,是格鲁翁都的心声,也是所有莫洛村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采访结束,“打道回府”的途中,一幕幕美好印在记者脑海——踱步在硬化路村道上的人们,轻摇在微风暖阳下的庄稼,香飘在空气中的鲜花野果,还有格鲁翁都驾驶汽车远去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