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牧民增收有盼头 牦牛驮出小康路

甘孜日报    2020年12月25日

牦牛绒加工生产车间。 本网资料库图

◎本网见习记者 周燕

大雪已至,寒意渐浓。

在海拔4500多米的理塘县奔戈乡卡灰村的天然牧场上,某公司9月在当地收购的牦牛正悠闲地行走在蓝天白云下,尽情享用着大自然恩赐的美食。

看到它们,理塘县奔戈乡卡灰村集体牧场专合组织的村民洛绒心里暖意融融。因为在这些牦牛中,就有他家的10头。

今年,洛绒养殖的100多头牦牛,有10头要出栏,他原本还在为销售担心,但在3个月前,某公司就提前对接好了,这个月准时收购。牦牛变成了现钞,洛绒心里都乐滋滋的,生活更有奔头了。

牧民生活有奔头的背后,离不开我州农牧产业工作持续助力。

近年来,我州实施双品牌战略,着力推进“圣洁甘孜”区域公用品牌打造,全力推进藏字号、乡字号、土字号农特产品,全州17个县(市)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15万亩,累计登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99个。其中,无公害农畜产品133个、绿色食品15个、有机农产品40个、地理标志产品11个。“四川扶贫”商标农产品71个,“圣洁甘孜”成为全省十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理塘县被中国畜产品流通协会命名为首个“中国牦牛绒原料生产基地”。

走出牦牛产业脱贫路

汽车行驶在康巴高原上,风景如画的窗外,一头头憨态可掬的牦牛,成了这幅画中亮丽的点缀,煞是好看。

地处攀西平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的九龙县,雨量充沛,日照充足,自然资源富集,天然草地面积有460.82万亩,可利用草地面积有416.58万亩。数千年以来,牦牛选择了这里,与这里的人们相伴相随,在自然条件严酷的地区,形成了高原生态系统,与自然和谐相处,带动牧民增收致富。

九龙牦牛名声在外,是我国横断高山型牦牛品种的代表,被列为我国五大牦牛品种之首,通过了“九龙牦牛”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九龙牦牛体格壮硕,比其他品种的牦牛大30%左右。”九龙县农牧和科技局高级畜牧师甘万华向记者介绍,九龙牦牛是生长速度最快的家牦牛,也是海拔分布最广、垂直距离最大的家牦牛,海拔2200—4400米均有分布。

九龙牦牛擅长翻山越岭,在“世界屋脊”之上,取食着草原的地表植被,喝着康巴高原的雪水,呼吸着纯净的空气,经过高寒地区6至7年的纯天然生长,牦牛肉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矿物质、氨基酸,多项指标远超普通黄牛和其他地区牦牛品质。

立足资源优势,九龙县大力培育发展牦牛产业,2018年成立隆之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牵头打造九龙牦牛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该产业园覆盖全县所有乡镇,惠及全县所有农牧民群众,包括种质生产基地、种公牛基地、饲草饲料基地等。目前,九龙已养殖牦牛7万余头,通过“合作社+农户”的供销模式,培育4个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建成3家牦牛深加工企业和1个九龙牦牛种质资源场,牦牛产业初显规模。

湾坝镇村民次仁扎巴家里养着近90头九龙牦牛,每年能出栏10头。“加入产业园后,不愁销路,平时还有技术指导。”次仁扎巴说,“牦牛的肉、内脏、角都能卖,一头牦牛能卖到1万多元。”

在呷尔镇扎日村桥棚子组,九龙牦牛屠宰基地项目正快速推进。该项目总投资4124.22万元,建设用地面积约38亩。该项目实施后,将改变九龙县无标准化屠宰场的历史,带动规模养殖户300户,解决当地农牧民群众就业3000人次,为村集体12个入股村分红30万元,直接带领180余人脱贫致富。

铺就牦牛绒产业致富路

“以前我们一直为牦牛掉下的毛绒头疼,没想到现在还变成了宝。”理塘县奔戈乡卡灰村村民格拿一边数着卖40多斤牦牛绒得到的1900多块钱,一边高兴地说。

我州牦牛养殖量大,牧民除了牦牛肉能够售卖获得经济收入之外,牦牛绒等往往都被闲置或丢弃,未能产生经济价值。牦牛绒因其柔软、保暖、防水、防风、防腐、透气、吸光的优良特性,近年来已被广泛应用于服装生产领域,已被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如今牦牛绒的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为有力推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草原畜牧业转变提升,理塘县大力培育产业经营主体,建立产品销售机制。2017年,推动成立亚吉牦牛绒加工有限公司,通过公司联结牧民和市场,探索建立“公司或乡镇,或村,或合作社,或农牧户”直接收购原绒富民惠民机制,将牦牛绒有效转化为经济效益。

以前,牧民们一直为牦牛掉下的毛绒经常让牛吃草时吃到肚里的问题头疼,如今,实现变废为“宝”,改变了草原“牛毛漫天飞,污染空气质量”的恶劣生态环境。同时,坚持“深入群众收购,打通最后1公里”的理念,实施“零距离富民惠民攻坚”工程,采取“上门收购与群众到公司卖绒”相结合的方式,依质论价收购原绒,促进牧民增收。

据了解,公司年收购牦牛绒支出700多万元,解决82人就业。为拓宽农牧民就业增收渠道,免费为老百姓开展纺织技能培训,培训人数达200余人。按照一定的生产技术标准和规格,发放纱线,并回收群众手工纺织产品,实现群众“挣钱增收在家里”的目标。

目前,牦牛绒产品销售情况良好,在理塘及周边县所收购的近3200万元的原绒,已生产价值1000万元的牦牛绒制品和服装产品,实现销售利润300万元。带动当地农牧民群众人均增收500元,并解决了当地50余名贫困户就业难问题。

牦牛乳产业托起小康路

从原奶检验、杀菌到灌装、包装,再到智能仓储,全流程鲜见工人踪影,全部由机器自动化完成生产……日前,在蓝逸公司生产车间,记者充分领略了最新乳品科技生产线的“好手艺”。

在平均海拔3000多米零残留、零污染、零公害的草场中生活,使牦牛奶成为不可多得的“奶中佳品”。近年来,蓝逸公司依托得天独厚的牦牛乳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在我州落地生根并枝繁叶茂。

秋吉罗珠是康定市俄达门巴村的牧民,家里一共8口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依靠售卖酥油和奶渣,一年收入3000余元,他曾经是建卡贫困户。2016年以来,在蓝逸公司的带动下他家每年仅靠售卖新鲜牦牛奶收入就达到上万元,顺利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每天清晨,秋吉罗珠一家人总会早早起床挤好牛奶,并准时将新鲜的牦牛奶送到位于折多塘村的蓝逸高原食品有限公司情歌牧场工厂。秋吉罗珠说,蓝逸公司收购鲜奶后,自家产的牦牛奶有了固定的销路,饲养的牦牛也增加了30头,一年下来,养殖收入近10万元。

康定蓝逸高原食品有限公司成立8年来,坚持以农企合作新模式助力甘孜特色精准扶贫产业,直接带动牧民收益。按照“康定总部、全州布点、全国销售”的战略布局,制定了相应的牦牛产业发展规划,实现以康定牦牛奶产业园为核心,德格、理塘等牧业县为奶源基地,覆盖全州各牦牛奶产区的发展布局,签约牧民年均收入3万元左右,最高的牧民年收入达到7万元。

我州牦牛乳产业根植于全州的绿色生态,通过产业链将农牧民、牦牛乳企业联结起来共同发展,将“绿水青山”的资源优势转变为“金山银山”的财富优势,并在草畜平衡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 上一篇:乡城:让群众及时掌握政策“干货”
  • 下一篇:安全用电 从我做起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xw/gxdt/67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