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念好“产业经”奏响“富民曲”——德格县产业布局激活乡村振兴活水

甘孜日报    2021年02月01日

德格县温拖现代农业园区大蒜种植基地。郭登刚 摄

◎本网记者 马建华

冬日的甘孜高原,天寒地冻,寒气逼人。1月23日,记者走进位于德格县温拖现代农业园区的蔬菜大棚,棚内温暖如春,各类瓜果蔬菜长势喜人,村民们正忙碌采摘。

温拖乡温拖村村支部书记降翁多吉带领记者望着大棚内绿油油的蔬菜感慨地说,雅砻江两岸虽然土地集中,气候温和,但村民除了种植白菜、莲花白、萝卜“高原三大名菜”以外,不会种植内地蔬菜,在没有修建农业园区前,从内地运输蔬菜到德格县需要很长时间,而且价格昂贵,当地老百姓很难吃上新鲜蔬菜。如今,村民们种起了番茄、辣椒、茄子等多品种的蔬菜,不仅自己食用,反过来,还把高原无污染有机蔬菜销往成都,甚至更远的地方。村民们把土地流转给农业公司,还可以在蔬菜基地打工,土地流转、务工收入、村集体分红,几重“保险”,鼓了村民的“钱袋子”,丰富了村民的餐桌。马上就要过春节和藏历年了,村民不用跑两百公里的路途,到县城去买新鲜蔬菜,因为在家门口就可以买到新鲜蔬菜。

寒冬的雅砻江畔,一个个整齐的黑色蔬菜大棚在荒芜萧条的江畔格外惹人注目,德格县实施的沿雅砻江流域百公里有机农业产业带“三园区一中心”建设,让处于雅砻江上游的9个深度贫困乡镇实现了如期脱贫。

聚焦产业 好日子越过越红火

“现在的日子安逸哟!以往没有挣钱的门路,种植的土豆和青稞,只能解决温饱,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现在,流转土地每年每亩有600元收入,我们夫妻俩还在园区打工,一年下来收入3万多元。日子好过了,人也显得有精神了。” 德格县温托乡村民王怀贵兴奋地对记者说,土地流转和务工收入,让他们一家很快脱贫。

温拖现代农业园区占地936亩,建设冬暖式蔬菜大棚20座,提升改造单拱蔬菜大棚34座,完善了路网、渠网及配套功能区、农资功能用房、肥水一体化体系。为高效、有序的发挥好园区最大作用,当地积极引进威迈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采用“公司+企业+合作社带贫困户”的发展模式,企业与种养大户,合作社联盟经营,辐射带动促农增收。

园区内已陆续育苗近6万余株,并向片区贫困群众提供庭院经济育苗3000余株。为巩固2019年庭院经济成果,2020年,县委、县政府筹资134万元实施庭院经济,贫困户每户种植马铃薯20斤,农业乡镇贫困户种植康青7号青稞,牧业乡镇贫困户种植元根、白菜、萝卜等庭院蔬菜。

在德格县中扎科现代农业园区内,60多岁的村民夺村正在采摘蔬菜。“老板说刚接到了来自成都的订单,让我们抓紧采摘,蔬菜卖出去了,我把工钱拿到了,去甘孜县城买点年货,一家人开开心心过春节。”

谈到今天的享福生活,夺村不禁喜上眉梢:“过去,我家住房条件差,一直渴望住上舒适的好房子,县上通过‘五改三建’和危房改造,让我们一家人住上了新房子;我还加入了合作社,有了庭院经济,吃菜的问题也不愁了。2020年,我家的人均收入就超过了9000元,好日子是共产党给我们带来的,我们永远不忘党恩,只有跟党走,好日子才越过越红火。”

年古乡真达村村民伦珠巴登家一共2人,哥哥阿布洛洛健康方面存在问题,伦珠巴登为了照顾兄长无法外出挣钱,是典型的贫困户。

德格县为伦珠巴登的哥哥购买了医疗保险,办理了低保,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去年,伦珠巴登在住宅院落里建起了蔬菜大棚,除了自给自足外,还有3600元的卖菜收入。

海拔3860米的德格县错阿镇错通村,蓝天白云、水草丰沃,高原美景美不胜收。村支部书记泽公说,错通村距离格萨尔机场只有15公里,村里生产的黑虎掌菌、老人头菌和牦牛肉制品,20分钟就可以送达机场,两个小时就可以进入成都的超市,因为紧邻“航空港”,交通区位优势优越,给错通村发展富民产业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2016年,该村以“贫困户为主、自愿入股”的原则,成立了错通村本地特色农民专业合作社。

“黑虎掌菌15元一公斤、老人头菌10多块一公斤,每年仅菌类收入数万元的农户比比皆是。”村民泽仁拥章告诉记者,过去,村民采挖的虎掌菌只是自己食用,找不到市场,无法出售。现在,得益于政府的帮助,村民采的菌子才不愁卖。

泽公自豪地说,错通村是目前全州唯一取得虎掌菌食品生产许可证的加工厂,拥有集加工、生产、包装、仓储为一体的厂房6间,菌类烘干机器设备3台,包装等其它机械设备6台。合作社为贫困户提供固定性公益性岗位1个,季节性公益性岗位60个,采用“合作社+公司+牧户”的方式运营,投资建设冻库1座,虎掌菌干品与公司签订销售订单。

 错通村贫困户公呷2018年便在加工厂打工,菌类采挖期间,他的工资收入达到8000元,其家庭成员也有5000余元的收入,他家仅菌类收入就超过了13000元。

优化布局 增强脱贫造血功能

雅砻江上游4县交界地区24个深度贫困乡镇中,德格县就占了9个乡镇,是甘孜州决胜脱贫攻坚最后的拼图,也是最难的拼图。这里是自然条件最恶劣、生态环境最脆弱、经济发展最滞后、基础设施最薄弱、产业培育最艰难的地区,是全州脱贫攻坚的“贫中之贫、艰中之艰”。

德格要发展,产业是基础,民生是关键。德格县委书记嘎绒拥忠说,近年来,德格县坚持“113+N”扶贫产业发展体系不动摇。夯实生态农牧业“基础产业”;培育全域旅游业“主导产业”;做强康巴文化与格萨尔文化产业、民族手工艺产业、特色藏医药产业“三大”特色产业。围绕“畜牧大县”实际,培育形成一个高原牦牛产业圈;围绕“面积大县”实际,培育形成“沿雅砻江百公里种养结合万亩有机农业产业带、沿国道317百公里文旅融合康巴文化产业带、沿金沙江百公里产村融合万亩干果产业带”等三个百公里产业带;围绕“文化大县”实际,建设马尼干戈牧旅商结合产业园区、独木岭牧俗风情体验园、康巴文化中心博览园、南派藏医药康养园、折学沟康巴风情游乐园、大阿须格萨尔文化演绎园、麦宿民族手工艺传承园等七个文化产业园区;围绕“生态大县”实际,培育形成一个全域旅游景点景区群。

面对雅砻江上游深度贫困区域实际,2017年以来,德格县紧紧围绕贫困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期盼,明晰“3553”扶贫产业发展思路,围绕“1371”产业布局,充分利用雅砻江上游土地富集的优势,采取基地串联的方式,已经建成德格县中扎科现代农业园区、年古现代农业园、温拖现代农业园区和温拖冷链配送及电商营销中心,核心区种植面积已经达到3163亩,辐射带动3644户群众发展庭院经济,初步形成了沿雅砻江上游百公里万亩有机农业产业带。

采取“若干个乡镇党委政府 ·若干村党支部 ·若干个现代农业园区 ·若干个企业 ·若干个贫困户”的方式,形成温拖片区区域协同作战,党员带着群众干,大户带着小户干的党建引领核心支撑;强化企业带动关键支撑,通过“筑巢引凤”,成功引进成都威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简阳鑫虹兴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与县农产品营销有限公司合作并成立德格县善地威迈公司,围绕园区生产、加工、贮存、运输、销售、标准、管理,形成“公司 +合作社 +园区 +农户”的模式,实现销售额1920万元;强化土地政策根本支撑,通过核心区域土地直接流转,辐射区域“大户带小户”等方式,以每亩600元的价格,先后流转核心区土地3163亩,群众获得土地流转资金264.26万元。

投资6590万元,新建500平方米的冬暖式蔬菜大棚60座,生猪养殖基地1个,日处理850吨的冷链配送及电商营销中心1个,并配套建设农资功能用房,肥水一体化,装卸广场、太阳能提灌站等;通过推动“三圈层”发展带动老百姓增收,一圈层,核心区龙头企业直接带动,老百姓收入为土地流转费及务工费。二圈层,辐射区龙头企业与种养大户,合作社联盟经营,老百姓收入为入股分红及联盟分成。片区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社23个,入股分红实现80.3万元。三圈层,收益区通过技能培训和育苗供给带动经营发展农户庭院经济建设,老百姓种出的菜自给自足及企业代销。园区为老百姓无偿提供种苗1万株,带动贫困户发展庭院经济200亩,直接经济收益100万元。

管理可视化,为把园区建成农业实验农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示范基地,引进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将现代农业园区确定为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并配套线上线下可视化管理设备,实行有机农作物追溯制度;就业本土化,通过政府给予培训补助,企业负责培训上岗,目前,园区已经吸纳当地老百姓就业320 人,群众务工收入达到178.35万元;产品标准化,采取“科研院所(高校) 专家团队 +企业+ 基地 +农民”的模式,对园区进行规模化、精细化、专业化种植和生产管理,使产品达到国家有机标准;营销立体化,采取本地市场以供应寄宿制学校学生食堂和德格县菜市场为主,外地市场以电商订单模式供应周边县城及成都市场。

按照“三步进阶”推进步骤,沿雅砻江上游百公里万亩有机农业产业带用两年站稳了脚,园区规模突破3000亩。20201年将再上一个台阶,带动一大批种植养殖大户,形成村村有种养大户,户户有庭院经济,辐射区规模达到2万亩。到2022年将创建“善地农业”品牌,将品牌打入国内外市场,进入品牌超市,产业带规模达到3万亩。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是促进村民增收致富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德格县引企业、建基地、创品牌、促增收,一个个特色鲜明的产业增强了脱贫的“造血”功能,为乡村振兴引来了“活水”。





  • 上一篇:九龙县污染防治取得实效
  • 下一篇:没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xw/gxdt/68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