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1年04月28日
巴塘弦子跳出老百姓的幸福和喜悦。
◎巴塘县委县政府
滨河路旁的桃树绽放朵朵桃花,粉的、红的惹人驻足,拍照留影;中山广场百年老树下是人们休闲的好去处,大树追赶着温暖的阳光唤醒满树的绿,栈道上散步的人欣赏着这座魅力小城。田野里,扎西次仁和女儿央措种下今年的第一颗种子,种子深卧泥土,饱吸雨水,茁壮成长。“希望今年有个好收成!日子越过越好!”这是扎西次仁的“愿望”,也是巴塘县的“目标”。2020年2月,经省政府批准,巴塘县顺利退出贫困县序列,全县61个贫困村、2113户9851人全部脱贫。
对口帮扶 共建扶贫产业
“南区海椒是巴塘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因地制宜,今年我们拿出20个大棚种植南区海椒。目前已上市销售,零售价为15元一斤、批发价为10元一斤,反响很好。”“高原鲜”公司经理孟凡强介绍,“2018年4月,经成都市双流区对口援建工作队牵线搭桥,巴塘县高原鲜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入驻巴塘”。雪山脚下,整齐排列的白色大棚,红彤彤的西红柿、碧绿的黄瓜、细长的辣椒,棵棵茁壮生长。
截至目前,已建成冬暖式温室大棚42个、日光温室春秋大棚10个、智能温室1个,配套建设冷藏保鲜库1000立方米,冷链配送运输车3台。园区种植的青椒、西红柿、水果黄瓜、西葫芦、芸豆、茄子、丝瓜、苦瓜、甘蓝、芹菜等30多个品种先后批量上市。
“‘高原鲜’蔬菜大棚不仅是产业发展项目,更是扶贫项目。”松多乡党委书记扎西甲措说,该项目按照“农户+村集体+合作社+公司”的思路,将全县35个贫困村、40个非贫困村的集体产业发展周转金1300余万元进行整合,并整合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专项资金500万元,省级集体经济示范点产业发展专项基金500万元和产业扶贫基金500万元,连同寿光高科温室工程有限公司投资700余万元共同建设。其中,各村所占股份由国资公司代持,实现国资控股、村民分红。项目年利润500万-700万元,5年左右实现投资成本回收,纯收益期15年左右,20年项目总收益至少有1亿元,村集体股权分配红利至少可达5200余万元。其中,松多村除所涉54户群众126亩土地通过流转,将获得每年12.6万元的租金收入,另外还有务工收入。
这样的“众筹”模式,为松多乡引入了不止一个项目。成立于2017年的巴塘县三一八零矿泉水有限公司也是一例。这家公司股份中,松多乡6个村的产业发展基金占了约四成。同时,如下莫西村等村还利用产业发展周转金建起厂房,租给公司,让村民获得额外的租金收入。
“以前我们只看到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现在我们跳出‘固有圈子’,走出去学技术,引进来搞产业。”从进场做帮工到任职副厂长的三一八零矿泉水副厂长多吉仁真说,“因为对口帮扶,巴塘引进了好产业;因为有好产业,我们才能脱贫奔康,日子越过越好!”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双流区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亿多元、筹集社会资金2000余万元,先后选派200余名干部人才开展援助巴塘工作;团省委等省直部门选派干部56人、支援队伍200余人;广东省中山市专门选派人员驻点开展帮扶,投入资金近4亿元,实施项目383个……
脱贫致富 鼓起群众腰包
小燕饭店位于巴塘县措拉卡点附近,中式风格的两层小楼简洁大气,温馨如家的环境、实惠美味的饭菜是小燕饭店美名远扬的“秘诀”,每天中午是饭店最忙的时候,前往就餐的人络绎不绝,门前停满各式各样的车辆。
2009年开张的小燕饭店生意一度比较清淡。2020年9月,措普沟景区正式开营。一时间,被誉为“隐世天堂”的措普沟国家森林公园火了!旅游爱好者、国道318线骑行者、摄影爱好者慕名而至,一睹措普沟风光,而位于景区附近的小燕饭店也趁着旅游发展的东风,火起来了!“大环境好了,自己也不能落后,得想办法‘跑’起来,让饭店更好!”饭店经理李继兵说,2019年小燕饭店开始改扩建,原先的一层小平房变身三层小洋楼,一楼为餐厅,二楼三楼为旅店,前门有院子供游客免费停车,后门有房可当作仓库,还有专业厨师2名、员工4人,通过学习网上经营,小燕饭店生意越来越好。
消费扶贫强力拉动,“火”了旅游产业,“鼓”了群众腰包。“桃源地坞”脱贫户吉村就是其中一位。
从巴塘县城出发,10多分钟后便来到了“桃源地坞”易地扶贫搬迁点,独具藏乡风情,以黄、白、橙色为基调的建筑掩映在群山中,蜿蜒的柏油路直通家门口,楼前小院花朵正绽放。
推开吉村家的木栅门,藏式两层独栋小院里,红的三角梅、黄的小菊花、白的百合花簇拥着,楼顶上还安有太阳能电池板和热水器。
地巫镇甲雪村原址离县城140公里,土地贫瘠,地灾频繁,此前人均年收入只有1000元左右,属于“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贫困地区。2016年8月底,巴塘县“桃源地坞”搬迁项目正式落成,中真、甲雪、地巫3个村119户595名村民集体搬迁至巴塘县城附近的“桃源地坞”新村。
“搬新家,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吉村说,“易地搬迁时,得益于惠民政策,我们除了可享受3万元的搬迁补贴,还可以去信用社贷款。”在搬进新家的那一刻,吉村就开始为未来谋划。“政策好、环境好,自己的日子要靠自己奋斗!”
“我看到村里核桃多,且天然无公害,就开始在村里收核桃。”吉村回忆道,“还没搬迁时,我骑着毛驴一家一家收,收完又要等货车来拉,那时候通讯不畅,做生意靠传话带口信儿才行。一个村的核桃从收完到运走,至少得花10天时间。现在搬到县城附近,一个电话就可以做成一笔生意。”
按照“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总体目标,“桃源地坞”整合新居建设政策、双流援建力量、地灾搬迁政策、产业扶持政策等,通过政府支持、金融扶持、群众自筹,统筹整合中央、省、州、县各项资金,用于新村建设。
展望未来 谱写发展新篇章
“搬得出只是第一步,要带动更多老百姓像吉村一样,搬得出、稳得住、脱贫致富奔小康。”巴塘县扶贫开发局负责人说,“拓宽老百姓增收渠道是关键。”
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中,按照“产村相融”的思路,依托整村搬迁,建设以“桃”为特色主导产业的旅游新村,投入100万元,建设30亩胭脂脆桃基地,基地量产后可让每户每年增收1000元;建设光伏发电设施,采取“全额上网”的方式,根据巴塘县城的有效日照时间,每度电以0.75元的价格转卖给国家电网,预计每户每年增收600-1000余元;成立了劳务输出合作社,将贫困搬迁户纳入合作社,对有需求的群众在县城周边联系工作,帮助群众增加务工收入;发展庭院经济;增加就业安置,巴塘县委、县政府帮助“桃源地坞”提供了26名环卫工岗位以及其他公益性岗位,环卫工每月每人工资性收入达2000元,大大增加了群众经济收入;支持鼓励搬迁群众发展民居接待,以此增加家庭收入。地巫镇政府工作人员黄勇刚说,“不等不靠不要,全镇的老百姓在自己努力‘跑’!”
如今的巴塘,一个个项目次第建成,一座座小院花团锦簇,一条条乡间小街干净笔直,一汩汩甘泉流进千家万户,一盏盏路灯照亮山村,一个个产业落地生根,一个个贫困村华丽蜕变,一张张笑脸洋溢幸福……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5.5万巴塘儿女正在迈步前行,共同谱写弦子之乡的华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