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从“零”到“一”的蝶变——乡城县热斗村乡村振兴初见成效

甘孜日报    2022年03月09日

◎吴远胜

从海拔3700米的空打山上搬迁至海拔2700米的卡心坝子,从毫无产业发展可言到“企业+合作社+农户”的集体经济增收,乡城县洞松乡热打村不仅居住环境变好了,而且集体经济收入也从无到有,并不断增强,彻底甩掉了“空壳村”的帽子,村民生活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今年1月份,热打村被评为2021年度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零”的窘境 禁锢着村民致富之路

“村里修起了硬化路,自来水通到了每家每户,看病、用电都很方便,和以前相比,现在的生活可以说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啊!”正在村道上散步的扎西大爷笑呵呵地说道,黝黑的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

过去,热斗村33户村民居住在空打山上,海拔高且道路不便、信息不通、收成不好,再加上村庄四面环山,地势坑洼,村民生活陷入了窘境。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然而村里只有一条狭窄的土路,仅仅能容下一匹马拖着不多的行李勉强通过。很多时候,村民要买生活必需品都要往返好几趟,如果村里突然有人得了重病,只能几个村民轮流背,辗转多次才能到乡卫生院。这条狭窄的山路,犹如一条没有尽头的长绳系在群山之间,也在村民心里系上一个个心结。

“路虽然窄,好歹还算有一条,但用水不便着实让我们困扰了许久。”回忆过往,扎西依然感慨万分。

热斗村缺水问题历来已久,由于缺水,这里青稞产量一直很低,养殖户也不敢开展大规模养殖。虽然村里修了水池,但那大都“靠天吃水”,没下雨的时候便要到山下河里打水,再用马驮回家,存下的河水需要沉淀好几天才能饮用。一年下来,村民只能靠上山采挖虫草和松茸增加收入。

随着易地移民搬迁的号角吹响和以工代赈的推进,热斗村村民也搬迁到海拔2700米的卡心坝子。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对热斗村来说,易地移民搬迁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活环境的改变,更给村民带来了安居乐业后的蓬勃发展。

“一”的蝶变 让村民过上幸福生活

破土房变成了宽敞的新房、泥巴路变成了平坦宽敞的硬化路,水、电、路等都通到了家里;家家户户前庭后院都进行了绿化,栽种了果树……这么美好的乡村生活是以前村民不敢想象的。

由于村子距通往县城主干道近了,距乡城县青德藏乡田园4A级景区也只有短短的3公里,有的村民便把自家种的水果拿到公路沿线叫卖,收入逐渐增多。

但单打独斗不是长期致富办法,如何把“散打”变成“抱团取暖”?洞松乡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根据“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洞松乡按照“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引进了四川省藏水田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公司流转了热斗村近200亩的土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采摘园区,并修建了特色藏猪养殖基地,以“村民在合作社指导下对藏猪进行散养,公司对散养藏猪进行统一收购”的方式,形成“订单”农业,保证村民稳赚不赔。另外,村民也在流转土地内务工,全村每年增加集体收入10余万元,热斗村33户村民,每户每年可实现1万元以上的收益。

同样,在有集体收益的基础上,热打村按照乡里面制定的“1+N”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开展泥瓦工、电工、绘画、旅游礼仪、苗圃管理等方面的专题培训,以此为技能输出创造必要条件。

现在,热斗村村民经常到香格里拉市、丽江市、临沧市、大理市等务工地,他们以精湛的技艺、勤劳肯吃苦的表现,让“热斗”俨然成为附近劳务输出的品牌。

“以前条件差,干啥事都很困难;现在党和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我们干啥都有劲。如今,我们不仅收入增加了,连劳动力都成了品牌,这生活是越来越有盼头了。”扎西高兴地说,笑容在阳光下也更显灿烂。





  • 上一篇:赠人玫瑰 手留余香
  • 下一篇:白玉县城小提高学生森林草原防火意识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xw/gxdt/78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