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2年05月10日
◎本网记者 谢臣仁
近日,泸定县兴隆镇化林坪古街,一位敦厚的青年正在给外来游客声情并茂地讲述历史故事。过往的村民热情地与他打趣:“‘汪土司’,又在给大家当讲解员啦!”
村民口中的“汪土司”,本名汪涯,今年36岁,他是土生土长的化林坪人。而村民亲切地称呼他“汪土司”,说起来,还有一段化林坪风云际会的历史渊源。
在厚重的川边历史中,汪涯的祖先因随清军征金川有功,被乾隆皇帝封为理塘宣抚司的汪尔结土司,而这位理塘土司,却因特殊历史原因迁至化林坪,拱卫川边。
随着时代的变迁,曾是康巴高原茶马古道上的“西陲首府、第一重镇”化林坪已经成为驴友们的徒步天堂。“登临绝顶览众山,无限风光在险峰”,站在娘娘山顶,举目四望,美丽的雪景云海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游客。
2012年11月20日,18个成都驴友来到化林坪村,要找向导前往化林坪村所在的娘娘山。那天下着大雪,天寒地冻、道路泥泞,没人愿意去吃这个苦,汪涯却站了出来,顶风冒雪,带着这18人登上了娘娘山。
汪涯在旅途中与驴友谈起化林坪的历史,说到汪尔结土司理塘迁至化林的缘起、红军翻越飞跃岭激战化林坪的传奇、“红军花”(报春花)的烂漫“水娄丝”(水苔)的奇妙,化林坪的一草一木,汪涯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下山后,汪涯把大家请到家中,亲自下厨做了顿“化林生态农家饭”。当香气扑鼻的腌菜腊肉、营养丰富的“笨鸡肉”、味道独特的化林野菜、尤其是盛名远扬的化林坪盐菜摆上桌,让驴友们赞不绝口,垂涎欲滴。
在驴友们的鼓励和建议下,汪涯把这些生态农特产通过网络和新媒体渠道推广出去,让更多的人共享化林“美味”。对汪涯而言,让故土田园变成创业热土,进而拉动当地产业发展,带动村民致富,共筑乡创蓝图,是自己作为昔日土司后裔建设故土的责无旁贷。
行动起来的汪涯开始进行市场调查、了解农产品生产情况、寻找线上线下销售渠道,逐步发现了化林农特产品的广阔前景。2015年,汪涯组建起“泸定乡情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因为自己是汪尔结土司的后裔,2018年,汪涯注册了“化林汪土司”商标,通过“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销售化林农特产。
“文化是底蕴,如何给产品以文化赋能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在积极的探索,寻找差异化,做出化林坪独有的品牌。”有了自己的商标,汪涯对销售的农特产品有着严苛的标准:猪和鸡必须全粮食饲养,蔬菜不用化肥,腌白菜绝不用保鲜剂。这样从“源头”保证了全生态,让化林坪特产供不应求,“化林汪土司”品牌也闻名遐迩。久而久之,大家都叫汪涯“汪土司”。
昔日的土司有一方守土之责,而今日的“汪土司”,这是人们对乡创领头人汪涯的认可,在新时代的发展之下,汪涯正以全新的方式守护和建设故土。
现在的“汪土司”早已不满足于简单地包装销售“原生产品”,他已经涉猎农特产品的深加工,与相关单位合作研制的瓶装熟食“化林盐菜腊肉”正与食品加工厂签订加工协议,第一批预计生产12000瓶,将通过各电商平台和地方特产店进行线上线下销售,销售产值将达24万元。
这只是“汪土司”众多奇思妙想的“牛刀小试”,他在擘画产业发展“新版图”:丰富产品文化元素,对“化林盐白菜”进行非遗申报;引进11月份成熟的“冬桃”,实现反季节营销,打造“化林桃花源”,开发赏花品果的乡村旅游;结合化林坪茶马古道和红色故事,对坐落化林古街的老屋进行改造,建特色文化民宿;推出“化林生态农家菜”,开设特色餐饮……他要将农村现有资源充分利用整合,多元化发展,让故土从单一粗放的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不再靠天吃饭,用现代产业的发展让村民富起来;将自然风情、民族文化和农耕文化融入传统旅游文化体系,丰富旅游产业内涵,用乡村旅游让村民的小康路越走越宽。
“化林坪有茶马古道和红色遗址,泸定县委、县政府正在打造‘古道红村’,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我一定要抢抓机遇,发展产业,让老乡增收、自己致富。”信心十足的“汪土司”,如今的乡村振兴领头人眼神坚定,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也许在他心中,又有新的发展“版图”在擘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