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4年06月16日
◎任文波
八十年代,邮路漫漫,眼巴巴、心欠欠盼望《甘孜报》,犹如那个年代偶尔能看场电影一样充满期待。
九十年代,提笔投稿,急切切、细寻觅阅览《甘孜报》,如饥似渴的痴迷心态为的就是文字变铅字,报中有我。
步入新世纪,从“小报”变“大报”、“彩报”到“日报”、“纸媒”到“多媒”,注目墨香飘逸的《甘孜日报》、浏览内容丰富的《甘孜日报》成为我精神家园的日常。
见证《甘孜日报》70年的风雨历程,我只是一位中途偶遇结缘的过客,但正是这难得的美丽邂逅,让我的生活、工作变得格外丰富多彩。因此,在我的记忆中,昔日的报社记者郭昌平、曲梅、田杰……是我未曾谋面的良师,他们的文字与敬业无形地激励了我笔耕不辍的信心,而《甘孜日报》则是伴我一路成长的益友,因为她,我从一位烹饪学子、林业一线职工变身森林警察,于今成为了“公安外宣人”。细品过往,何其有幸!
记得,1992年5月28日第一篇“豆腐块”发表在《甘孜报》时,我欣喜若狂的心情不言而喻,当即用2元的稿费在姑咱街头买下一大袋樱桃和同学分享。自此,我勤耕写作、奋笔疾书的劲头一发不可收拾。然而,入门级的我在接下来的拟稿、投稿路上常常是“石沉大海”,满心失落。正当灰心不已,感觉一心热爱却找不到方向,独自在沮丧与无奈间挣扎时,甘孜报社一位老师在寄样报中给我的一段话让我记忆犹新,受益匪浅。他说,新闻写作的要素缺一不可,但更重要的是眼要宽、心要细、题要新、字要精……
瞬间,这位不知名的报社老师无言的关爱、无声的教诲给了我力量,在接下来的日子,我潜心研读《甘孜报》记者老师的每一篇新闻稿,从中提炼写作技巧,并通过社会实践不断提升自我观察力。几年间,我相继以“读者来信”“图片新闻”“简讯”“时评”等形式采写的数十篇稿件被《甘孜报》采用。其中,在报社组织的“我与电影”征文中荣获二等奖,收到了当时算很高的奖金150元。这不仅让我记忆犹新,更是对报社编辑老师对我每篇稿件的细致修改感到无比感激和崇敬。
转眼工作三十年,《甘孜报》《甘孜日报》从墨香陪伴到网页相随,让我在学习与磨砺中,从一个爱好新闻的“愣头青”逐渐成为一名“外宣人”。期间,一千余篇稿件被中央、省、州级主流媒体采用,个人也因此被省、州公安机关表彰、嘉奖,这一份份沉甸甸的收获,在流光的岁月中,无不让人感慨——结缘《甘孜报》,伴随成长路。
弹指一挥间,而今的《甘孜日报》已走过70年的风雨历程,作为一名忠实读者、一名受益笔者,我要由衷祝福地《甘孜日报》永远年轻,乘风破浪、勇立潮头!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