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聚焦甘孜 >> 浏览文章

“牵手”共赴小康路(下)

《甘孜日报》    2015年03月23日

——东西扶贫协作为我州发展加力


州委书记胡昌升接受成都市向康定县“11·22”地震灾区捐款。


援藏干部与当地党员组成的党员抢险先锋队。


雅江县委、县政府举行座谈会欢迎援藏干部人才。


援藏干部慰问子弟兵。
    ■ 陆骑  记者 周华
    省内“东西扶贫”对口支援模式——
    由“输血”变“造血”

    我省藏区是全省扶贫开发四大主战场之一,如何实现追赶跨越和同步小康?在历年的全国和省“两会”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认为,助推四川藏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应该借鉴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经验,实施对口支援和定点帮扶。于是,省内也形成了 “东西扶贫”对口支援模式。
    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后,2010年,省委决定实施“千名干部人才援助藏区行动”,从省直机关和13个内地市选派了首批1260名干部人才到藏区开展援助服务工作,这一举措为加快藏区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生改善、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7月,我省紧紧围绕藏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大局,在充分总结第一批对口支援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选派方案,以“7+20”(由成都、攀枝花、泸州、德阳、绵阳、乐山、宜宾7个经济发达市选派干部人才,对口支援20个藏区困难县,按上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0.5%以现金方式给予支援)、“9+12”(由自贡、遂宁、内江、南充、广安、达州、雅安、眉山、资阳9个经济较发达市选派干部人才,对口支援12个藏区相对困难县)对口支援方式,向藏区选派1377名援藏干部人才。两年来,全体援藏干部克服困难、主动作为,将“输血”式援藏转变为“造血”式援藏,由“有限”援藏向“无限”援藏转变,省内“东西扶贫”对口支援结出了累累硕果。
    “感谢共产党,感谢援藏干部,来的同志真是‘惹呱哑哆’(了不起)。”
    这是理塘县甲洼乡江达村牧民则巴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得益于乐山援藏干部传授的农科技术,他2013年仅卖土豆就挣了1万多元,家里还存下了7000余斤土豆作为口粮和来年的种子。
    则巴的故事不是个例。
    “我市10个区县对口援助甘孜州10个县,财政援藏资金4.32亿元;培训各类干部人才1789人次;确立援助项目190个,已启动98个,完成并交付使用15个。”成都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郑家荣告诉记者。
    2012年7月,按照省委“7+20”对口支援藏区的部署,成都市10个区县对口援助甘孜州10个县,围绕推进藏区经济发展,注重选派熟悉经济工作、会抓项目、善抓管理的干部;围绕提升藏区规划建设水平,注重选派懂规划、熟悉建设、专业技术过硬的人才;围绕维护藏区稳定,注重选拔善于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善做群众工作、熟悉社会管理的干部。援藏干部总数达407名,是全省选派人数最多、援助藏区县最多、援助条件最艰苦、援助任务最重的市。
    两年多来,成都市的援藏干部始终牢记“援藏一任、造福一方”的神圣使命,发扬“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降标准”的援藏作风,履职尽责,为服务、建设和发展藏区作出了卓越贡献。
    2012年7月13日,乐山市40名第二批援藏干部赴理塘县,展开为期两年的援藏工作。面对全年只有6个月施工时间的客观现实,40名援藏干部克服高原反应迅速投入工作。
    2013年10月,理塘夺曲河水库工程开工。这是理塘城区居民饮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塘当时最大的民生工程之一。乐山援建理塘后,这项工程得以开工建设。同年10月,理塘城区群众应急避险广场也投入使用,这一民生项目也是乐山的援建成果。
    据乐山市援藏干部人才领队介绍,2012年7月以来,乐山采取“11+1”模式,把理塘县视为乐山市的第12个县(乐山市共有11个区、市、县)来统筹考虑,以“输血+造血”的方式将对口援建落到实处,所有援建资金全部转化为实体项目落地,共涉及到基础设施、民生工程、产业发展三大类。
    按省委、省政府统一要求,乐山每年将财政收入的0.5%作为理塘援助资金,五年预计投资2.15亿元。2012年安排了3000万元,2013年安排援助资金3520万元。此外,援藏干部在0.5%之外又通过项目额外争取到1100余万元资金。
    两年来,省教育厅援藏干部为我州争取教育薄弱学校改造(食堂专项)、校安工程、图书配置及图书管理培训等项目经费4218万元。
    两年来,成都市龙泉驿区援助甘孜县成立城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投资2100万元,开通县城城区、城乡共5条公交线路,设立40个公交站点,投放30辆公交车。
    两年来,7个经济发达市共到位市财政收入0.5%内资金97308万元,援藏干部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额外为藏区争取53807万元资金,为藏区启动了包括教育、卫生、交通、水务、新农村建设等在内的555个项目,其中已竣工337个。
    在人、才、物援藏的基础上,我省各派援地还加大“智力援藏”力度,培育“造血”功能。
    2013年7月13日,雅江县医院医生王勇上班就接到了藏族老阿妈李彩凤的感谢信,感谢医生为她的右腿成功实施植皮手术。
    这已不是王勇收到的第一封感谢信了。仅仅1年多时间,这位从宜宾奔赴雅江的援藏干部已为当地3100名患者进行了医疗救治。
    王勇只是宜宾市对口援助雅江县43名援藏干部中的一员,从医疗卫生到城镇建设,再到项目规划,援助雅江的宜宾工作组在当地构建起全方位、多领域的援藏模式。“宜宾市加大了资金、技术、人才支持力度,确保了援建项目落在实处。”州政协副主席、雅江县委书记阿基布珠认为,宜宾援建项目很好地惠及了当地群众。
    如何结合产业发展,实现就近就业,是丹巴县就业局一直思考的问题。成都市成华区援藏干部抓住当地水电开发的有利契机,通过“校企”联合方式,大力实施劳动力带岗培训,帮助农牧民转移就业。在援藏工作队的积极协调下,丹巴县就业局与水电开发企业、高校联合签订了“带岗培训”协议。成华区落实专项就业资金150万元,分两批选送122名丹巴县大中专学生参加带岗职业技能培训。2013年7月,第一批学员顺利完成学业。2013年8月,55名学员走进8家水电企业实习。3个月之后,学员们通过职场“双选”方式,正式进入企业工作。
    据了解,两年来,全体援藏干部传帮带本地干部人才12882人,制定帮扶措施4068条,开展专题培训讲座1297人次,为藏区培养了一大批本土人才。
    “造血援藏”带来的不仅是效益,还改善了产业发展基础。
    2013年1月21日,随着最后一个桥面铺装和调校工作的完成,丹巴县三岔河大桥项目正式竣工。当天,尽管寒风凛冽,仍有很多丹巴群众在第一时间赶来体验这份浓浓的喜悦。
    藏族阿妈青珍说:“三岔河大桥建成后,不仅节约了我们到对面县城的时间,而且娃娃上学也更加安全了,为老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
    位于丹巴县城的三岔河旧大桥横跨大渡河两岸,因地质灾害形成危桥,于2011年实施爆破拆除。三岔河旧大桥拆除后,对大渡河两岸1万余名居民的生产、生活和出行带来了极大不便。成华区决定安排对口援藏资金500万元,在三岔河大桥原址重建一座钢架桥。
    为改善基础设施,连通村民致富路,近两年来,成华区不仅为丹巴县重建了三岔河大桥,还完成了甲居一、二、三村和中路乡二、三村的道路建设。此外,丹巴县S211线至高顶干道建设、聂呷至巴旺通乡环线公路、卡恰片区联户道路等项目已经启动。
   
    此间,成都高新区援建德格县,投入500万元援建资金,按照GMP认证标准建设藏医院藏药制剂生产线,用现代化工艺改进藏药生产技术。项目建成后德格藏医院每年将新增产能30吨,形成藏药材种植、生产加工、包装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
    成都郫县援助道孚县,投入500余万元实施了八美雀尔旅游新村建设项目及藏家乐项目,2013年“国庆黄金周”,雀尔村接待游客2306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万余元,同比分别增长32.6%、28.9%。
    ……
    “我省援藏工作重点要抓好这几件大事:编制系列科学规划、帮助落地一批重大项目、帮助培育一项优势产业、帮助开启一个和谐稳定的新局面、帮助带出一支坚强队伍、帮助建立一套合作机制。”省委组织部负责人介绍说,我省对口援藏的主要任务是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围绕“发展民生稳定”三件大事,把“寺庙管理、争取人心,维护稳定”作为藏区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必须按照中央部署认真落实对口援藏意见,大力推进藏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
    后记
    东西扶贫协作模式,不但体现了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理念,也为甘孜藏区的发展、民生、稳定发挥了巨大的助推作用,促进了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相信在党的好政策引领下,在发达地区省(区)市和省内兄弟市(区)的支援下,我州在全面小康的道路上会走得更加自信。
     
    
 
  • 上一篇:消费维权永远在路上
  • 下一篇: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