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聚焦甘孜 >> 浏览文章

播下民族团结的种子

甘孜日报    2016年10月24日

——四川民族学院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纪实

    ■本网记者 邓安华 见习记者 兰色拉姆
    民族团结是立校之魂
    走进四川民院,随处可见各民族学生在一起共同学习、参加活动的情形,校园内有关民族团结的宣传栏、电子视频、标语等覆盖了整个校园,你会被一种浓浓的各民族一家亲的氛围所感染。该院宣传部部长王兆彪介绍说:“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得到了学院党委和行政的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党委书记李继平为组长的民族团结进步领导小组,并制定了《四川民族学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实施方案》”。他说,学院历来十分重视民族团结,始终坚持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光荣传统 ,紧抓“三个离不开”(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今年5月,学院通过开展“携手齐植情谊之树,同心共筑民族团结”活动,加强了全院师生及教职工对民族团结的认识,坚定了携手才能进步、抱团才能取暖的信念。
    每年的九月是新生入学的时候,新生要适应新的环境、融入新的环境,需要了解当地民风民俗,学院抓住这一时机,成立民族团结领导小组,聚焦“开学第一讲”和“新生第一课”大力宣讲民族团结教育知识,并派思政小组成员到各系督促检测“开学第一讲”,真正将民族团结落到实处,让同学们从进校起就了解、认识、学习我州民风民俗,加强各民族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四川民院盛开。
    王兆彪说,因地域文化差异,任何一个外地学生来到民院都会有一种陌生感,对各民族的习俗和文化都有一个了解的过程。为此,学院专门开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作为全校各系(部)的公共必修课,并结合实际情况,正在编写适合本校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材。每周五、周六的弦子锅庄是学院的一道亮丽的风景,随着充满民族韵味的音乐响起,广场上师生们翩翩起舞,舞队中有动作娴熟的藏族学生,也有认真学习舞蹈动作的其它民族学生,更有按捺不住内心激动加入舞队的新手,舞队边上的欣赏者更是水泄不通。
    民族团结是学生心中的灯塔
    学院学生会主席任琳琳是一个来自川北南充的女孩。她说,以前对“民族”没有什么概念,一走进这里就感受到了浓浓的民族情,从大一刚进校被藏族男同学嬉戏泼水后的尖叫、痛哭、想不通到明白那是他们没有恶意的打闹;管阿姨叫“阿嬢”、朋友叫“伴儿”都是自己适应融入甘孜这个大环境的表现,自己非常感谢学校的周密考虑,开展康巴风情知识竞赛、康巴女儿节、“读·写·说康巴”、“ 三下乡(文化、科技和医疗服务)”等系列活动让自己在省时省力并开心的情况下融入了“大家庭”。因学生会工作原因,自己与各民族同学打交道是家常便饭,通过接触后才发现,少数民族同学并不是先前想象中的那种野蛮霸道,他们也是通情达理、勇于担当、聪明能干的,由学院少数民族学生表演的舞蹈《印象·唐卡》获得了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一等奖便是最佳体现,他们打开了外界认识民院、认识甘孜、认识少数民族的窗口,同时拉近了学院各民族学生之间的距离,架起了友谊之桥,让他们学会了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和相互帮助,心与心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了一起。
    在该院藏语言文学系大二学生、院民族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土登桑吉与副会长达瓦降泽眼中,作为甘孜本地学生更感使命艰巨、责任重大。首先要当好东道主,在生活、学习上要主动帮助来自外地的各民族同学,帮助他们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适应当地生活习惯、消除该不该与少数民族同学说话交朋友的疑虑,同时要加强自身学习,开阔眼界,加强与外地及其他各民族同学的交流。据介绍,学院每两周就会开展关于少数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的常规活动,活动中会开展少数民族专题讲座,讲到哪个民族时就请该民族的同学为大家讲解相关知识,让大家甩掉包袱敞开心扉交流。通过同学们的相互了解、相互交流,最终达到共同进步。
    “三下乡”是民族团结最好的实践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该院加强与我州各县(市)联系的桥梁,是加强民族团结的最佳体现。每当暑期临近,学院都会提前安排好“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工作,学院各民族学生更是纷纷报名参加。
    “这里的老师和同学对我都很好,爸妈您们不用担心!”这是四川民院经济管理系大四学生、学院记者团团长李明见常在电话中回答父母的话。李明见来自成都平原,家人害怕他在少数民族地区读书受别的同学欺负,所以父母经常会担心地打电话问他。当初他不顾家里人的反对,毅然报考了四川民院,从对民院、对甘孜一无所知到了解认识,再到喜欢、热爱,即将毕业的他感触颇深:“第一次暑期‘三下乡’到巴塘时,我们遇到了暴雨,当时又累又饿,满怀疑惑,到了以后,没有想到藏区的老百姓对我们那么好,找到了回家的感觉。在接下来的支教过程中,我们遇到一位学生因要照顾家中年事已高的奶奶准备辍学时,我们的队员一起想办法、出主意,到学生家中家访,告诉他不能放弃学习,经过我们的劝导,那孩子终于愿意重返校园,继续读书,他奶奶也很激动,当孩子激动地与奶奶拥抱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流下泪水;在我们完成支教离开时,学生及家长都来送我们,并一再嘱咐希望我们再来,心被再次融化。一天,接到学生的电话,老师你最近好吗?我很听话,也在认真学习,你们什么时候来看我们啊?那一刻,我们发现,队员之间、我们与学生、与巴塘、与甘孜的心早已紧紧连在一起了,我们早已爱上这片土地,情谊之树更是扎下深根。”
    该院志愿者利用每年暑期为我州各县(市)都送去了文化、科技和医疗服务,从不间断。对于以藏民族为主的我州来说,“三下乡”活动不仅给当地的老百姓提供了便捷的服务,更让他们感受到了各民族之间互相帮助的温暖,也让他们了解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及习俗,各民族文化和习俗得到了交流、交融和包容。同时,也使在校大学生们能从实践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很多汉族或其他民族的学生能零距离地亲身感受藏区生活,亲身体验藏区的民风和习俗,聆听一个又一个藏区的传奇故事,同时还培养了自己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提升了专业技能,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收获了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
    民族团结的种子已经在四川民院开花结果,民族团结之光荡涤着师生的心灵,这里不愧是民族团结的花圃和摇篮。
    汽车越过二郎山,沿着318国道泸(定)康(定)段前行,随着大渡河蜿蜒而上,终于到达康定市姑咱镇境内,紧靠大渡河边有一片开阔的河坝,气候宜人、风景秀丽,这里矗立着甘孜州唯一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四川民族学院。走进校园,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馆、宿舍楼、运动场……错落有致。林荫道上散步的、亭台楼阁看书的、运动场上打球的,让你应接不暇;绿草茵茵、鲜花盛开,清新空气迎面扑来,充满诗情画意,一幅校园美景图浑然天成,这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好地方。这里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桃李芬芳,一届又一届优秀学子奋斗在国家建设的各条战线上。
    这是一所既普通又特殊的高校,这里既有来自本州各县(市)的学生,同时更多地云集了来自省内各市(州)以及西藏、青海、甘肃、重庆、云南、陕西、贵州等省(市)的藏、汉、彝、回、羌、苗、土家、布依、哈尼等各民族学生。学院利用新生入校和开学第一课等各种机会,对全体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可谓内容丰富、寓教于乐,在每一个学生心中都播下了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全体师生在这里勤奋耕耘、共同成长,各民族的文化、习俗在这里碰撞、交融,最终相互理解、包容接纳,他们和谐共处、亲如一家,各民族师生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看得比生命都重要。自建校以来,党的民族政策在该校得到了深刻的解读和诠释,并结出了丰硕的成果,这里不愧是孕育民族团结的“摇篮”。2014年5月,四川民族学院被命名为“甘孜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学校”。近日,本报记者就该院如何抓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等问题,走访了该校有关师生。
    

  • 上一篇:州水务局组织党员观看“一片一书”
  • 下一篇:“写生乐山”作品在我州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