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原创 2017年10月24日
注重研究植被演替与土壤演替之间关系
部分专家在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前留影。
专家们在现场相互交流。
冒雪考察现场。
本网讯(记者 宋志勇 文/图)10月22日,参加海螺沟景区开营30周年暨中科院贡嘎山站成立30周年学术研讨会的中科院等单位的70余名国内外权威生态专家,兴致勃勃考察了贡嘎山站3000米站区。中科院孙鸿烈和程国栋两位院士对海螺沟冰川末端植被演替序列进行考察时指出,今后要注重研究植被演替与土壤演替之间关系,并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
活动中,专家们沿途考察了贡嘎山站3000米站区、森林样地和海螺沟冰川、冰川退缩区植被演替样地、冰川水文站以及贡嘎山垂直地带景观和森林通量梯度观测系统。
据悉,每年十月至十一月,海螺沟原始森林区各种植被就开始由绿色变成红色、黄色,放眼望出,赤橙黄绿,五彩缤纷,美丽至极。今年的这一场大雪,比往年都来得更早下得更大,彩林映秋雪给景区增添了无穷的魅力。而在彩林和冰雪之间,是热气腾腾的温泉,观冰川、赏彩林、泡温泉、踏秋雪已成为今秋游海螺沟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对海螺沟叹为观止的秋冬交织景观,前来考察的专家们都赞不绝口。
考察过程中,专家们相互探讨,对森林样地和海螺沟冰川和冰川退缩区植被演替样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交流。中科院罗辑研究员表示,从小冰期开始,海螺沟冰川开始退缩,在1930年冰川退缩速度开始加快,冰川退缩后所形成的原始演替植物开始生长,在这100多年的退缩过程中,植被演替形成了完成的序列,海螺沟冰川退缩区植被演替序列是完整的、连续的,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它对探索很多科学问题有极大的帮助。
针对气候变化对森林早期更新的影响,中科院孙守琴副研究员如是说道:“采用开顶式人工气候箱,研究气温增加对峨眉冷杉幼苗生长的影响,阐释气候变化下亚高山暗针叶林早期更新机制。而通过开顶式人工气候室、不同形态氮沉降添加及地面苔藓植物去除试验,分析去除和保留地面苔藓植物条件下土壤呼吸、土壤碳氮含量和组成等的变化,研究增温和氮沉降增加背景下苔藓植物对亚高山生态系统土壤碳氮转化过程的影响及作用途径,则是气候变化下亚高山生态系统土壤碳氮过程及地面苔藓植物的影响。”
在考察海螺沟冰川时,贡嘎山站副站长刘巧副研究员介绍,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螺沟冰川后退趋势明显。作为贡嘎山地区典型海洋型冰川的代表性冰川,我们对该冰川的变化开展了较多研究,针对海螺沟冰川消融区主要开展了冰川消融、冰川运动速度观测,同时也在冰川区布设了微气象观测站和冰川末端的冰川水文站。
“贡嘎山站走过三十年历程,几代科研工作者不懈努力,将贡嘎山站建设成为一个集水文、气候、冰川、山地生态和土壤为一体的综合性实验研究基地,培养了众多研究生,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海螺沟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颜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相关链接:
贡嘎山站3000米站区于1987正式建立,其大部分科研观测和野外实验都是在此站点开展。该站点包括384平方米的野外综合观测用房,625平方米的气象观测场、4块森林观测样地和26.7公顷观测实验林地。站区拥有地表径流观测场1处,人工气象站2处,自动气象站2处,移动气象站7套,林区自动小气候梯度观测系统1套,植物探针式茎流测试系统1套,植物生长监测系统3套,植物群落物候监测系统2套,30 米森林通量观测塔4座,水文断面观测站4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