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聚焦甘孜 >> 浏览文章

新闻“干货”在现场

甘孜日报    2017年11月08日

       ■理塘县委中心报道组 叶强平

      从事业余新闻通讯员工作20多年,总免不了有人向我“讨招”,我说:“要想写好新闻,到现场必不可少,这就是秘诀。”

      今年216日,理塘县下木拉乡细中村民压玛被授予首届“四川省优秀农民工”。有关部门找到我说,能不能宣传一下。我拿过提供的资料,就只有三、四行字,对方还说你可以随便“编”。对于不懂新闻规律的人来说,我只能苦笑。我说,要宣传好他,必须到他的维修店。

      来到远离理塘县城80多公里的维修店,压玛正带领两名徒弟给附近的村民维修拖拉机,村民们说起他的好如数家珍。“马上就要春耕了,离县城那么远,到县城维修不但要增加很多开支,维修费都贵得很,压玛只收成本费和很少的维修费,不但方便了我们乡,连附近乡的群众都在这里维修。”村民们的话,给我提供了丰富的采访内容。

       在维修完一户村民的拖拉机后,村民表示现在没有钱,能否等挖虫草挣钱后再付,压玛二话没说就拿出记账本。这是在我的采访计划中是没想到的。在现场,我看见压玛家的柜子里有两本厚厚的账簿,纸张已经发黄破烂,显然已有不少年头。他说,这是赊账记录本,上面记载的时间最长的已有十多年之久。据了解,开办维修店以来,乡亲们欠账8万多元,他为贫困户免除了6万多元修理费用。

      如果不到现场,这些鲜活的事例就很难了解到。因为采访到的素材比较充足,写起来也比较顺手,《压玛:方便千家偏远藏乡群众的农机维修工》这篇文章,发到《甘孜日报》后,第二天就刊登了,还先后被《四川日报》、《四川农村日报》、中国民族宗教网等十余家报刊和新闻网站采用。

       要找到新闻“干货”,到现场是基本要求。现场不但需要“身”到,还必须“心”到。今年4月中旬,我在理塘县甲洼镇俄曲村的玛吉阿米花园农庄采访,准备做一个贫困户在引进公司打工的简单新闻。在采访过程中,公司技术员一句不经意的话,引起了我的兴趣。他说,贫困户在我们这里打工,不但有工钱,流转他们的土地,还有租金收入,成立的合作社参与蔬菜种植股民还有分红。我马上找到村里,了解详细情况。本以为这个新闻结合这两方面就可以了,驻村农技员说,不远的濯桑乡康藏阳光双创中心,贫困户打工还学种植技术,向蔬菜种植大户发展。我连忙又赶往双创中心。在育苗大棚打工的易久村贫困户斯朗拿出30亩地种植高原有机蔬菜,公司提供种苗、蔬菜公司回收,他说:“这样的好事上哪里找,保守算一下,一亩地收入8000元不成问题”。

      满满的素材,充实的内容,我调整了写作方向,从多角度写了一篇《理塘贫困村民拥有多重挣钱身份》的消息,先后被《农民日报》、《四川日报》、《四川经济日报》、《四川农村日报》、《甘孜日报》等刊用。

今年5月底,理塘县环林局下派绒坝乡卓亚村担任“第一书记”的付寿给我提供一个新闻线索,说他在偏远藏乡带领村民养猪、养鸡,给我的感觉是新闻价值不是很高,就报着试试看的心情随他走了“一遭”。因为“接”了地气,《深山“猪司令”》这篇报道经十余家媒体刊载报道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常言道:脚板底下出新闻,我的感受就是,必须亲临现场用心用情,才能寻到“干货”,才有可能写出好新闻。


  • 上一篇:我一直在前行的路上收获着
  • 下一篇:新媒体记者是怎样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