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11日
“到目前为止,我们对丹巴县已经投入1.5亿元,完成对口帮扶项目40个。”深秋时节,丹巴县已经寒冷彻骨,眼见今年的帮扶项目即将全部完成,帮扶方成都市成华区的援藏干部总算松了口气。在成华区5年的持续帮助下,丹巴发生了全方位的改变。
■光明日报记者 李晓东 冯帆
实打实的投入换来藏区展新颜
在丹巴藏乡村寨,无论是道路等基础设施,还是种植增收、教育等民生项目,随处都是成华帮扶的影子。
成华区实施全域结对、全员帮扶,14个街道和龙潭总部城管委会分别与丹巴15个乡镇结亲,20多个部门分别与丹巴职能部门结对,持续开展城乡规划、基础配套、民生事业等领域对口援助。同时,成华30余家企业与丹巴当地企业共谋合作。
每年,成华区都按照财政收入1%的比例对丹巴进行帮扶投入。今年,成华区投入帮扶资金3055万元,实施新农村建设、教育医疗、农牧产业等5类14个援建项目,丹巴县人民医院综合大楼等群众期盼的设施设备投入使用,极大地方便了群众。
“医院旧址连带过道最多只能容纳120个床位,新修建的综合大楼极大地改善了我们的就医环境,现在可以容纳200多个床位。”丹巴县人民医院副院长拥毅兴奋地向记者介绍。在成华区的帮助下,医院的就诊流程也得到了优化,病人在同一层楼就可以完成相关科室的检查。
拥毅说:“原来医院库房就是医生护士们的值班室,不仅距离急诊室较远,而且里面存在脏乱差等问题,时常有老鼠出现。如今,条件变了,值班人员和援藏老师有了宿舍,能在紧急情况时最快地出现在病人身边。”
此外,成华区还筹资100余万元为丹巴县人民医院修建了血液透析中心。目前血透中心有4台机器,曾经在成都进行治疗的10名当地患者也回到了丹巴,这将每年为他们节省近7万元的交通、住宿、饮食等费用。
丹巴县巴旺乡光都村的徐志华向记者介绍:“我已经住院10天了,现在3人间的病房非常干净,医院的医疗条件也比之前好了很多,我住着心情也很好。”
对丹巴县人民医院的帮扶只是成华区着力改善藏区民生,着眼丹巴长远发展的一件事。截至目前,成华区已投入1.5亿元,实施对口帮扶重点项目40个,完成旅游公路等项目23个,为丹巴脱贫奔康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2016年丹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0827元,是2011年的2.61倍,年均增长21.1%;贫困发生率从2011年的26.2%下降到2016年的12.78%。
援藏干部掏心窝铺就群众致富路
“我们援藏全体队员充分发挥个人专业技能,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动用各方资源,为困难学生、贫困户等募捐,发挥了一专多能作用。”成华区援藏前线指挥部负责人这样介绍自己的伙伴。
成华区帮扶丹巴,在保障投入的同时,更注重智力支撑。成华区实施“智力派遣援助”计划,先后有4批政治可靠、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甘于奉献的援藏干部人才队伍来到丹巴县。
陈小波便是第四批援建丹巴队伍中的一员,目前他在丹巴县的疾控中心工作,致力于帮助预防控制当地饱受困扰的流行性疾病——包虫病。自从2016年9月到丹巴以后,他先后去了丹巴县15个乡镇中的近80个村,进行犬粪采集、疾病预防知识宣传、为当地村民进行体检并给他们免费发放药品,努力将包虫病控制在可控范围,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丹巴多数乡村都位于距离县城比较远的大山上,来往路途经常发生滑坡等灾害,陈小波却坚持冒着生命危险去走访乡村。“印象最深的还是去年10月第一次下乡的时候,当时路上由于下雨发生了塌方,还有小石头不停地从山上滑落,当时还是很担心的,后来也经历过几次这样的情况,才逐渐适应。”陈小波说。
援藏工作队伍深入一线实地调研当地土质、气候、道地药材生长情况,走访专家、大型药材企业,因地制宜,重新制定了丹巴全县中药材种植规划,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帮助丹巴建成羌活、附子、秦艽等中药材种植基地1200余亩,有效推进精准扶贫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此外,成华区引进天和药业与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合约,确保农民收益,为当地农民解决后顾之忧。
丹巴县革什扎乡卓斯尼村的鸿西中药材合作社负责人陆鸿说:“之前,村子里的村民大多靠种玉米为生,每亩最多只能卖800元,无法脱贫。现在,村民以每亩800元将土地承包给合作社进行中草药材的种植,最终每亩地将获得净收益至少5000元。”
除了中草药产业脱贫外,成华区还为全县956户2630名困难群众量身订制电焊工、餐饮旅游服务、传统藏画等5类8项培训课程,深入开展成华-丹巴区域劳务合作,累计开展技能培训3540人次,实现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1850人。
今年,援藏队员结对认亲30户,“传帮带”当地干部200余人,完成调研100余次,提出产业、民生、医疗、教育等发展建议30余条。在援藏前线指挥部,“藏区缺什么、我为藏区做什么”等专题讨论会经常进行。队员们说,既然来了,就要扎扎实实地为藏区群众干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