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7年12月26日
——专访九龙县委书记赵景强
■赵环 本网记者 马建华
州委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对州委总体工作格局的不断丰富完善,既坚持了州第十一次党代会既定部署,一张蓝图绘到底、不另起炉灶,又把握新的时代脉搏进行了创新发展,是党的十九大和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精神在甘孜的具体化。昨(25)日,九龙县委书记赵景强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这次全会提出的“123456”总体工作格局和乡村振兴五大行动是做好九龙一切工作的基本遵循,将把学习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同九龙县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念兹在兹、唯此为大,始终保持专注发展定力,主动适应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好满足全县各族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
记者:面对机遇与发展,近几年九龙县在社会民生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
赵景强:九龙县委在正确分析县情后认为,该县后续产业培育不足,区位优势明显,同时区位劣势也很突出;经济排位在全州较好,但农业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因此,九龙县确立了“潜心打基础奋力促发展,重心下移重点抓农村”的工作思路。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和发展,逐步解决了饮水难、上学难、就医难、行路难、用电难等民生问题。九龙教育逐步实现县城园区化、片区重点化、乡镇精品化,教育均衡发展通过了国家和省的验收;构建了县乡村布局合理的卫生体系,确保农牧民群众就近看病;通过积极争取,省委将九龙县10个乡镇42个村纳入除凉山以外唯一的彝家新寨试点县,采取整村推进,遵循民愿、民建、民享的原则,突出地方文化元素,公共设施与建房同步进行,2014年启动,整合藏家新居、美丽新村等项目,完成90%的乡村风貌提升改造。按照“四好村”标准,形成了华丘、汤古、乃渠、乌拉溪、三垭、弯坝特色乡镇。农牧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日益增强。在抓乡村文化建设方面,九龙县狠抓“革除陋习”革命,借助“农民夜校”平台,引导各村把文明举办“婚丧嫁娶”的规定写进村规民约,修订完善村规民约30余个,引导各族群众自觉抵制陋习,形成了新时期良好的婚嫁、丧葬习俗。实施“有院坝、有灶台、有简单电器设备、有卫生间”“住房与圈棚分开、厨房与卧室分开”,组织乡村两级妇联牵头,定期在全县组织开展“家庭清洁卫生评比”“邻里团结评比”“和睦示范家庭评选”等活动,按照评比的不同等级给予表彰奖励,逐步让农牧民群众养成健康向上的良好生活习惯。
记者:请问九龙县将怎样结合本县实际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和州委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
赵景强:九龙县将认真研究、对接、争取、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相关政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乡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在产业富民战略中,九龙县提出“五朵金花”(核桃、花椒、茶叶、魔芋、高山牦牛)+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市场+农户的思路,今年以来建成种植业基地3037亩,发展畜禽养殖户474户,养殖畜禽9508头。截至2016年底,发展各类农业产业企业和专合组织357个,注册资金6.5亿元,专合组织农民成员达4549人;开发农副产品3类30余种,注册农副产品商品8个,农业产值达 4.18亿元。龙头企业发展态势喜人,在呷尔镇建成全国最大的仿生梅花鹿养殖基地,在踏卡乡建成西南五省区毛驴产业示范基地,九龙祥瑞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总资产达4230万元。去年,合作社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500余万元,入社成员由5人增加为160人,农民成员占了148人。产业布局做到了一乡一品(多品),一村一品,乡乡有龙头企业,村村有产业,形成了呷尔镇、乃渠、乌拉溪、踏卡、斜卡、百公里特色产业圈。在产业发展中,九龙县通过贴息贷款、分险基金担保等政策激励措施,帮助本土企业做大做强,从而有效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九龙县涉农企业大多是本土企业家回乡创业,本土企业家有深厚的家乡情怀,对农牧民群众有较强的亲和力和向心力。为增强干部职工开展群众工作的能力,几年前,九龙县率先在呷尔镇建立休闲农业体验园,要求干部要懂农村、知农事、爱农民,与十九大报告高度锲合。
九龙县将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实施乡村文明工程,加快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和“四好”村创建,实现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积极探索藏区乡村治理新模式,全面实施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和文化传承“五大行动”,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和“四好村”创建。
九龙县干部群众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拼命的劲头、扎实的作风,不折不扣地确保中央、省委、州委决策部署在九龙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确保九龙农牧民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