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8年03月12日
春风拂面,新绿初绽。走在康巴大地上,到处都呈现出“春”的气息,在泸定、丹巴、康定等地,记者一路走来,樱花、桃花、梨花开艳了春天,到处是“花舞人间”。
朵朵鲜花扮美了春天,映红了村民的张张笑脸。春雨贵如油,春天孕育希望,在气候条件较好的我州东部,干部群众掀起了植树造林的热潮。
■本网记者 宋志勇 文/图
绿化甘孜 村民倍增获得感
“苹果是我家的主要经济收入,去年,我家仅苹果的人均收入就超过了1.5万元。让我感到兴奋的是苹果产业受市场波动的因素较小,而且,我们黄草坪的苹果打出了品牌,卖到了北京等大都市,这几年市场价格都比较稳定,在我们村里,依靠苹果产业致富的农户不在少数。”迎着明媚的春光,泸定县烹坝乡黄草坪村村民正在林业部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对苹果进行修枝。在他看来,通过十多年的努力,黄草坪村的荒山荒坡,不仅打造成了苹果产业园区,而且美了家园,成为村民的“摇钱树。”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后,如何实现“靠山吃山”?村民们响应退耕还林政策,大量种植苹果树,如今,已进入丰产期,村民们从此过上了幸福日子。
在脱贫奔康的进程中,我州坚持“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理念,紧紧围绕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建设美丽生态和谐小康甘孜”的目标,围绕增加绿量和绿化美化环境为目标,结合绿化甘孜行动,在城镇街道、江河两岸、湖泊水库周边、旅游通道、家庭庭院等开展“巾帼林”、“青年林”、“卫士林”、“志愿林”等活动,绿满甘孜。州委、州政府及各县市党委政府严格落实“谁造林、谁负责”制度,督促各地落实专人或托管等方式加大后期抚育管护力度,确保造林一片,见效一片,通过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提高公民的生态文明和生态安全意识。截止2017年,全州参加全民义务植树人数达到了270余万人(次),栽植各类乡土树种1300余万株。
上个世纪90年代末,黄草坪村还是典型的高山贫困村,1999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该村以退耕还林工程为契机,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将800亩坡耕地改种苹果。5年过后,曾经一贫如洗的贫困村发展成为泸定县致富奔康示范村。随着苹果产业的发展壮大,为引导村民能致富,该村组建了高原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组织培训,邀请州林科所和县林业局的专家授课,苹果种植技术得到普及;为解决销售难,合作社通过微商、签订单等营销方式,拓宽了销售渠道,走进了大都市,如今,黄草坪苹果品牌早已打开国内销售市场,产品供不应求。据统计,到2017年,苹果产量达200万斤,产值达300余万元,户均收入5万元以上,人均收入1.5万元左右。
生态建设 绿化甘孜家园美
党的十八大以来,州委、州政府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大力开展“山植树、路种花、河变湖(湿地)工程”,构建“山顶戴帽子、山腰挣票子、山下饱肚子”的立体生态格局,州、县(市)各级党委政府及林业相关部门,强化组织领导,落实项目建设,明确责任分工和目标任务,强化项目资金保障,全面启动实施了山植树人工造林、道路绿化(路种花)、河变湖(湿地恢复)等项目,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种草和生态修复,全州国土绿化和城乡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截止2017年,全州完成道路绿化(路种花)工程1843.1公里,人工造林7.96万亩;花海湖建设1.82万亩;成功申报8个森林公园(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3个),完成“河变湖”(湿地)工程湿地植被恢复2.05万亩;完成省级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项目,湿地管护172.21万亩,兑现试点资金1782万元;创建湿地公园17个,其中:国家级3个。建设产业基地47.19万亩,其中新建39.13万亩,改建8.06万亩。
据州林业局负责人介绍,近5年以来,我州每年完成森林资源管护9052.11万亩。(其中:国有林管护7127.31万亩,集体公益林管护1924.8万亩),共完成人工造林1.3万亩、封山育林25.7万亩、国有中幼林抚育153.2万亩,计划下达289786.08万元,共完成投资289786.08万元。(其中:国有林管护134622.8万元,集体公益林补偿134093.28万元,人工造林430万元,封山育林2256万元,国有中幼林抚育18384万元)。
2018年,我州常年依法管护森林资源管护9050.78万亩(其中:国有林管护7127.31万亩,集体公益林管护1923.47万亩),完成国有中幼林抚育27.9万亩,拟完成公益林建设人工造林0.84万亩和封山育林4.9万亩,年底前兑现集体公益林补偿资金,拟完成投资69618.68万元(其中:国有林管护36989.5万元,集体公益林补偿28371.18万元,人工造林420万元,封山育林490万元,国有中幼林抚育3348万元)。
2017年,我州紧紧围绕“山顶戴帽子、山腰挣票子、山下饱肚子”立体生态格局,深化“六个着力”,大力推进大规模绿化甘孜行动。
实施“山植树”工程。重点围绕国、省干道沿线城镇、村庄及重要旅游景区景点,完成人工造林1.98万亩、集镇村庄等庭院节点绿化0.7万亩、义务植树220万株以上。
实施“路种花”工程。实施国道317、318沿线及其连接线沿线和重要旅游景区沿线绿化工程。优先选择乡土彩叶林树种,通过乔灌花草结合自然化布局和园艺化打造,打造千里景观通道。完成路种花709.8公里,完成花海花湖(鲜花山谷)建设1.82万亩。
实施“河变湖”工程。重点围绕城镇、集镇周边,对具备条件实施河变湖(湿地)的区域,采取人工措施实施“河变湖”工程。积极推进湿地公园建设。完成湿地生态植被恢复0.3万亩。实施森林质量提升工程。编制县级森林经营规划,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完成森林抚育改造33.2万亩。按照我州“十三五”建成“双16”目标,高起点规划推进,大气魄大手笔建设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力争完成5个森林公园、6个湿地公园的申报设立。加强“两圃”建设。夯实大规模绿化全州种苗供苗基础建设,完成苗圃花圃基地建设1069亩,逐步实现具备条件的县和森工局至少有1个花圃的目标。大力扶持社会化种花养花,培育种花大户。不断提高种苗育苗供苗能力。发展林旅融合产业,加快建设集观光、度假、科研、科普于一体的“康巴高原植物园”。
林业惠民 百姓奔康有盼头
次称是巴塘县中咱镇林业站的一名护林员,他管护5个自然村,29年风雨无阻。他坚持每天向镇林业站报告巡山情况,清查各类进山人员2万余人次。
为了尽心尽责守护山林,他把家里的事全部交给妻子,全家的4亩耕地全靠妻子一人耕种。妻子生病,他没有时间陪护;母亲因病卧床,他只在临终前见了一面;家里还有三个孩子,他基本没有时间照看。
次称时常告诫自己,巡山必须要做到腿勤,绝不放过一个山头,一条小沟,一个可疑的人,一处细小的隐患点。每次巡山,他都要对可疑人员加强护林防火思想教育,直至劝离。他还要求其妻子、孩子都自觉承担起巡山重任。他说护林防火是大家的事,必须发挥群众的积极性。
“自协会成立以来,年平均销售核桃25吨,销售利润60万元,核桃产业直接带动乡城、得荣两县的正斗、定波、白松三乡近200户农户,辐射近千户农户,合作社采取牵头引导、农户联合、互帮互助、集体作业的方式,大大促进了农民的增收,实现了产业扶贫、助农增收。”乡城县正斗乡白坝村村支部书记叶尔甲么告诉记者。
近年来,乡城县核桃产业已成为全县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依托林业产业强县建设、新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林业后续产业建设项目以及省州级财政林业产业化建设项目等建设资金,在适宜种植核桃的8乡3镇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产业,走出了一条农户脱贫致富与环境保护“双赢”的路子。让百姓得实惠,让农牧民增收致富,是乡城县发展和壮大特色经济中的一条主线,围绕这条主线,该县大力发展“核桃经济”,既着眼未来又着眼当前,积极引导广大农牧民增收致富。充分利用地域气候资源和有利条件,结合该县适宜种植核桃的贫困村产业发展特点,有效调动老百姓发展核桃产业的积极性,合理安排和布局核桃产业, “十二五”期间,全县新增林果面积近21950亩,截止2017年底,全县共发展核桃面积近3万亩,目前,全县共建有各类大小果园近百个,树龄百年以上的核桃树近百株,涉及全县8乡3镇120多个村民小组,贫困村36个,贫困人口近6千人,核桃产业辐射带动全县2300余户20200余人,全县核桃总产量近400吨,产值480万元,仅此一项,全县农民人均收入500余元。核桃已成为该县农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
州林业局负责人介绍说,我州实施“百万亩林业特色产业基地”以来,去年完成基地建设13.18万亩,带动了98个年度脱贫村种植核桃1.26万亩、花椒0.82万亩、俄色茶原料林2.46万亩。全州已累计建成基地95.41万亩。其中,核桃54.28万亩、花椒24.51万亩、俄色茶原料林16.23万亩、其他0.39万亩。
同时,着力贯彻落实《甘孜州脱贫奔康百公里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示范带建设方案》,全力抓好林业产业示范带建设,完成了泸定1.1万亩、巴塘0.2万亩核桃花椒示范带建设。着力加大林特产品加工转化、市场营销。新增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个、累计达2个;新增州级涉林龙头企业2个、累计达5个;新增林业类专合社5个、累计达30个,其中省级3个,州级4个。截止目前,全州从事林产品加工企业50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个,获得“三品一标”认证林特产品20个。大力推动林下种养业发展,收购加工销售秦艽、藏木香等中药材5.3吨;加工生产核桃油60.6吨、花椒油426.1吨;采集加工野生菌类83.13吨。组织林特产品参加西博会、农博会等活动。预计,全年农牧民群众从林特产业开发中人均获取521元。
“今年,我州将以植树节活动为契机,结合各地实际,发展特色林业经济,让林业扶贫、林业惠民落地见效。”州林业局总工程师代学冬如实说。
相关链接
植树节史话
中国古代在清明节时节就有插柳植树的传统,中国历史上最早在路旁植树是由一位叫韦孝宽的人于1400多年前从陕西首创的。
民国时期,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的中华民国南京政府成立不久,就在1912年5月设立了农林部,下设山林司,主管全国林业行政事务;1914年11月又颁布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 。
1915年7月,在孙中山的倡议下,当时的北洋政府正式下令,规定了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指定地点,选择树种,全国各级政府,机关,学校如期参加,举行植树节典礼并从事植树。经当年7月21日批准后,通令全国如期遵照办理。自此我国有了植树节。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国民政府举行了植树仪式。以后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把他逝世的那天,即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1956年,毛泽东发出了“绿化祖国”、“实现大地园林化”的号召。中国开始了“12年绿化运动”,目标是“在12年内,基本上消灭荒地荒山,在一切宅旁、村旁、路旁、水旁,以及荒地荒山上,即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均要按规格种起树来,实行绿化。”
1979年,在邓小平的提议下,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每年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
1979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国务院的提议,正式通过了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的决议。
1981年12月13日,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这是建国以来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对绿化祖国作出的第一个重大决议。从此,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作为一项法律开始在全国实施。
1982年的植树节,邓小平同志率先垂范,在北京玉泉山上种下了义务植树运动的第一棵树。
1984年 9月,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七次会议通过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总则中规定:“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公民应尽的义务”,从而把植树造林纳入了法律范畴。
1990年3月12日,邮电部门发行了一套4枚“绿化祖国”的邮票,第一枚为“全民义务植树”。
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森林面积和活立木蓄积量均居全国前列。但从上世纪中叶开始,由于国家建设需要,加之毁林开荒、乱砍滥伐、无序开发等人为破坏,森林资源急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
1998年9月1日起,我国宣布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关闭木材市场,严禁违法运输原木。禁伐令刚出,退耕还林还草举措跟进,四川宣布计划用每年100多万亩的速度消灭25度坡以上的壁挂田,用7年时间退牧还草3000多万亩。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四川省把生态保护和建设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切入点,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一道绿色生态屏障正在长江上游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