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9年03月04日
刘德贵正在折多山上养护公路。
◎本网记者 刘小兵 文/图
近日,中宣部命名了第五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和岗位学雷锋标兵各50个,州公路管理局康定分局贡布卡养护管理站三级技术工刘德贵榜上有名,成为全省两名被命名为“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之一。1966年 3月,刘德贵出生在康定市新都桥镇的一个工人家庭,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一名公路养护人。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当一名公路‘医生’,在高原上守护汉藏交通大动脉的畅通,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让藏汉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的想法像一颗种子一样“种”在了他的心里。
子承父业 愿以满腔热血暖高原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为了稳定职工队伍,国家出台一项政策,在一些行业和部门,符合政策的职工子女可以“接”即将退休父母的班。1985年10月,19岁的刘得贵如愿以偿,成为了剪子弯山公路养护管理站里的一名公路养护人。“刚工作的时候,热血澎湃,就想让自己管护的路段畅通,但那时候由于没有大型机械,管护公路的手段还比较原始,基本上依靠人力,遇到塌方等自然灾害,往往要用好几天的时间,才能恢复交通,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尽最大力量安抚遇阻司乘人员,并克服一切困难抢通受阻路段。”
剪子弯山公路养护管理站站点海拔高4659米,承担着国道318线剪子弯山段的管理养护工作,作业路段的海拔都在4000米左右,高寒缺氧、冬季漫长,是当时州内自然环境最差、车流量最大、联动影响最广的公路养护站之一。
据刘德贵回忆,当年,工人们住宿的房子大多是自己搭建的简易房屋,俗称“干打垒”,就是用石块和泥土结合作为墙体,然后覆盖野草、胶纸等物品,不仅保暖效果差而且地面潮湿。“高原上冬天长、风雪大,衣服、铺盖本来也不多,晚上就只有几个人挤在一起睡。早上起来,摸到生产机械,手指都会被冻住。”那时的养路工人虽然粮食由国家统一配备,但是蔬菜、水果的供应却极其匮乏,加上驻地周边根本种不出蔬菜、水果,所以养路工人有时几天都吃不上蔬菜。“吃水果、蔬菜,主要都靠过往的货车司机帮忙从内地带过来;冬季大雪封山,车子来不了,就没有吃的,时间长了,很多人都因为缺乏维生素导致牙龈出血,很多工人由于长年累月工作和生活在高原,患上了心肌缺血、高血压、风湿关节炎等高原病。”一位曾经和刘德贵一起工作的退休养路工人告诉记者。
相比于生活上的困难,工作上的困难更加严峻。在科技落后、物资匮乏的年代,铁锹、铁铲、铁锤、方耙是养路工人必备的工具,养护公路、除冰排险、应急救援等各项工作主要都要依靠人力完成。高原的冬天,气温极低,公路上常有很深很深的雪或者很厚很厚的冰,为了排除安全隐患,刘德贵和同事们经常需要顶着风雪,连续作业。“雪太大了扫不赢,冰太厚了撬不动,经常冷得四肢僵硬、脸部瘫痪,手脚冻伤更是家常便饭……”不善言辞的刘德贵谈起自己的工作却滔滔不绝。
生活艰苦、工作辛苦、根本没有文化娱乐生活,面对枯燥乏味的茫茫高原,正值青春年华的刘德贵却发扬了父辈的坚韧和刻苦精神,没有半点退缩和后悔。“还有很多同事都是内地来的,年纪比我小,他们根本没有高原生活经历,还要克服严重的高原反应和背井离乡的困难,作为内地来的汉族兄弟都能够无怨无悔坚持,我肯定不能后退,给父亲丢脸。”刘德贵告诉记者。
勇挑重担 愿在平凡岗位洒血汗
1990年11月,西藏境内突发大雪,交通受阻、物资受损,农牧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国家决定紧急从成都方向调运应急救援物资入藏,刘德贵负责管护的剪子弯山便是车队的必经之路。受暴风雪影响,该路段及其周边区域的20多公里道路因连续降雪,通行条件极差,且气温降到了零下15度,除雪保畅困难重重。
车队过不了剪子弯山,物资就到不了受灾群众手中,而要冒着大雪疏导交通则异常辛苦且有很大的危险,工人们必须要在低温寒潮的环境中挑战自己的体能极限。
接到任务后,刘德贵和全班同事第一时间跟随单位派的两台推土机连夜上剪子弯山保通。为了确保救灾物资尽早送达灾区,他走在车队的最前面,用双脚和铁锹为推土机探路。连续走了9个多小时,极度的疲劳使他双脚如同灌了铅一样,每挪动一步都异常艰难。一路上,他从背包里拿出干粮,顺手抓一团雪,一边吃,一边继续探路。第二天凌晨4点,运送救灾物资的车队终于翻过了剪子弯山,顺利将救灾物资运抵灾区。
2004年,刘德贵被调到贡布卡养护管理站。贡布卡管理站的管护范围涵盖国道318线折多山段,该路段是我州车流量最大的交通“动脉”,这意味着刘德贵肩上的任务更重,但他在繁重的任务面前依旧冲在最前面。
2007月11月,刘德贵在所辖路段作业时,发生了一起两车相撞的交通事故,交警处理完事故现场后,碎片满地、杂物狼藉,存在安全隐患。他和同事们赶到现场后,拿起工具清扫杂物,他们这一举动令在场的交警和围观群众赞不绝口;现场的交通秩序也很快得到了恢复。
2016年4月22日,一辆康定至石渠方向行驶的客运车辆侧翻于路边山坡。刘德贵和同事第一时间赶到事故现场,积极参加救援工作。他在满是碎片和血迹的现场从客车内亲手抱出伤员,为他们争取救援黄金时间……
刘德贵对同事对群众都充满了热情。平时不管班上哪位同事有困难,他都要主动为他们排忧解难,哪位同事病了,他都主动端茶送饭、问寒问暖。对周围的群众,他更是有难必帮,树立了良好的党员形象。
“起早贪黑劳作的公路线上”“第一时间赶往抢险现场”“身先士卒冲在排险一线”“默默无闻守护公路安全”“心贴心照顾工作同事”……投身公路养护事业33年,刘德贵认为“自己做的都是该做的,而且做得好不够好”。
33年,对一个人的生命来说,不算短。33年来,刘德贵把他那一颗火热的心献给了公路养护事业;路,是铺在脚下的碑;刘德贵就是无数公路人中的一分子,如一颗平凡的石头,为畅达的交通,筑牢了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