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聚焦甘孜 >> 浏览文章

金融“贷”动脱贫攻坚的“甘孜模式”

甘孜日报    2019年04月10日


金融机构开展征信宣传活动。

泸定村民正在晒羊肚菌。

    ◎金融时报记者 马玲

      连绵的高山草甸,湛蓝的天空中漂浮着白色蓬松的云朵,葱郁的树木簇拥着雪山,成群的牛羊悠闲地吃草,原始而又迷人的景色令人陶醉,这片风景迷人但“地广、人稀、村多、户少”的土地是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也是四川省唯一一个“县县都是贫困县(2017年泸定县脱贫),乡乡都有贫困村,村村都有贫困户”的地区。截至目前,我州还有715个村、31776户、14.01万贫困人口未脱贫,贫困发生率为15.43%。

      农牧民脱贫致富离不开金融支持,实现经济金融良性互动,实现“底部突围”,是甘孜藏区与全省同步奔小康必须跨越的栅栏。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甘孜州中心支行围绕 “产业、财政、金融”三大政策,通过搭建金融扶贫融资对接平台,建立“州、县、乡、村”四级联动协作机制,出台了《金融扶贫惠农工程规划》《甘孜州金融助推脱贫攻坚实施细则》等配套文件,全州上下“政策整合、金融助力、精准扶贫”的“1+N”金融助推脱贫攻坚政策体系日趋成熟,“政府主导、央行推动、信贷支持、产业扶贫带动,贫困户自我发展”的工作格局逐步完善。

       普惠金融 增强贫困群众发展能力

       围绕金融扶贫精准发力,人行甘孜中支在康藏高原上展开了普惠金融建设的一幅幅动人画卷,据人行甘孜中支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18 年6月末,全州评定信用户15.46万户、信用村90个、信用乡镇32个、信用新型农村经营主体240 户;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评级授信5.17万户,授信15.31亿元,评级授信覆盖面达100%;成功为信用农户发放贷款42.26亿元,为有扶贫带动效应的企业发放贷款219.89亿元。

       人行甘孜中支通过 “‘1+7’模式创新金融服务、发挥政策合力,帮助甘孜贫困地区实现脱贫攻坚。”人行甘孜中支副行长叶宏伟说,“1”即将支持村确定为“扶贫再贷款支持创业扶贫示范村”,通过示范村平台,整合各项惠农金融政策,搭建金融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财政对接平台,围绕村产业发展规划,为支持村提供全面有效的综合金融服务。“7”即推出7项金融精准扶贫措施。

      为每户农户办理一张银行卡,使其成为连接农户与惠农资金的纽带;建立一个银行卡助农取款点,推动助农取款服务与“新农保”“新农合”和涉农补贴资金发放相结合,打通普惠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评定一批信用户,对每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信用评定和诚信教育;探索一种风险分担补偿机制,解决金融不敢进、不愿进的问题;发放一批扶贫小额信贷,实施扶贫小额信用贷款“整村推进”;培育一个产业,结合各村产业发展规划,通过扶贫再贷款的低成本资金,利用“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模式,扶持各村产业,使其成为稳定脱贫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创建一个信用村,通过信用村评定,提高贫困户及村民授信额度,不断改善当地金融生态环境,将落后村最终变为示范村。

     “通过信贷支持、支付环境改善、信用体系建设等系列工作,整合了各类金融助推脱贫攻坚资源,形成了政策合力,为贫困户提供了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找到了金融扶贫政策整合的路径。”人行甘孜中支主要负责人黄小平说,“1+7”模式的有效探索,为甘孜金融扶贫工作提供了“整村推进”的样板。

      在“1+7”模式的带动下,通过直接对接贫困村产业发展规划,使贫困户利用扶贫小额信贷等方式抱团发展,形成特色产业,成功解决了增收难、稳定难等一系列问题。稻城县农村信用社运用“1+7”模式,累计向香格里拉镇仁村10个贫困户合作社、62户贫困户发放各类贷款879万元,用于民居接待产业发展,每年为单户贫困户带来5万至10万元的收入,将曾经的贫困村建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信用是经济和金融的灵魂,农村信用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石。”在人民银行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机关纪委书记傅国文看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在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甘孜模式”对信用精准脱贫作了很好的探索。

      信用就是财富 农牧民共同增收致富

     人行甘孜中支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相结合,确定稻城、泸定、乡城三县率先创建“信用精准脱贫”示范县,积极构建“信用+旅游+脱贫”“信用+产业+脱贫”模式,整县推动信用精准脱贫。稻城 县香格里拉镇仁村通过积极探索开展“信用村+扶贫再贷款+农户联保+旅游致富”整村推进模式,打造信用村脱贫致富典型,让农牧民享受到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带来的实惠和便利。

    “由于我们村是信用村,全部农户都是信用户,信用社优先安排了我们村的贷款事项,并立即派人到我们村进行调查,还主动帮我们想办法。”仁村村主任说,针对仁村农牧民无抵押、无担保的情况,当地信用社创新推出了“农户联保贷款”等纯信用贷款产品,农户只需凭借“信用户”牌子,就可以在信用社贷到每户20万元的贷款,最高可贷100万元。

      如今,在信用贷款的支持下,仁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幢幢藏家别墅回荡着游客的欢声笑语,托起了追逐小康的梦想。据邓珠介绍,目前,仁村每户家庭租金年收入为28万元左右,人均年收入可达到10万元,基本达到了富裕水平。

      叶宏伟说,“一户失信,整村受损”的惩戒机制看似简单,但对形成良好信用环境的作用巨大,该村如有一户农户不归还贷款,金融机构将对整村停止发放贷款,推动了村民相互监督、相互促进,达到‘你信、我信、大家守信、共同增收致富’的效果。目前,亚丁、呷拥等20多个村积极创建信用村。”叶宏伟说。

      金融信贷 贫困群众走上康庄大道

      一排排干净整齐的藏式民居,橙瓦朱房,雕窗画梁,风格划一,精美细致,这便是位于海拔3860米的炉霍县虾拉沱村藏民居接待点。

   “发展藏民居接待,主要得益于金融政策优惠和支持。”朴实的老板廖远志分享了当地农牧民的“致富经”。“自从前年我被评为信用户后,很快从农村信用社得到贷款,修了藏房,装了茶楼,美化环境,搞了锅庄,每年到这儿来体验藏式生活的朋友越来越多,我的收入也大幅增加。”他说,像他这样搞民居接待的农牧民还有10多户。

     据人行甘孜中支征信管理部门负责人介绍,为更好地支持当地产业发展,人行联合政府、企业主管部门、涉农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授予信用企业、信用专业合作社称号,并积极给予金融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向好发展,并以“农村经营主体+农户”模式,带动更多的农牧民过上好日子。

     稻城县东义片区吉呷镇尼公村藏香鸡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迎春感叹地说:“正是因为遵守信用,主动参与信用体系建设,银行机构才会在我无抵押、无担保的情况下,积极给予低利率、高额度的信用贷款,帮助我用几年的时间,从一个小小的个体户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并带动100余户家庭进行养殖,带动上千名农牧民就业务工,年收入可达到5万元左右,过上了好日子。”基于诚信,他在尼公村开了一家无人售货的“诚信小卖部”,服务广大村民。

      甘孜县甘孜镇的瓦巴村、城北一村、城北五村集体经济基本没有经济收入来源,是典型的“空壳村”,人行甘孜中支协助地方政府打造格萨尔文化城暨百村产业基地,以推动甘孜镇精准脱贫帮扶工作,并调动金融机构投放信贷资金8000万元,开展基础设施类与公共服务设施类项目建设。通过采用出租、入股等多种形式创造稳定收益,实现村集体将每年投资收益集中分配给村民及贫困户,拓展贫困户增收渠道,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帮扶贫困村虽然没有土地资源,也无闲置资产,但却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地理位置好,离县城近,交通便利,人流量相对较大。”在黄小平看来,帮扶贫困村就是要结合实际,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帮助帮扶村制定近期、中期、远期发展规划,积极、主动、有效地利用这些比较优势,实现集体经济收入,破解集体经济发展难题。



  • 上一篇:高原“飞地”惠及藏族群众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