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聚焦甘孜 >> 浏览文章

长征精神永放光芒

本站原创    2019年08月05日

——中省媒体“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走进我州侧记

 ■本网记者 宋志勇 

      “当体验红军走过烂柴湾,不到2公里的路,我们走了近1个小时;当走在有木板的泸定桥上,随着摇摆都感觉有点怕,何况红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在被烧烫的铁链上作战。可以想象,从安顺场急行军到泸定桥,再到红军飞夺泸定桥时,红军战士用血肉之驱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这是7月31日,随着中省媒体“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在我州丹巴县结束采访后,来自光明日报记者梁鹤这样感慨红军长征精神。

      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

      当年,毛泽东主席在气势磅礴的《七律·长征》一诗中,“大渡桥横铁索寒”的诗句,正是当年红军战士突破大渡河天险的写照。朱德总司令在长征回忆中题词“万里长江犹忆泸关险”,充分说明了红军长征飞夺泸定桥的艰险与壮烈。

回忆

一道伤疤

      对于采访团成员来说,寻找新的飞夺泸定桥历史线索,成为特别有意义的事,是大家最想得到的。

      当得知“一道疤”的故事后,采访团的成员目光聚焦到了刘东升身上。便不停地紧追线索,询问着……

    “小时候,每到夏天父亲穿短袖就能看到他手臂上长长的一道伤疤,我很好奇这是怎样造成的。后来父亲告诉我,在一场战斗中,他曾握住滚烫的铁锁冲进大火,最后夺取了一座至关重要的大桥。”刘东升后来才知道,22勇士之一的父亲刘金山口中的这场大桥故事,就是飞夺泸定桥时留下的疤痕。当时,穷凶极恶的敌人见红军势不可挡,便在铁索上倒煤油点火,熊熊大火烧得铁索滚烫滚烫。“我父亲当时紧紧抓着铁链,两只手臂被烫得直冒青烟,吱吱地响,但还是勇敢地向对面的敌人杀去,杀得敌人落荒而逃。”

    “亲身走过泸定桥后,才知这座桥特别摇晃。而当年红军飞夺泸定桥时,在敌人拆除木板的情况下,22位勇士冒着敌人的炮火、手臂被烫伤的情况下,仍然敢打敢拼、勇往直前,真正体现了大无畏精神。”中国青年网记者宋继祥感悟地说,通过重走长征路,更加认识到红军当年的艰辛和顽强意志,为了革命的成功,不仅忍饥挨饿,赤脚前行,还要与敌人展开激烈战斗,让我更加认识到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讲述

一名伤员

      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而在泸定桥革命文物陈列馆里,讲述着一位老红军孙明山,于1935年5月,在泸定县兴隆乡石门坎战斗中身负重伤,留在兴隆……被当地群众营救的动人故事。

      为真实了解这场营救过程,采访团成员急切地从原泸定县宣传部长杨仕强口中得知。身负重伤的孙明山留在兴隆后,是奶奶与其他群众一起救治的。“当时,红军走后,被吓跑的当地县官、土豪等陆续回乡,开始清理救助过红军的群众。”78岁的杨仕强告诉记者,但奶奶说,红军是好人,舍命也要帮助他。就这样,孙明山得救了,成为当地老一辈记忆中的一段佳话。

     “既观看了石门坎战役的遗址,又聆听了红军受伤被营救的故事,还体验红军当年走过的山路,让我真切地触摸到有血有肉的红军精神,既深化了我的内心,又激励了我的热情和执着。”华西都市报记者王越欣感慨万千,希望把伟大的长征精神继承好、弘扬好、传承好。

筹集

100多万斤粮食

     “那时候,汉族的红军和藏族的红军相处得非常和谐。和谐到哪种程度?吃的不分你我,宁愿自己吃不饱,食物都留给对方;天气冷的时候,宁愿自己不穿,身上的藏袍直接脱下来给汉族红军穿上。简直比亲兄弟还亲!”作为丹巴藏民独立师师长马骏的外孙土登从小听母亲这样讲述。1936年1月,红四方面军总部决定,将丹巴藏民独立团及各区乡游击队扩编为丹巴藏民独立师,马骏任师长、李中权任政委。

      据李中权在1981年的一篇回忆文章中说,马骏充分利用在当地的资源,协助丹巴县委为主力红军筹集了100多万斤粮食……

    “由于丹巴气候好,主要以种植玉米小麦为主,这为红军后勤提供了保障。”丹巴县党史办退休干部格绒登干说,从1935年6月首次到达至1936年7月撤离北上,红军前后在丹巴驻留一年多。

    “从红军走来,到红军撤离,用真情实意与当地群众铸就了鱼水情深、生死与共的军民关系。”四川电视台杨东昊如实说,可以看到,红军长征走过的路、住过的屋、打过的枪、传颂的故事等都已经成为当地一种红色文化。

      记者再走长征路,追寻红军长征足迹,采访历史事件的见证人,用纸笔、镜头、话筒挖掘重温那段历史岁月。通过采访,《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四川日报》相继推出《泸定桥头忆红军》、《世代不忘红军情》、《泸定老人讲述祖辈救助受伤红军》等报道,再次重温历史、唱响长征精神,以激励人们对先辈丰功伟绩的传承和颂扬。

      新长征路上,长征精神永放光芒!

记者 宋志勇


  • 上一篇:蒋雨——青春,在火热军营中燃烧
  • 下一篇:我州开启藏区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