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聚焦甘孜 >> 浏览文章

下半辈子——也不会离开这片高原(上)

甘孜日报    2019年09月06日

理塘毛垭大草原。 本网资料库图

没钱没渠道,她却能在平均海拔3500米的高原上,年销3000万。她还有一个梦想,有朝一日要在这片土地上种出菜来,让甘孜的老百姓不再为吃菜发愁。

◎富妹 /文

市场竞争激烈,谁能抢占先机,谁就能赢得市场。创业8年的丁方丽,对这句话深有体会。丁方丽,四川省宜宾市人,从小的梦想就是当警察。2006年,她考上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如果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丁方丽现在就是一名警花,然而一次执勤任务,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埋下梦想

2008年春运期间,丁方丽和同学们到成都火车站执勤。在她附近执勤的有一名年轻军人,名叫盛珂。两人相距也就一米远,但执勤了半个月,都没有说过一句话。有一天,他们遇到了几位不遵守秩序的女乘客,盛珂就上前制止,不料对方先与他起了争执,丁方丽看不下去了,就上前帮盛珂理论了几句。

一个脾气火爆的四川妹子,和一个憨厚老实的山东小伙儿,虽然性格相差很多,但因为这件事,两人的心走近了。完成那次执勤任务后,盛珂返回到驻扎在甘孜高原上的部队,丁方丽也回到了位于四川省德阳市的学校里,两人从此谈起了异地恋。

3年过去了,距离始终是丁方丽和盛珂之间不敢直面的问题。直到2011年,盛珂马上要从部队退伍,原计划他是要在退伍之后回到山东老家工作。可他走了,恋人丁方丽怎么办?退伍前的一天晚上,他们不能再逃避这个问题,两人各自顶着来自家庭的压力谈了一夜。

那天晚上,盛珂给丁方丽讲了一个他的亲身经历。那是2008年的冬天,甘孜高原上寒风刺骨,盛珂当时路过当地一户老乡家,老乡给他端了一碗青菜汤,那是老乡家里唯一的一把生菜。事情已经过去3年,至今盛珂的印象都还非常深刻,他觉得那是他吃过的最好吃的白水煮菜。

甘孜高原以前很缺青菜,用一碗青菜汤来招待客人,就是当地人最大的热情。丁方丽听后难以置信,她想亲自到甘孜高原上去看一看。

2011年,丁方丽第一次踏上甘孜高原。这片土地离天空很近,云朵仿佛伸手就能碰到,90%左右住着藏族百姓,他们热情好客。丁方丽还发现,平原上的人到了这里,呼吸就成了一件难事,甘孜高原除了氧气稀罕,蔬菜也很少见。正如盛珂所说,当地人顿顿吃“老三样”:牛肉,土豆,还有青稞。青菜在这里是十分金贵的,最普通的小白菜,一斤都要卖到17元,比肉还要贵。

盛珂告诉丁方丽,他老家山东省寿光市,是全国有名的蔬菜之乡,大棚种植蔬菜的技术非常成熟,他心里一直有个念头,能不能把山东的蔬菜大棚搬到高原上来,让这里的老百姓也能吃上新鲜蔬菜。丁方丽非常看好盛珂的想法。

有了在高原种菜的打算后,丁方丽开始在当地考察了解情况,想找出种菜难的根本原因。她发现,甘孜高原冬季长,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特殊的气候条件,确实增加了露天种菜的难度,但最重要的原因是,当地缺乏先进的种植技术。也有人想过用大棚来种植,但是平原的大棚到了高原要怎么调整,没有现成的经验,当地人又不懂,怕建大棚投资太大,都不敢贸然尝试。

整个甘孜藏族自治州,总人口有100多万,多数蔬菜都靠外购,市场需求巨大。丁方丽看到商机。这趟甘孜高原之行,在丁方丽和盛珂心里,埋下一个梦想,有朝一日要在这片土地上种出菜来,让甘孜的老百姓不再为吃菜发愁。

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2011年,丁方丽和盛珂回到山东寿光结了婚。婚后第二天,小两口就正式向家长提出,他们俩要一起上高原种菜。这让公公盛学武很难接受。

盛珂一家都是寿光人,而寿光又是中国大棚蔬菜种植技术的发源地,公公盛学武实在想不通,儿子儿媳想创业种菜当然可以,在寿光想怎么种都行,为什么偏要跑到很难种出菜的甘孜高原上去呢?更何况盛学武曾经还当过村支书,带领村民一起搞大棚蔬菜种植,在整个村都是有名的种菜能手。可盛珂从上学到当兵,从没有接触过种菜,他能有什么好的种植技术?在盛学武眼里,这对小两口的做法简直就是有福不享找罪受,一旦不成功赔了钱,就连基本生活都很难解决。

公公不同意,但丁方丽的性格很倔,她借来80万元,拉着丈夫直接就上了高原。

丁方丽来到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开始着手流转土地。刚到这里时,她也有高原反应,晚上要吸氧才能入睡。奔波了一个月,脸蛋倒是晒红了,可地,一亩都没有流转到。

来这个地方发展农业,老百姓都不看好丁方丽。有人当了一辈子农民,都没种出菜来,一个小毛孩子来种菜,大伙儿都不相信,自然更不会把土地流转给她。

土地流转不到,丁方丽的事业就开展不起来,正在她着急的时候,一天,丁方丽在村里正好碰上有人在处理发芽的紫皮土豆,上去这么一聊,让她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在道孚县紫皮土豆是当地农民的主要种植品种,几乎家家户户都种,但是面积都不大,不成规模,也没有统一的销售渠道,农民种出来的紫皮土豆吃不完也卖不出去,只能眼看着烂在地里。丁方丽突然冒出一个想法。如果帮村民把紫皮土豆卖出去,能不能取得他们的信任,愿意把土地流转给自己呢?

丁方丽琢磨着,老百姓在当地销售紫皮土豆,一斤2元也不好卖。可在外地,这种土豆却并不多见。丁方丽打算将这些土豆送出高原,卖到成都。而她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将大家的土豆都收集到自己手中,量大了,才会有找大客户的前提条件。

那段时间,丁方丽挨家挨户地找土豆,一共收集来6万斤土豆。有了货源,她开始转战成都,找朋友和同学牵线介绍客户,忙活了半个月,才把全部土豆卖了出去。一斤土豆丁方丽卖5元钱,比以前村民的卖价一斤就高出3元。她把赚来的钱全都给了老百姓,自己分文不要。那一年丁方丽只有24岁,当地人对这个年轻的外来媳妇刮目相看。

和村民的关系和睦了,感情也更深了。大家伙都觉得,丁方丽是真心实意地来帮助他们的,就主动找到她,说要把土地流转给丁方丽。有了村民的支持,丁方丽做起事来顺利多了。2011年底,她在泸定县流转到100亩土地,每亩地每年的流转费用是1500元。

土地有了,等到撸起袖子要干活的时候,丁方丽和丈夫又犯了难。要把山东的大棚搬上高原,改造建设对于两个从没种过地,更不懂技术的人来说,根本就不知该如何下手。

就在此时,基地里来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当初极力阻拦小两口来高原的盛学武。自从小两口上了高原,盛学武在家也坐不住了。考虑到他们技术跟不上,又没有资金请高端技术人员做指导,盛学武只好披挂上阵。虽然嘴上一百个不情愿,但因为挂念儿子和儿媳,他还是决定,放下老家的所有事情,帮着小两口一起干。

盛学武种菜经验丰富,来到基地的第一天,他就先跑了一趟当地气象局,要来甘孜藏族自治州近三年的气象资料。

有了理论基础,盛学武开始了大棚设计工作。他首先改变的是大棚墙体的厚度。高原上昼夜温差大,冬季长,最低气温能达到零下十几度,建在这里的大棚墙体,要比山东的厚5厘米左右;第二个改变的,是大棚的朝向。由于高原上日照时间短,需要增加采光时间,山东的大棚斜坡面的朝向是正南,而这里要比山东偏西15度左右。最后改变的就是大棚上盖的保温层,高原上用的要更厚一些。

盛学武研究了几个月,才定下大棚的调整方案。随后,为高原量身打造的10个蔬菜大棚拔地而起。在刚建好的蔬菜大棚里,丁方丽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她提议,她、丈夫和公公,三个人要明确分工,丁方丽主要负责销售,丈夫负责对接,而公公负责技术指导,各司其职。丁方丽也是从这时起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第一批试种蔬菜,丁方丽按照两个标准选择。一种是当地人爱吃的,像辣椒,小白菜这些产品,一种是当地市场上少有的,像水果黄瓜,小番茄这样的产品。

自己创业后,丁方丽拔草、采摘,样样都亲力亲为,虽然忙碌,但看着种下的蔬菜,她心里一点儿也不觉得苦,反而甜丝丝的。

2个月后,第一批蔬菜长成了,不仅口感好,产量也非常高。这标志着大棚种植技术在高原上也能行得通。

之后,丁方丽把目光锁定在泸定县的菜市场,她也学着别人的样子摆起一个小摊。当时,菜市场里卖的菜都是从成都拉进来的,蔬菜从采摘到运输过来,需要两三天时间,看起来已经不那么新鲜了。而丁方丽的蔬菜,就地销售,不仅新鲜,价格也不高,还有很多当地人没见过的品种,一会功夫就被客人抢空了。

丁方丽创业,始终都在抢占先机。刚开始是瞅准本地蔬菜种植的空白,果断踏入这个行业;当流转土地遇到麻烦时,她抓住当地紫皮土豆的销售痛点,把土豆整合出售,让农户赚到钱,同时解决了自己的困境。第一批蔬菜种出来之后,自然就成为当地市面上少见的既新鲜又便宜的菜。初尝胜利果实,丁方丽自信大增,她开始酝酿更大的财富计划。不过接下来,她可没那么幸运了。

原载CCTV致富经栏目(待续)



  • 上一篇:雅砻江上游农牧区助农取款点架起群众......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