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聚焦甘孜 >> 浏览文章

迎着光亮 一路向前

甘孜日报    2019年09月11日

“电工”达瓦泽仁用30年坚守见证70年辉煌

达瓦泽仁和同事一起立电杆。

◎本网记者 刘小兵 文/图

如果列出最重要的发现,电名列前茅。它无色无形却力大无穷,无影无踪又无处不在,从点亮灯泡到带动机械,从可有可无到不可或缺,它的角色变化与时代发展几乎同步。所以,电力事业的发展,也是一个地区发展的镜子,参与一方电力建设的人常能真切感受并主动顺应当地的发展。

国家电网稻城供电公司总经理达瓦泽仁便是这样的见证者和幸运者。投身电力事业30年,从一线职工到一班之长,他始终迎着光亮,一路向前,既见证了稻城电力事业的变迁及其对全县发展的贡献,又在这种发展中感受到了国家力量和党委关怀,并顺势而为实现了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和精神世界的日益充实。

向往光亮 选择平凡的职业

“了解黑夜的人更加向往光亮”,达瓦泽仁结缘电力事业便始于“向往”。

他的爷爷是普通农牧民,没少受奴隶主的剥削。新中国的成立,让达瓦泽仁的父辈改变了命运,也坚定了对共产党的拥护。1958年,达瓦泽仁的父亲洛绒丁真抱着对党的信任,参军入伍,在剿匪一线度过了最好年华。达瓦泽仁的母亲扎西卓玛与新中国同岁,出生在稻城县城边上的金珠镇茹布村。

洛绒丁真和扎西卓玛关于电力的记忆很相似。

洛绒丁真告诉记者:“我第一次知道电,是在道孚县的军营里,大约是1959年。那里有电灯、电报和电话,我觉得每一样都很神奇,经常想电灯为什么会发光。在这以前,我们用松光(用油脂多的松木制成的火把)照明,油烟很重,熏得楼面黢黑、老人咳嗽。一年买松光的钱,够做好几身衣服。”在扎西卓玛的记忆里,必须花大量精力收集草饼、保护火种以保障做饭、照明和取暖的需求和晚上遇到急事不方便,是有电之前的两件“麻烦事”。

扎西卓玛回忆,交流电首次出现在稻城是在1965年前后。那时,县城外的子洛河上建了一座小水电,发的电只供县委、县政府和兵营使用。而后,一些机关单位用上了柴油发电机。1979年,洛绒丁真靠熟人关系,从隔壁一家单位接入一根电线,成了当地最早通电的住户之一。当时,达瓦泽仁9岁。

“那时,只有客厅有一个灯泡。晚上,村里人都爱到我家围着电灯聊天。电不足时,灯还没松光亮,可大家就是爱来。”家中有电,曾让童年的达瓦泽仁倍感优越。随后,收音机、电视机等电器,陆续进入达瓦泽仁的生活,每一样都让他对电充满好奇。

1989年,达瓦泽仁中学毕业,本有机会进入机关单位,可他却选择到县上的电厂工作。“以前,我认为自己是对电感兴趣。现在想来,我是向往电能够给生活和生命带去光亮,才干这行的,不然,我可能好奇心一过就转行了。另外,那时只向城区供电,电厂的工作也轻松。”达瓦泽仁投身电力行业的原因既简单又深沉。正是这种实在的考虑和真挚的情结,让他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一干就是30年。

守护光亮 见证时代的变迁

向往光亮的人,更愿守护光亮。回顾“守护”的岁月,达瓦泽仁心绪难平。

发电员曾被人称作“高技术人才”,他来到省母电站却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原想只做技术活,实际上要经常干打捞杂物、预防灾害和破冰除雪等体力活。群众“忽冷忽热”的态度让他印象深刻——电力稳定时,发电员很受尊敬,看电影都不用买票;电力不稳时,大家首先就骂发电员。稻城曾有讽刺发电员的顺口溜:“水大要冲垮,水小冲不转,你们吃干饭”。电力供不应求,压力很大:1997年为保障大家收看香港回归的节目,他和同事只得入户,禁止群众使用电炉;1999年,稻城开始为县城附近的乡镇架设输电线,但不少地方都是“有线没电”,群众一片骂声……

2002年,达瓦泽仁转岗到供电所,和7名同事一起,负责维护全县100公里左右的输电线路。他回忆:冬天要防火灾,夏天要防洪灾,经常风餐露宿;人爬上木质的电杆可能被大风吹下来,单位几乎没有配发保护人员安全的绝缘设备。好在工作虽然艰苦但是经常都会收到群众的谢意,有一位老人曾对他说:“以前我以为家里很干净,电灯亮了,才看见到处都有灰,你们是光明使者。”

2008年,达瓦泽仁升任稻城县电力公司副总经理后,对稻城电力的变化及其对当地发展的影响感受更深。

他回忆说:“2008年,稻城县用电户不足1000户,稻城电力公司只有37人,办公、住宿楼都是破旧瓦房,全公司只有两台车。家电增多,供电不足,群众都抱怨说‘3天不停电,不是稻城县’。”

2012年起,达瓦泽仁总感觉“幸福来得太突然”。这年,稻城电网接入乡城电网,全县人民终于看了一场“没停电的春晚”。随后,国家电网托管稻城电力事业,全县的电力投入飞速提升。2015年,稻城没有了无电户。2018年,稻城完成了输电线路改造升级……

如今的稻城,处处电力稳定。种类多样的电器设备让群众的生活愈发自在;精美靓丽的涉电景观,让游客的赞美不绝于耳;通达的电力保障和通讯信号,使稻城的美景和特产通过互联网走向了世界。想到这些,达瓦泽仁感叹:“以前我们想要大家用电,又怕大家用电需求太大,现在是随便用。电力发展,让社会日新月异,我为自己的工作骄傲。”

感恩光亮 获得生命的满足

骄傲于自己的工作是一种良好的职业认同,良好的职业认同催生良好的工作状态。达瓦泽仁始终勤奋工作,于2016年升任国家电网稻城供电公司总经理。

从“队员”变成“队长”,是收获也是挑战。全县的电力调度需要他统筹,公司的运营管理要他思考,职工的诉求和安全要他操心,廉政建设、脱贫攻坚、企业文化等不太熟悉的工作都得从头学起……

现在,国网稻城供电公司已有一万一千户左右的用户,年营业额四千四百多万元,建了5层高的办公大楼和99人的干部职工队伍,配了十几台工作用车和标准化工具设备,可谓“兵强马壮”“粮草充足”。但达瓦泽仁却丝毫不敢松懈。用户的满意度和职工的安全让他尤为关心,每次有群众投诉,他都万分不安,每次有同事出勤,他都反复叮嘱。有时,他还会拿起装备,到一线工作。他说:“以前我只要管好自己,现在要带好队伍;以前我们只管把电送到群众家中,现在我们要全程保障安全和便捷。肩上的责任和压力更大了,我也越能理解什么是‘人民电力为人民’了。”

见证稻城电力从可有可无到不可或缺,从存于一隅、供应不足到覆盖全县、充足稳定的发展历程,是达瓦泽仁最大的职业骄傲。但稻城电力发展对他的影响却还有很多——借助工资收入,他成了当地最早买自行车的年轻人;借助电力发展,他的家人享受了现代家电和电子产品带来的便利。电力发展带动了教育、医疗和电商事业,小孩上学、老人就医、采购外地物品都变得更加方便。以电力为基础的网络发展,让稻城的旅游业迅猛发展,为他带来了创业机遇。

“现在的日子,天天都像过年,人人都能实现梦想,这和电力的发展息息相关。而国家的发展壮大和党委政府对藏区的大力支持,才是稻城电力飞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我们要爱国、感恩,主动创业奋斗,主动维护安定团结。”基于对职业和生活的领悟,达瓦泽仁将感恩和奋斗注入了骨髓,也付诸于行动。2017年,他筹资700余万元,建了一栋大楼,打算分成商铺和酒店出租,估算年租金在40万元以上;今年,他打算买一辆轿车,节假日带着家人到祖国各地看看。

人民因为国家的安定繁荣而更愿感恩、奋斗,国家因人民的团结奋斗而越发安定繁荣。达瓦泽仁守护和感激的是电灯的光亮,更是生活和国家、民族的“光亮”。他是一面镜子,通过他家的生活变迁,能看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辉煌成就;透过他30年的坚守,能看到甘孜人民的奋进姿态。这面镜子照映出了爱国的深情和奋斗的力量。


  • 上一篇:海螺沟景区开展校园安全隐患大排查
  • 下一篇:州政协协商督办农牧民房产证办证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