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9年10月26日
坚定实施“六大战略” 全力推进“三创联动”
◎本网记者 黄良富 马建华 张兵 兰珍 张磊 丁瑶 文/图
曾经过河靠木桥,发生过村民被洪水冲走的惨剧;曾经住的是四壁透风的“笆笆房”,如今,农家小楼房在彝族红黄黑三原色的点缀下,格外惹眼。屋外瓜果飘香,鲜花环绕;屋内窗明几净,漂亮整洁。脱贫攻坚不仅实现了村民们的安居梦,更带动了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村里发展的大白菜产业、养殖业鼓了村民的钱袋子,村民们过上了好日子。海螺沟管理局磨西镇龙坝尾村60岁的彝族村民罗光全,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我州在2014年精准识别出贫困村1360个、贫困人口22.03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3.17%,是典型的“贫中之贫、坚中之坚”;截至2018年底,我州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8.9万人,贫困村退出1109个,贫困县摘帽6个,贫困发生率降至3.52%,脱贫攻坚取得重大决定性成就。2019年是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关键之年,我州的年度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是“全力实现12个县摘帽、251个村退出、7161户31242人脱贫”。今年以来,我 州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紧盯年度目标任务,拿出最大的决心和最强的举措,全力争取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取得了显著成绩。
今年前三季度,我州脱贫指标达到预期目标。截至9月底,在14项贫困退出主要指标中,义务教育保障、基本医疗保障、广播电视、文化室、卫生室、通信网络6项已全面完成,另有7项进度达90%以上。
今年前三季度,我州扶贫专项工作也进展顺利。新改建贫困村现代农业产业基地21.15万亩、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7个;完成易地扶贫搬迁857户3581人、藏区新居631户、避险搬迁142户;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省内对口支援项目459个;建成扶贫新村226个,新改建农村公路321.119公里;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2266人,开发公益性岗位16258个,向86086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发放农村低保金;建成贫困村幼儿园20个,完成中小学校舍改扩建5.26万平方米,为8691名普通高中困难学生、2861名中职学生发放国家助学金1743万元;卫生扶贫基金救助4.71万人次,支出4086万元。
今年以来,我州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坚决执行《关于支持雅砻江上游4县交界地区24个深度贫困乡镇加快发展的实施方案》的各项工作部署和工作要求,层层分解任务、压实责任,多措并举、倒排工期,奋力推动我州雅砻江上游4县交界地区深度贫困乡镇脱贫攻坚,成果显著。
10月23日,记者从磨西镇出发,汽车沿着蔡阳河平整的水泥路面,在茂密的森林中穿行,穿过森林,绿树环绕、成片绿油油的大白菜和一个祥和美丽的村庄映入记者眼帘,一户户人家墙壁涂上了彝族特有的“羊角纹”图案,寓意吉祥如意。记者走进海螺沟景区管理局磨西镇龙坝尾村罗光全家。60岁的罗光全老人正在村间水泥路上散步,看到有客人来访,他三步并作两步赶回来。
“稀客哟,快到家里来坐。”罗光全热情地把记者迎进家门。两层楼的木架房,外墙贴了乳白色的墙砖,室内以木条装饰,地面贴了大红色的地砖,房顶上装有太阳能热水器,客厅里有沙发、茶几、大屏幕液晶电视;楼下有客厅和两间卧室,楼上还有三间卧室。在“主楼”旁边,单独厨房、洗手间、浴室干净舒适。院坝内,牵牛花、菊花怒放,花香扑鼻,门口的水泥地上晾晒着刚刚收获的金灿灿的玉米籽。
“我的房子这么大,就我和我的爱人在守家,女儿在雅安工作,因为女儿要生小孩,爱人今天才走。”罗光全一脸幸福。
与厨房一墙之隔的牲畜棚圈关着喂养的鸡、猪等,院坝里看不到一点垃圾,也闻不到一点臭味。
罗光全感慨地说,我家以前的住房还没有这个猪圈好,你看,我家现在的猪圈都是瓦房。
那段艰苦的岁月让罗光全终身难忘。六七十年代,不要说蔡阳,就是整个磨西地区都不通公路,村民过着原始贫穷的生活。因为龙坝尾到磨西就要走两个小时,然后翻山越岭到猫子坪才能坐上客车,许多老年人连县城都没有去过。当年所谓的住房,不过是搭几根木杆,砍竹子编成篱笆四周围拢,上面盖草,冬天寒风灌进屋里,冰冷刺骨,彻夜难眠。家人用劣质的棉被和身上穿的查尔瓦,倒在火塘边度过了漫漫长夜。
查尔瓦质量很差,家人熬煮核桃根,然后把查尔瓦丢到核桃水里浸泡染成黑色,算是有了体面的衣服。父母在生产队挣工分,一年下来,有玉米饭吃就已经很不错了。父亲早年因为上山挖药材,不幸摔断了大腿,丧失了劳动力,家里的日子过得更加艰难。
海螺沟虽然已经开发了30多年,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变化,但蔡阳地处偏远,行路难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在罗光全的记忆里,蔡阳河沟里一共架设有三座木桥,所谓的木桥,不过是用两根圆木并排凌空架设在河面上。夏天涨水被冲毁,没有办法通行。因为没有公路,村民要花两个小时,背玉米或小麦去磨子沟水磨房磨面。喂养的猪要卖到磨西,还得请4个壮劳力轮流背到磨西。当时蔡阳的村支书刘世友牵公猪到临近村去配种,在经过木桥的时候,猪踩滑木桥,把他一起拽入湍急的河中,被洪水冲走,村民不寒而栗。一到夏天洪水季节,家中有老人和孩子过河,家人都提心吊胆,不得不专人护送过河。
“那时候家里太穷了,1976年,我就参军去了,不仅为了保家卫国,还为了能够吃饱饭。”罗光全说,1980年,他退伍回家,过了两年就包产到户了。家人勤劳,粮食吃不完,但没有什么经济收入,家人已经感到很满足了。
因为罗光全和父母都没有多少文化,罗光全为了给儿女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90年代开始,他便到甘孜州18个县修路挣钱。“1990年,我在甘孜县修了216天路,挣了7000元,那时候,国家干部的年收入也不过1000多元。”罗光全自豪地说,修路日晒雨淋,干的是苦力活,当我拿回大把钞票的时候,家里的日子比村里任何一家都好过。
后来,儿子长大成人,罗光全又把儿子送到了部队,儿子在部队也学了不少文化,退伍回来,正赶上四川省实施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9+3毕业后,儿子在乡城县的一个乡政府工作。大女儿毕业后,也分配到了乡城县信用社,小女儿已经调到了雅安市农发行。
“我以前的房子非常破旧,7年前,我利用打工挣到的钱,在原址重新修建了住房。后来享受了国家的‘五改三建’政策,自己再出一些钱,花了11万元,才有了今天这样漂亮舒适的住房。”罗光全说,因为儿女都不在身边,也要养家糊口,我和老伴商量,不能给儿女增加负担,看到村民种药材重楼赚钱,两年前,我拿出一亩土地种植了重楼,明年就可以收成了。因为目前重楼的价格不稳定,如果按照今年的价格,一亩重楼的收入也有4万多元。我还种了1.5亩玉米,主要是喂猪,除了自己吃以外,每年还给儿女们分一些。
罗光全告诉记者,他还是村里的计生服务员,过去给的月工资是25元,现在已经有1100元了。明年重楼见到效益了,我们老两口的钱都用不完。
现在村里的变化有目共睹,罗光全细数国家好政策带来的实惠,感恩之情油然而生:双车道的4公里通村路于2012年得到了硬化;村民大量种植大白菜,一年种三季,亩产3万斤,卖到成都市龙泉驿、邛崃市、西昌市、雅安等地,而且专门有商贩到田间来收购,产值上万元;家家户户都有了钢磨,磨面很方便;今年有的农户养猪收入已经超过了20万元。通过藏区新居、“五改三建”等好政策,家家户户做到了风貌统一,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儿女们都劝我们不要太劳累,但我觉得,国家政策这么好,还得要靠自己加油干,现在,我的身体还不错,只要在各级干部的帮助下,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子,我们的生活就会越过越好。”罗光全喜滋滋地说。
走出罗光全的家,一辆大货车正开进村里收购大白菜,村民爽朗的笑声回荡在青山绿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