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9年10月31日
◎本网记者 谢臣仁
落日余晖下,雪山巍峨,朵朵白云点缀在蓝天之间,一条蜿蜒盘旋的“长龙”辗转直上云霄深处……在这条有着中国最美景观大道之称的川藏公路——国道318线上,康定市呷巴乡俄达门巴村成为一道最美风景。
“俄达门巴”在藏语中的意思是“迁徙过来的部落”。以往的俄达门巴村属于纯牧区,大多数村民分散居住在偏远的山沟牧场,是出了名的穷山村;如今,俄达门巴村有了聚居点、建起大景区,村民脱贫致了富,成了四川百强名村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俄达门巴村的变化,源于党的政策好,更源于在党的好政策下,民族团结浇开了时代幸福花、绘就了最美乡居图。就如当地歌谣所唱:“穷村变成美图画,问啥如此大变化?民族团结如一家,藏汉浇开幸福花。”
藏汉联手 大景区富山村
花海芬芳寻踪影、梵音阵阵送福来、天界牧歌尽悠扬、镜面之湖忙观妆、群峰为屏拱古国,地处俄达门巴村的木雅圣地4A级风景区,是康巴诸多景点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我没想到风景区建设那么顺利,真心感谢俄达门巴村藏族同胞的支持。”木雅圣地风景区项目投资者、木雅泽朵旅游公司董事长李华能感慨地说。
李华能是泸州人,一次偶然的机会邂逅俄达门巴村,立刻被这里美丽的自然风貌和丰厚的人文资源所吸引,产生了在这里搞开发建风景区的打算。
李华能的朋友都劝他:“那地方,都是藏族人,你一个汉族人,人生地不熟的,最好还是别去吧。”可俄达门巴村美丽的风景太吸引人了,李华能报着试一试的想法来到了俄达门巴村。
当他把建设风景区以及怎样帮助村子发展的思路说出来时,俄达门巴村一村村支部书记四郎生根和二村村支部书记德青贡布都表示支持。四郎生根说:“我们也知道我们这里是一块宝地,但我们没有能力开发它,有人来开发是好事啊。”
可有村民提出:“他是汉族人哟,你不怕村子里的人说啥。” 四郎生根回答说:“是汉族人又有啥关系,人家是来帮助我们发展的,我们就该支持。再说,都是中华民族,为啥要分个藏族汉族呢?”两个村立刻召开村民大会,统一了意见,俄达门巴村一村、二村全力支持木雅圣地风景区建设。
2014年,木雅圣地投入2亿元资金,涉及有限资源面积130平方公里的木雅圣地风景区开工建设。2017年,木雅圣地风景区建成“开门迎客”,现在,国家4A级景区木雅圣地成为甘孜州第一个以民俗风情与自然风光相结合的旅游景区,也是全国第一个以体现藏族木雅文化为主题的专题旅游区,已成为我州全域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
木雅圣地风景区积极探索“资源变资产、牧区变景区、牧民变股民”的扶贫新模式,企业盘活俄达门巴村旅游资源,村集体以集体资产入股实行保底分红制度,每年年底最少分红85万元。目前,村上已有49人成为景区员工,其中扶贫对象15人,公司年支出工资达100多万元。公司每年出资40多万元,为俄达门巴一、二村村民购买医疗保险和适龄人员农村养老保险,从根本上解决了村民的养老及医疗保障问题。
言谈得体,落落大方,说着一口普通话的卓玛吉是木雅圣地风景区的一名员工。可谁会想到,3年前的卓玛吉家庭贫困,不知出路在何方。木雅圣地景区建成后,在用工方面优先考虑俄达门巴村贫困户,卓玛吉等贫困户成为景区工作人员。
在海拔3000米的高原,实现“家门口打工”,卓玛吉感到很幸福,她说:“我能在家门口上班,与公司汉族员工也处得很好,公司包吃、包住,每月最少都可以领到3000元工资,日子越过越好了。”
木雅圣地风景区的泸州籍汉族员工王婷婷说:“我们没来时,家里担心,一个女娃娃到藏区去工作,怕我吃亏。可在这儿工作了3年,我们与藏族员工成为了好朋友,亲如兄弟姐妹,哪有什么亏吃哟。”
木雅泽朵旅游公司还主动联系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甘孜州职业技术学校等学校教师为员工培训文化、技能、法制等相关知识,提升村民素质。村民们经过“扫盲行动”,长了知识、增了本事,整个村子都变了样。
因为美景的“诱惑”,邂逅了质朴的俄达门巴;因为相互的关怀,催生出著名景区。这是一种缘分,更是民族团结藏汉一家亲缔造了木雅圣地,也让俄达门巴村在2017年被评为四川省百强名村。
藏汉“父子” 大情怀成佳话
俄达门巴村由俄达门巴村一村和二村组成,全村170户828人,827人为藏族、1人为汉族,这名汉族人叫朱翔(音),藏族名叫登巴达吉,而朱翔的“父亲”却是一名地地道道的藏族人,叫降秋杜吉。
藏家阿爸汉家儿,这藏汉“父子”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
事情还得从1997年11月20日说起,那是一个下雪天,俄达门巴村村民降秋杜吉看望折多塘村的未婚妻返回俄达门巴村时,在折多山公路旁的一个涵洞里看到一个蜷缩着的孩子。那是一个汉族小孩,看样子有五六岁,衣服破烂,脸被紫外线晒得脱了皮,光着的脚肿得像萝卜。
这是谁的小孩?咋没人管呢?降秋杜吉试着用仅会的几句汉语向小孩询问起来。小孩告诉他叫朱翔(音),是河北的。具体是河北哪儿,小孩说不清。怎样到的折多山,小孩也说不清;要到哪儿去、该到哪儿去,小孩也不知道。
怎么办?是一走了之?还是把这娃娃带走?可自己连婚都没结,带回家又怎么办?思来想去,降秋杜吉还是想把这可怜的娃娃带回家。他对小朱翔说:“娃娃,你暂时回不了家,你愿意到我家去不?不然,你大雪天在这里是要冻死的。到我家有衣穿、有糌粑和酸奶子吃。”饥寒交迫的小朱翔想了一下,答应了。就这样,降秋杜吉把小朱翔带回了家。他把小朱翔的情况向村里和乡里反映后,由于小朱翔提供的信息模糊,无法得知他究竟在河北哪里;同时,也没有恰当的人家收留小朱翔,经过民政部门同意,就这样,没成婚的藏族小伙降秋杜吉当起了汉族小孩小朱翔的“阿爸”。
后来,降秋杜吉结婚有了自己的孩子,小朱翔就成了家里的“老大”,取藏族姓名登巴达吉,而降秋杜吉的儿子反而成了老二。
长大了的登巴达吉履行“家中老大”的责任,成为家里的顶梁柱,撑起了一个家。降秋杜吉说:“虽说登巴达吉与我没有血缘关系,但我们比亲父子还亲。”
2016年,在降秋杜吉的支持下,登巴达吉回到河北开展寻亲。大家都认为他不会再回来。可登巴达吉没多久又回到了俄达门巴村。他说:“阿爸养育了我,我要好好报答他;虽然我是汉族,但我在这里长大,我离不开这里啊。”
问起降秋杜吉当初为何要收留登巴达吉时,降秋杜吉说:“当时也没想他是藏族还是汉族,只是觉得都是中国人,大家亲如一家嘛。”
现在,48岁的降秋杜吉已是俄达门巴村一村村委会主任;28岁的登巴达吉是俄达门巴村木雅圣地风景区的一名员工。藏汉“父子”的故事成为俄达门巴村的一段佳话。
藏汉和谐 大通道筑风景
蓝天白云下,中国最美景观大道国道318线穿村而过,粉饰一新的藏房、悠闲吃草的牛羊、干净整洁的村庄、忙碌的村民,构成了景区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靓丽风景,俄达门巴村正昂首阔步迈向幸福的康庄大道。
“呼——” 一辆又一辆的车从俄达门巴村一村村民央珠家的加水站呼啸而过,央珠拿着水管为货车加好水,收好司机付的5块钱。这个加水点是央珠家在省委统战部和都江堰市援藏队的帮助下建起的,从门前的河里取水,专给318国道上来往的车辆加水。
来自成都市都江堰市的援藏干部邵春霖介绍,俄达门巴村一、二村在318国道沿线有14个加水点,是省委统战部和都江堰市援藏队为贫困村民建设的,每个加水点每年大概有6到10万元的收入,有些甚至可以达到20万元。
央珠的加水点其实不是简单的加水点,而是一个集加水、餐饮、休闲、特色农畜产品销售于一体的小型特色综合服务站。央珠的热心服务得到过往驾驶员,特别是汉族驾驶员的称赞。她说:“是汉族干部带着党的关怀来帮我们建起了加水点,我们要好好干,绝不给俄达门巴村丢脸。”
“请慢走,师傅路上注意安全。”10月25日,俄达门巴村村民土登送走一位自驾游司机,又招呼另一名自驾游游客:“师傅,你要买点啥?”
好不容易停歇下来,他热情地与记者攀谈起来。“我每天都要接待很多自驾游客人,这些人大部分是汉族。有人害怕我们因为他们是汉族卖高价。可一算账,他们都会说:‘你这老板,耿直’。其实呀,我们藏族汉族都一样嘛,咋可能因为人家是汉族就‘宰’人家呢。别看我这只是一个小卖部,代表的却是俄达门巴村的面子。如果我乱来,就是坏村子名声。”土登开着一个小卖部,他说,村规民约要求大家要诚信经营,不卖假货、不宰客,维护俄达门巴村名誉。国道318线是中国最美景观大道,我们俄达门巴村要做最美景观大道最美村子,我要做最美俄达门巴人。
来自内江市隆昌县的林运建在国道318线俄达门巴村地界开了一家岷江饭店。他说:“在这里,我从没受到过当地人欺负,反倒是他们经常帮助我们。在这里没有藏族人汉族人之分,大家都是‘俄达门巴人’。”
在发展经济的道路上,藏汉携手;在决胜脱贫攻坚的战场上,藏汉齐心;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进程中,藏汉协力;在谱写民族团结的和谐乐章里,藏汉倾情……众多“俄达门巴人”努力奋进、团结一心,正在筑就中国最美景观大道最美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