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9年11月13日
绒盖乡党委书记根忠翁姆率队前往堰塞坝体。
◎本网记者 李娅妮 文/图
“自青藏高原来,往彩云之南去”的金沙江,一路叫嚣,涌入我州境内,在白玉县城区东南约14公里处,冲积而出一片生机盎然之地,绒盖乡——隔江相望,毗邻西藏;小麦拉山,巍峨雄壮;农牧群众,淳朴模样;党委政府,斗志昂扬······
正是,这高天厚土孕育了一方人,这金沙江水滋养了一片心。一阵阵由党员干部到山乡村民的铿锵脚步、一句句从集体到个人的脱贫心声、一腔腔自奔康户到贫困户的家园情愫,经受住了时间和灾难的双重考验,写就了“人民满意”的新时代雪域藏乡幸福诗篇。
今年9月26日,荣誉伴随着鞭策,袭来。在当天上午的第六届四川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表彰大会上,金沙江畔的白玉县绒盖乡党委,与来自全省的50个公务员集体一道,被授予“记一等功公务员集体”光荣称号。
殊荣怎样得来?以“担担子”精神,冲在鏖战金沙江堰塞湖险情第一线;以“扣扣子”精神,挺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冲刺阶段;以“钉钉子”精神,抢在全面激发群众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最前沿。
“危难题”一个个破解、“硬骨头”一个个啃、“贫困村”一个个消灭。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绒盖乡党委政府在省州县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狠抓基层组织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团结带领全乡干部群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决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最大民生工程和最大发展机遇落实落地。
惊情三十天 鏖战金沙悬湖
头晚一场雪,群山白了头。2018年11月17日一大早,太阳冒出头,绒盖乡则巴村三三两两的藏族汉子,像往常一样聚拢,晒起了太阳——看似平静悠闲的张张面容,却隐约显见还未及减褪的疲惫。
就在几日前,他们还是光荣的“悬崖铁骑队”的一员。
10月11日,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江达县同我州白玉县境内发生山体滑坡,截断金沙江干流形成堰塞湖,随后自然泄流20天后,又于11月3日,原山体滑坡点发生二次滑坡,金沙江再次阻断,直接威胁着沿江两岸数万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这一次,自然泄流已不再可能,开掘一条“救赎之渠”迫在眉睫。可堰塞坝体隐匿在江达县及白玉县跨省交界无人问津的深山老林里面。人力、器具、机械要如何到达?如何施展拳脚?
正因如此,在汽车前往堰塞湖坝体的公路尽头,白玉县绒盖乡则巴村“中转站”的枢纽定位,逐渐清晰、顺势而生。
11月4日,前线指挥部当即决定在则巴村对抢险人员、物资进出前方,进行全面的铺排和保障。
在这里,驱车两小时从白玉县城往来的中央、省州应急救援的各方力量,都将换乘当地老百姓的摩托车,在羊肠小道上颠簸半小时,再沿干枯河道徒步跋涉两小时,最后直至堰塞体的核心区。
“自发参与、不计报酬,伤痛不断、无人退出,参与这次抢险救灾‘摩托队’的小伙子都是好样的。”在前线连续坚守七天六夜的唯一女性——绒盖乡党委书记根忠翁姆提及“骑手们”,大嘉赞赏。
根据当时向导及运输工作的需要,根忠翁姆安排并抽调辖区则巴村、生公村共计100多位村民和100多台摩托车火速投入到搭载各路专家、工作人员和转运物资、小型设备的“铁骑车流”中,无人推辞退却。
可即便是年富力强、熟悉路况、车技娴熟的藏族“硬汉”,骑行在则巴村通往堰塞湖排险现场这16公里的“骡马道”上,也不免有些肉跳心惊、吃力异常。“一路碎石一路泥,坡陡路滑贴崖壁”,39岁的则巴村村民泽仁顿珠作为“铁骑队”一员,至今回忆起那几天,不断在悬崖峭壁旁、蜿蜒山道间穿梭的情状,仍是心有余悸。
“正常情况,车队队员每跑一趟,搭1个人拉50斤物资,全跑在坑坑洼洼的灌木丛头,大家只好用脚当刹车,手刹捏了没用。”令另一名“骑手”,来自则巴村的村支书多吉印象深刻的是,手脚全磨起水泡、腿脸时常挂道口子,是当时这支“悬崖骑兵”的标配。
除了组建摩托车小分队“跑运输”外,当只能通过人挑肩扛的边坡扫描仪等大件设备要进山时,队员们甚至充当人工“轿子”,8人一组轮流将其搬送到坝体上。
协调后勤和各类人员机械进场,架起排险救援和堰塞湖之间的桥梁;二十多个日夜的鏖战、二十多个宵旦的坚守……绒盖乡党委政府带领全乡党员干部和农牧民群众,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冲锋在前,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壮举,但在践行“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责任与担当中,积极组织抢险救灾工作,推进工作紧张有序开展。
在此次灾害中,绒盖全乡共设置4个临时安置点和1个后勤保障点,累计安置受灾群众达800余人次,为安置点灾民及一线工作人员解决了食宿问题。此外,还在救灾沿路设立临时救灾服务点3处,为前来救灾的部门单位提供引路及翻译、食物、医药补给等服务。
频出三实招 筑牢基层党建
并肩奋战的绒盖全员,能顺利解除两次金沙江堰塞湖危机,绝非偶然——这是全乡11个行政村512户2385人,自上而下合力攻坚克难的缩影,类似勠力同心的场景还时时发生在该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战场上。
如何凝心聚力?——得益于该乡一以贯之高度重视筑牢基层党建。
抓党建,凝聚干群力量。针对全乡基层党建薄弱、扶贫缺乏带头人等问题,该乡党委坚持多措并举,深入推进“两学一做”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定期召开“三会一课”,做好党员积极分子培养工作。完善乡党委相关制度,特别针对各村支部书记、组织委员等职责作了明确规定,将党员的权利义务以藏汉双语形式公布出来。同时,根据全县“3521”发展模式,严把发展党员的“入口关”,坚决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通过抓基层组织建设,增强了乡党政班子的战斗力,凝聚起服务群众的强大能量。
抓队伍,壮大工作力量。建立和完善了以人为本的管理体制,细化量化干部工作考核内容,激发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学习为先,认真落实领导班子学习制度和干部学习日制度,始终把学习作为一种常态,把加强政治理论和党性修养放在第一位,深入学习《党章》《党规》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升思维层次和工作能力,建立一支严以律己、廉洁奉公的干部队伍,营造了“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抓协调,增强团结协作。始终致力于“增进团结、提高水平、做好表率”的目标,强化基层党委核心作用。坚持定期召开“交心通气会”,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及时化解矛盾和误会。建立和完善党委议事制度,坚持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和集体议决。经常召开党政联席工作会议,协调党委与政府工作,增进党政班子成员之间团结、理解和支持,形成了全力以赴狠抓发展、民生、稳定三件大事的共识。
绒盖乡6个贫困村,按照“两不愁三保障”“一低五有”“一超六有”相关要求,依托各村基础设施建设、开办“农民夜校”、政策大宣讲等方式助力建档立卡贫困户99户425人脱贫奔康。
截至目前,通过乡党委领导班子及全乡干部职工53人的共同努力,该乡生公村、边布村于2016年脱贫,优巴村2017年脱贫,协达村、俄它村2018年脱贫。2014年,11户56人脱贫;2015年,17户78人脱贫;2016年,13户60人脱贫;2017年,30户144人脱贫;2018年,29户104人脱贫。
自脱贫攻坚战役打响起至今,绒盖乡在带领全乡农牧民同步小康道路上不遗余力,也得到了州县各级党委政府的肯定。该集体,早在2016年,便被评为“全县先进基层党组织”;2016年至2018年,连续三年荣获“全县目标考核第一”;2018年,又被州委、州政府授予“抢险救灾先进集体”称号。
又一个春华秋实,走进滔滔金沙江畔,一个个美丽家园中、一张张幸福笑脸里,绒盖乡党委之于危难之际、之于脱贫攻坚、之于扶贫与扶志扶智的担当作为、探索实践、付出所得,次第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