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聚焦甘孜 >> 浏览文章

园区建设展新貌 产业扶贫促增收

本站原创    2019年12月23日

本网讯 记者从州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获悉,通过三年建设,理塘县已初步建成“一轴三区六基地”产业布局,濯桑现代农业园区“一园多主体、种养循环、三产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实现了群众能增收、企业能赚钱、产品有市场、质量有保障、产业可持续。

创新机制体制 突出服务协调

搭建园区服务平台。整合力量组建“三产办”,进一步落实责任。目前,园区共引进龙头企业6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24个(其中省级示范社1个,州级示范社2个),种养大户12家、农机联合社1个。

搭建土地流转平台。成立“理塘县康南农牧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从农户手中统一流转耕地(草地),再由农投公司转租给入园的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目前,园区流转耕地面积6300多亩,草地8万亩。

培育主导产业 突出示范带动

培育主导产业。根据区域优势和高原特有的“土、肥、水”气候资源,确立“极地果蔬”和“勒通牦牛”为主导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形成“园区+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2019年园区建立极地果蔬产业基地1.02万亩,白萝卜年产量5万吨,产品远销成都、重庆和粤港澳大湾区。高原小番茄、西瓜、夏草莓年产量120万斤,通过盒马鲜生、伊藤洋华堂销售公司进入成都、广州、珠海等高端市场,实现农业产值 8000多万元。建立出口蔬菜基地2367亩,成为全省供港澳及东南亚重要的“出口蔬菜种植、加工”备案基地,生产的“极地果蔬”农产品深得省内外市场的认可和消费者的亲睐。

强化产品加工。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实现源头控制、过程管理和全程可追溯。实施全产业链机械化“耕、种、收”和冷链“加工、仓储、运输”,实现了农产品加工增值增效,延伸了产业链条。

做新新业态 突出融合发展

建立农产品体验区。将农业与文化、旅游、科普、教育、生态有机结合,建立起“极地果蔬”采摘体验区,让游客到设施大棚内采摘草莓、小番茄、西瓜、水果黄瓜、香菇等农产品。建成汉戈花村休闲农业观光花海1500亩,配套建有观光平台、步游道、观光湖和停车场等附属设施。

建立游牧体验区。建成占地5000亩“藏青林卡牧旅体验区”,让游客在集体牧场体验彩虹滑道、骑马、射箭,实现“当一天牧人”的愿望,亲身体验高原游牧文化和高原牧人生活。园区吸引游客入园参与农事体验、休闲观光和采摘,初步实现了三产深度融合发展,拓展了贫困农牧民就业增收渠道。

创新服务模式 突出带农机制

搭建创业创新平台。园区建立“现代农业双创中心”,探索建立了统耕统种、统测统配、统采统供、统防统治、统购统销“五统一”生产模式,构建了经营机制、生产标准、溯源体系、市场开发、品牌营销“五位一体”的高原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服务体系的建立,2019年共为2家龙头企业5个专合社3个乡5个村31户提供全程“代耕、代种、代收、代销”的社会化服务模式6689亩。目前,园区流转耕地6300多亩,每年租金达121万多元。剩余劳动力可就近就地入园务工,有力地带动了当地农民创新创业激情,实现了自身“造血”。龙头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长期用工120余人,季节性用工5万人次,长期务工人员年均收入达2至3万元。

创建产业扶贫“飞地”园区。为破解“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困局,筑牢产业脱贫根基。通过探索实践,摸索形成“四位一体”(产业、主体、模式、机制)融合发展的产业扶贫飞地园区。截至目前,全县共有29个贫困村加入飞地产业,年收益251.4万元。农户收入由原来单纯的农业生产收入转变为“土地流转收入+劳务收入+飞地产业分红收入”,既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又让贫困户实现了持续稳定脱贫增收。

记者 宋志勇


  • 上一篇:康定中学慰问困难教职工
  • 下一篇:州科协“天府科技云服务”专题培训会在康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