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0年05月19日
州残联负责人走访慰问残疾群众。
◎本网记者 李娅妮
我州有着光荣的扶残助残传统和丰富的实践经验。2020年5月17日是第三十次全国助残日,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的目标下,全州“扶残助残”各项工作以“量体裁衣”式服务为抓手,精准聚焦、应变提质、同向同频,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目标导向,蹄疾步稳。一时间,尊重、理解、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社会氛围,蔚然成风。
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推算,我州现有残疾人6.67余万,占全州总人口数的7.62%,持证残疾人3.3余万。其中,一级、二级重度残疾人1.6余万,他们的生活生产状况怎样呢?记者走进农村、牧区、社会服务机构、残疾人朋友家中,探访他们的生活生产状况,了解残疾人事业成就,记录残疾人朋友的期盼,为实现残疾人共奔小康奔与走,为营造残健共融社会环境鼓与呼。
量体裁衣 聚焦精准扶贫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展贫困残疾人的精准扶贫工作,各种惠残助残政策是保障。
色达县年龙乡的其哈玛村,村民康波正算着经济账。“再过一段时间,我就能和家人进山挖虫草”,他一边念叨:“加上地里的青稞,今年怎么也能挣个万把块钱”,一边不停地在这80平方米砖混结构的新居里来回踱步。
由于七岁那年的一场意外,康波右小腿高位截肢,完全丧失劳动能力。长年的身体残疾,不仅给自己的生活造成极大不便,也使原本入不敷出的困难家庭雪上加霜,一家人成了其哈玛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多年来一直靠着政府补贴艰难度日。
而如今脱贫攻坚精准帮扶的政策如汩汩暖流,让康波煎熬的每一个彻骨寒冬“破了冰”。今年1月18日,年龙乡乡长泽仁阿珂、驻村干部切江太陪同康波前往四川八一康复中心进行右腿假肢安装手术。
期间,住院治疗、康复训练、随行干部、床位供应……一概事务既不用康波操心,色达县残联还一并解决了高达19000余元的全部手术费,康波只花费了1800元的生活费。
仅仅4个月后,在自家院子里做肢体康复训练时,康波的身体甚至都不会再微微出汗,行动和正常人几无区别。他对记者说:“政府买单恢复我的正常生产生活,我一定要活出个精气神。”
他谋划着建牛羊舍、搞养殖业,经营“庭院经济”,把得来不易的“平凡”日子,完全改变出幸福的模样。
受身体障碍、劳动能力弱、教育程度低等因素影响,贫困残疾人特别是农牧区贫困残疾人成为我州贫困人口中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返贫率最高的特殊困难人群。
为进一步加大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力度,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残疾人扶贫的政策。中国残联等相关部门印发了《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6—2020年)》,提出了“七个一批”的主要工作任务和“十个重点行动”,还印发了《着力解决因残致贫家庭突出困难的实施方案》。
我州响应精准扶贫持续发力号召,残疾人脱贫攻坚战果累累。一方面借助树典型、立标杆、评选表彰自强模范,引导贫困残疾人摒弃“等、靠、要”观念、激发内生动力,自力更生脱贫;另一方面深入推进“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把兜底保障、教育扶贫、康复脱贫、就业脱贫、特殊帮扶等“十项助残行动”落到实处,同时还针对产业电商扶贫、残疾妇女手工编织、家庭无障碍改造等需求,会同相关部门分别制定了具体行动方案。
州残疾人联合会党组书记、理事长李德介绍,全州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8021人,其中,已脱贫7939人,未脱贫82人。未脱贫残疾人主要分布在甘孜、德格、石渠、色达、理塘5县,2020年底将全部脱贫。
李德还表示,下一步,甘孜州残联将续深化新时代“量服”精准需求机制、施策机制、保障机制和重点工程,深化东西部协作,加强对残疾人的科学管理,推进基层残联改革试点工作和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
就业稳岗 创业有声有色
残疾人因身体原因,多数文化程度不高,甚至有文盲或半文盲。为提高他们的知识文化水平,让他们学到一技之长,增加他们的就业稳岗本领,州残联自1991年7月成立以来,一直视“技能培训”为强有力抓手,着眼于提高残疾人生产生活技能,坚持每年举办种植养殖、家政服务、汽修编织、绘画厨艺、盲人按摩、实用技术等各类培训班、农牧民夜校,用以推进残疾人就业。
截至2019年底,已扶持6990名城乡残疾人实现居家灵活就业,扶持1364名农村贫困残疾人发展生产,14名残疾人运动员参加全省第九届残运会,收获1金2银3铜。近年来,我州残疾人就业状况不断改善,成为保障和改善生活的又一渠道。
“别人怎么看我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虽然不能行走,我虽然没有远方,但我要用头脑和勇气让家人过上‘诗’一样的好日子!”身残志坚的罗孝云是丹巴县小有名气的养羊大户。
早年间,他暗自较劲,想跳出一亩三分地的圈子,足迹遍布阿坝州的金川,甘孜州的道孚、炉霍、甘孜、色达等地,淘金、挖虫草、伐木、打云母,什么都干过。然而,抱回家的并不是“金娃娃”,只是一身怠倦和万分感慨,他悟出一个道理:“远走不如近爬!”
外出打工挣钱仅能养家糊口,富裕生活依然离他万水千山。1998年初,他拿出多年积蓄,修了一个300余平方米的羊圈,买了20头山羊,开始大胆尝试。
但是由于自己一无经验,二无技术,对羊的疫病束手无策,赔进了不少本钱。在2002年,正值罗孝云心灰意冷之际,在各级残联组织和社会爱心人士的关心帮助下,确定其为丹巴县受援户,并为其投放了适应强、肉质细嫩、口感好的南江黄羊及生产性能优良的萨能奶山羊等种羊共计11只。
通过罗孝云不断钻研及各界的技术培训,2003年罗孝云的养羊业已初具规模,每年出栏羊达60余只,收入达12000元左右,同时,他还被甘孜州养羊工程领导小组确定为“甘孜州养羊工程示范户”,作为重点培育对象。2004年,他出栏阉羊85只,收入1.6万余元,出售羊粪12吨,收入3000余元,加上其它收入,他的总收入超过2万元。
罗孝云依靠养殖业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养羊致富的消息在全县不胫而走,成了“发羊财”的代名词。家里修起300多平方米的小洋楼,购置了彩电、冰箱和高档家具,安装了电话,配了手机,一家人的小日子越过越红火。
创业路上,打拼出一番新天地的还有德格县肢体二级残疾人泽批。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带着对民族绘画事业的热爱,他开始在家中免费收徒传艺,从1名学生到现如今的300多名学生,泽批创立的“宗萨唐卡文化传习中心”不断发展壮大,不仅先后成功解决了数百名贫困残疾人的就业难题,还带动当地建档立卡户成员习得傍身技能。更令学徒交口称赞的是,培训结束后,愿意留在手工工场工作的人员,每月还将领到4000元至6000元不等的薪酬。
“残疾人就业渠道拓宽,意味着更多的机会,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幸运的是,党委政府解决了我们残疾人的大多数后顾之忧”,丹巴县肢体二级残疾人张光君说,靠着一双“没有双手”的手写书法、办酒厂,还免费为其他残疾人提供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集中就业、自主创业、辅助性就业等多种就业形态轮番上阵,雅江县的吴小平、乡城县的罗兴国、色达县的花卓、甘孜县的向巴达瓦……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因就业扶持和保护政策日臻完善,因自尊自爱不懈努力,过上了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
兜底补短 筑牢民生底线
在对残疾人的帮扶中,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提高社会保障始终是最核心的部分。州残联采取多项措施,逐年提高残疾人生活水平,让全州6.67万残疾人心里有了“底”。
5月15日,甘孜县近千名残疾人聚集在该县格萨尔王城,参加“助残脱贫·决胜小康”活动,该县残联为他们送来了价值14万元的慰问物资和辅助器具,并邀请专家到场为他们宣讲了残疾人权益保障、惠残政策、残疾人就业、残疾人康复、残疾预防知识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知识。
“每年都能定期领到补贴和慰问金,在党委政府的关怀下,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和大家一起脱贫奔康的信心也越来越足!”活动现场,该县仁果乡残疾人向巴达瓦激动地说道。
据悉,在全州范围内,各级残联及时兑现‘两项补贴’,定期开展慰问活动,大大改善了残疾人的生活状况,保障了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近年来,州残联致力于抓好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组织、资金和设施三大保障,实施好残疾人民生工程,深入推进我州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扶贫等各项工作。财政、民政、教育、卫生、人社、医保、扶贫、住建等残工委各部门紧密配合,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优势,各施其职,为全州残疾人在社会保障、教育就业、康复医疗、住房保障、精准扶贫等方面提供了优先优质服务。
“2019年,我州通过‘一卡通’为全州1409名贫困残疾人扶贫对象发放扶贫补差168.64万元,1.04余万低保残疾人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1142.5万元,1.2余万重度残疾人享受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1020万元。”州残联理事长李德表示,“残联是残疾人之家,残联干部是残疾人的娘家人,我们要尽最大努力落实各项服务政策,保障残疾人权益,为全州残疾人敲开幸福之门。”
一个个肢体残疾人免费安装了假肢,一个个贫困残疾人用上了免费发放的辅助器具,一户户贫困残疾家庭通过政策扶持生活状况,更有成百上千的残疾人通过“量体裁衣”式服务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在甘孜大地上,党委、政府正引领着无数爱心人士用无私的爱和暖心的服务,点燃了一个又一个残疾人的梦想,照亮了一个又一个残疾人家庭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