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聚焦甘孜 >> 浏览文章

“搬”出幸福新生活——我州易地扶贫搬迁纪实

甘孜日报    2020年09月08日

被誉为“色达第二城”的色柯镇幸福一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

◎本网记者 谢臣仁 文/图

藏式特色的典雅民居、整洁干净的通村道路、宽阔闲适的文化广场、功能齐备的健身器材,微风吹拂,空气清新,弥漫花香,令人流连忘返……这是德格县龚娅乡雨托新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美景。

雨托新村的巨变,正是我州易地扶贫搬迁的生动样本。我州把“挪穷窝”“拔穷根”“改穷业”作为治本之举,科学系统规划、扎实推进建设、优化管理服务,顺利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任务。

体现真切为民作为,感受拳拳为民真情,易地搬迁群众“搬得出、住得下、能致富”,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挪“穷窝” 五万群众大搬迁

山水之间有清契,林亭以外无世情。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精准扶贫,安居乐业是关键。当一个地方自然条件恶劣、“一方山水”养不好“一方人”时,易地扶贫搬迁便成为应有之举。

我州易地搬迁涉及13348户、53568人,占全省计划的3.9%,搬迁人口规模位居全省第八位。规模之大、任务之重、困难之艰、压力空前。

5万多人往哪搬、怎么搬,考验着州委、州政府的智慧与担当。我州迎难而上,强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

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这一关键核心, 重点聚焦深度贫困乡镇和深度贫困村组,全州上下始终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补充”、作为贫困群众挪穷窝、奔小康的“重要途径”、作为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的“重要手段”,始终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头号战役、标志性工程。

紧紧围绕“安居与乐业并举、搬迁与脱贫同步、致富与奔康同得”总目标,重点围绕“搬迁哪些人、人往哪里搬、怎么样建房、基础配什么、怎么样发展”等关键性问题,紧紧遵循“规模适宜、功能合理、经济安全、环境整洁、宜居宜业”的原则,不断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严格规范落实政策,积极稳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

紧紧围绕结合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崭新家园、结合全域旅游打造拓宽就业门路、结合产业发展布局实现稳定增收“三结合”,强化统筹规划,推进搬迁科学化,全力把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建成幸福美丽新村示范区。

紧紧围绕“对象识别、安全选址、政策执行、项目落实、稳定脱贫、资金管理”做到“六精准”,全力以赴抓实组织保障、宣传引导、责任分解和督导考核,确保易地扶贫搬迁落地落实。

紧紧围绕坚守“底线”走“直线”,强化政策标准,推进搬迁精准化。率先出台了易地扶贫搬迁20余个文件,严格落实搬迁对象精准的“界限”、住房面积不超标的“标线”、搬迁不举债的“底线”、项目规范管理的“红线”,牢牢抓好规划选址、质量监管、拆旧复垦、后续扶持、机制完善和巡查自查等搬迁工作环节,切实处理好分散与集中、进度与质量、搬迁与脱贫、巩固与提升的关系,全力以赴抓设施配套、产业就业。坚持问题整改回访制度,厘清问题清单、指导整改措施、核实整改成效,督促问题整改清零,全面提升搬迁质量,助推搬迁群众稳定脱贫、安心居住、和谐幸福。

紧紧围绕“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加快推进”的工作方式,把易地扶贫搬迁纳入年度综合绩效考核,全面落实“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进行一月一调度,一月一通报……

易地搬迁对象基本上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我州始终铭记初心、砥砺前行,以“滚石上山”“攻城拔寨”的决心和勇气,坚定不移推动这一扶贫工程落实。从搬迁对象确定到规划方案编制、从安置点选址到建设用地落实、从房屋设计到建成使用、从搬迁入住到拆旧复垦、从脱贫措施单一到户有增收门路、从迁出区的破烂房屋到安置区的精美新房,是州、县、乡、村四级干部“铆足精气神,拼尽全身力”的努力奋进和辛勤付出。

以最强的领导、最大的力量、最硬的措施、最优的服务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分新房、拿钥匙、住新家……分房仪式接连不断,搬迁群众心花怒放。截至2019年12月,我州共投入资金302644.16万元,建成集中安置点88个,集中安置贫困人口2956户11083人,集中安置随迁户373户1815人;分散安置贫困人口10392户42485人,拆除旧房13348套,复垦面积57.11万平方米,生态修复128.301万平方米,如期完成了“十三五”时期国家、省下达的全部易地扶贫搬迁任务。

建新居 圆了一生“安居梦”

在海拔4300米的石渠县德荣玛乡龙仁村易地扶贫搬迁点,村民贡布正在欢快地唱着卡拉OK表达搬进新家的喜悦。

32岁的贡布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往是“游牧民”,过的是“游牧部落”生活,从来没有真正定义的“家”。

如今,按照一人不超25平方米的标准,贡布住进了2室45平方米的新房,还花了11000元买来新家具,把家里布置得漂漂亮亮。“与以往相比,简直一个地上,一个天上。”说起新家的好,贡布喜不自禁。

3米宽的水泥道路纵横交叉,把52座新房有序布局。道边,路灯林立;房顶,炊烟袅袅;院旁草地上,马匹悠闲地吃草;安全饮水点,村民欢快地洗衣……龙仁村村主任扎格介绍,没搬迁前,全村52户易地扶贫搬迁户中住土坯房的占一半,大部分是危房;另一半住流动帐篷,根本就没房,实行搬迁后,才算真正有了“家”。“有了新家,大家都乐开了花,做什么事都感觉浑身是劲。”

为把易地扶贫搬迁做成放心工程、暖心工程、民心工程,我州不遗余力——

实现老百姓的安居梦,质量安全是稳定安居的前提,也是底线。各级成立项目监管小组,村民监督理事会和搬迁群众共同全程参与工程质量监管,严格按照施工图设计内容与技术标准进行建设,确保项目建设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对建设完工的住宅,由村、乡、县、州四级逐级开展验收,签字背书,确保工程质量合格,符合交房使用标准。对完成验收的房屋交付搬迁群众使用,并签订交房协议,明确后期管护职责,切实保障住房质量安全。

建新房暖心房,建新村暖民心。我州在建好住房的同时,完善水、电、路、文、教、卫等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实施通水、电、路、讯、电视“五通工程”,硬化道路403.1718公里,新建道路50.95公里、饮水管道310.88千米、电网222.869千米、饮水设施4个、活动室2个。同时,统一规划布局,采取乔木灌木结合、草本木本结合、常绿和景观结合的方式,对安置小区进行绿化,提高安置小区品质。

搬出破败屋,住进舒适暖心房。再不用担心破旧的老房子冬天进风、夏天漏雨、时刻面临倒塌的危险,也不用穿行在“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的羊肠小路。一栋栋独具民族特色的新居,与“风情小镇”风景浑然一体,搬迁群众脸上满是笑意。

安全放心的饮水点、标准规范的公共厕所、设施完备的村级活动室、宽敞平坦的广场……设施齐备了、环境变美了、心情愉悦了,大家茶余饭后在广场跳起欢快的锅庄,“一揽子”配套措施让我州易地搬迁群众尝到了越来越多的幸福滋味。

换“穷业” “金钥匙”打开致富门

易地搬迁并非脱贫致富的“万能灵药”,相对于脱掉贫困的“帽子”这一根本目的,只是扬汤止沸。要想从根本上脱贫致富,需要有釜底抽薪式的配套脱贫举措。

以后续产业为支撑,通过扶持后续产业,改变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输血型”扶贫方式,增强贫困村、贫困群众的自我“造血”功能,大力支持贫困群众依托各地资源禀赋,培育发展适合当地的后续产业,拓宽增收渠道,确保贫困群众持续增收,这样方能稳得住、能致富,才能彻底“搬掉”穷根。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标。我州聚焦“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组合拳”。

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我州不等不靠、群策群力,编制《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实施方案》,找准五把“金钥匙”,打开致富门——

宣教先行,破解“观念转变难”。“易地扶贫搬迁十项承诺”和“易地扶贫搬迁美丽家园文明乡村三字经”成为指引,搬迁贫困群众从“等靠要”转变为“争着干”,实现“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

因地制宜,破解“增收发展难”。走访易地扶贫搬迁户,大力发展特色水果、藏猪、藏鸡、牦牛、中藏药材种植养殖加工业等特色产业,细化后续脱贫措施,有力促进搬迁对象稳定脱贫。

抱团取暖,破解“散、小、弱”的困局。积极探索 “抱团取暖”模式,攒指为拳、凝心聚力,强化产业支撑体系、壮大村集体经济,做到“锅里丰盛碗里满”,实现贫困群众持续增收。

党建引领,破解“致富无人领”的尴尬。坚持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抓好支部班子成员建设,大力实施“能人引领”“党员示范工程”提高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优化组织设置,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后续脱贫中的先锋带头作用,实现了“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做到了群众疾苦有人问,致富脱贫有人领。

创新模式,破解“增收途径单一”的怪圈。着眼产业片区,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禀赋,创新发展模式,采用“股份+资产”“支部+农户+基地+产业”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龙头企业+专合社+集体经济+贫困农户”的股权量化的“4+”飞地经济模式,将本地资源、资金技术、外部市场结合起来,使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助推搬迁户持续增收。

康定市政府与康定市木雅泽朵旅游投资开发责任公司在呷巴乡俄达门巴村投资1.8亿元,开发康定木雅圣地景区项目,村里以草场、滩涂、牲畜等自然资源和公共设施入股景区,双方议定收益按照2:8的股权分红,村集体资源折资占股20%,公司投资占股80%,村集体每年保底分红85万元,其中所有贫困户每年保底分红约18万元。

巴塘县地巫乡搬迁安置点建设50亩胭脂脆桃基地;安装498千瓦光伏发电设备,44户搬迁户每户每年收入1500元;安排23名搬迁群众进入打火队及15名搬迁群众进入环卫工公益性岗位,打火队每年每人工资性收入达10000元以上,环卫工每月每人工资性收入达2000元。

德格县窝公乡充分结合我州蓝逸公司在德格玛尼干戈建立牛奶加工厂的产业“东风”,申报了“牦牛奶制品开发基地”“牦牛奶源运输服务中心”“牦牛鲜奶深加工服务站”“奶制品加工中心”“牦牛科学养殖技术推广中心”“牦牛产品营销中心”等10余个畜牧相关的项目全面发展产业,解决121名贫困群众就业。

……

以“产”稳搬,变“输血”为“造血”;以“岗”稳搬,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只是手段,脱贫致富才是目的。我州牢固树立“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搬迁”的理念,不忘扶贫初心,将易地扶贫搬迁与现代农业、园区用工、技能培训等进行对接,多条腿走路、多元化发展,做到既挪“穷窝”,又换“穷业”,为贫困群众拓展多种多样的脱贫致富渠道。产业发展作支撑,易地扶贫搬迁成了“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有家业、有就业、有产业”,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我州贫困群众不仅搬出了大山,还“搬”出了幸福新生活。




  • 上一篇:“创青春”川西北生态示范区青年创新创业......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