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0年09月21日
丁真汪秋陪儿子在自家改造的民居前玩耍。
◎方明远 严斌 李萌 文/图
潺潺流水环绕村庄静静流过,微风轻拂,静得能听见河边的白杨树随风低吟。沿河新建的木栈道一路延伸入户,村子里满是南来北往的游人。
“318”新都桥环线迎来了旅游旺季,背包客、摄影家、旅行团……四面八方的游人汇聚到“摄影天堂”,折多山下的水桥村又热闹起来。
原本寂静的村庄因产业而活,也因产业而兴。发挥全域旅游营城综合实力,都江堰市在对口支援康定市的历程中,既着重眼前帮扶,又注重长远发展,创新“旅游+金融+民居”水桥模式,充分发挥帮扶资金的杠杆和撬动作用,用100万元对口支援资金担保,帮助57户群众贷款326万元,并为每户接待户量身定制民居和庭院改造方案,打造特色民居接待。走过三年,参与家庭从最初的4户发展到65户,全村几乎家家做旅游。水桥游客中心作为村集体经济形成“1+N”智慧旅游产业辐射,每年持续带动当地村集体和村民增收达125万余元。“水桥旅游”作为品牌已强势入驻甘孜州旅游项目发展合作框架,水桥村也从“后进村”变成了318线上的“网红村”。
水桥村的巨变只是都江堰对口支援康定市的一个缩影。近日,笔者一行深入到康定市城镇、乡村、牧民家中,感受都江堰对口支援给当地带来的巨大变化。
急红眼
邻村产业红火
想发展民宿产业却没思路
车来车往的人流、游人如织的繁忙……又是一年旅游旺季,看着水桥村的红火,都江堰市第五批援藏队领队,挂职康定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杨德伟的思绪被拉回了3年前,彼时这里还是落后的贫困村。
“身体好些了吗?能劳动吗?”杨德伟忘不了第一次来到水桥村村民丁真汪秋家做入户调查时的场景。一迈进家门,光线立刻暗了下来。楼下是杂乱无章的牛棚,扰人的蚊蝇四处环绕,空气中还有阵阵恶臭。顺着昏暗的灯光走到阁楼二层,丁真汪秋一家四口挤在光线昏暗的客厅。杨德伟四下看了看,除了客厅正中央燃着取暖的炉具,丁真汪秋家中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
2014年,因患疾病四处求医,丁真汪秋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家里失去了主要的收入来源,一家人的生活一下子拮据起来,也因病致贫成为贫困户。随着病情的好转和身体状况的恢复,丁真汪秋很着急,想要重新扛起一家人的生活。
“营官村离新都桥近,他们这些年搞旅游接待,做得红红火火,我们也想搞旅游,就是不知道行不行……”将杨德伟请进屋,有些腼腆的丁真汪秋有些怯懦,但还是鼓起勇气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眼看着邻村的产业越来越红火,丁真汪秋急红了眼。
“对呀!你们离新都桥也不远啊。”丁真汪秋的提议让杨德伟陷入了沉思,水桥村距离新都桥景区直线距离不到26公里,山清水秀的美景、如织的客源,却没有转换成为群众增收的资源。10多公里外的营官村却因为发展旅游远近闻名。杨德伟带着援藏队员走访全村70余户群众,一半以上的群众都想发展民居接待,却都苦于没有思路,没有经验,不敢尝试。
“这不正是我们都江堰拿手的吗?把我们发展旅游产业的经验带过来,一定会走出一条适合水桥村发展的产业致富路。”
群众的需求就是对口支援的工作追求。杨德伟特意从都江堰市请来经验丰富的精品民宿打造“操盘手”深入水桥村。他带着民宿专家挨家挨户走访,既听意见又想办法,量身定制富有藏式特色的设计图,并指导利用闲置房屋改造标准间。
发展旅游产业,完善基础设施是关键。都江堰市在水桥村投入资金2100万元,新建旅游服务设施,打造游客中心600平方米、观景平台400平方米、旅游木栈道1.5公里,改造入户村道4.5公里、新建人行桥1座、改建车行桥3座,新建垃圾池3个、生态厕所1座,安装太阳能路灯65盏……2019年10月,都江堰市还引进甘孜州缘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以13万元年租金整体承租水桥村游客中心并移交运营。
犯了愁
启动资金何来
援藏资金撬动326万贷款
“方向是有了,但是……”在都江堰市请来的民宿专家带动下,村里不少人已经开始谋划起民宿改造方案,而最先提出想法的丁真汪秋却不来气了。这一次,杨德伟再次找到了丁真汪秋。
“唉……说出来确实有点不好意思,前些年生病家里带了账,民宿当然想做了,只是……”双眼死死盯着地面,丁真汪秋手心不断搓着手背,头埋得很低。“家里确实拿不出来钱啊。”
为了解决资金难题,杨德伟首先想到了当地的金融机构。可银行贷款需要资产担保抵押,对于村里的贫困户来说,满足这个条件的却相对困难。
“除非,我们以援藏队的名义,用对口支援资金做担保。”杨德伟找来了队员商议。
“可是,这么做的风险谁来担责?”“还有面对审计又该如何解释?”杨德伟的话音刚落,立马有队员站出来提出了不同意见。
“我来!”看着队员们你一言我一语心里都没底,杨德伟站了出来。“搞发展没有担当不行,这些钱只要是能带动产业,那就应该拿出来,我来向上级组织申请报告。”
最终,经过与康定市农村信用合作社反复商洽,都江堰市第五批援藏工作队以对口支援资金100万元担保,按照每户6万元标准,为57户民居接待户贷款326万元。为保障改造质量,杨德伟每天都入户察看情况,与群众交流意见。为了调动群众积极性,对进度快、质量好、效果佳的民居接待户实行以奖代补。
“针对贫困户还有免息政策,这下可以放手干了!”在杨德伟的帮助下,2017年9月丁真汪秋家作为首批代表赶在国庆黄金周前完成改造。
经典的藏式民居风格红顶与白墙相搭,在蓝天的映衬下越发亮眼。曾经的一层牛棚所在地,已经改造成宽敞明亮的4个干净标准间,热水、卫生间、电视、床、电热毯等用品一应俱全。
“一开始试营业就爆满了,仅黄金周7天,就挣了5000多元,这在过去真是想都不敢想!”民宿的收益让丁真汪秋喜出望外,他又立刻着手,将自家二楼的客厅收拾打造出来。“放了6间藏床,旺季的时候,连客厅都挤满了游客。”说起民宿的生意,丁真汪秋满脸都是笑容,越是激动处声音更洪亮了。
2018年,全村有56户全部完成民居改造,仅当年就实现增收20余万元。2019年,水桥村藏区特色民居接待,从原来的4户已经发展到了65户,每年持续带动当地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增收达125万元。不仅产业活起来了,铺桥、修路、建幼儿园,村活动中心、太阳能路灯、垃圾清运车样样俱全,水桥村从落后村变成了318线上的“网红村”。
笑开怀
打通产业路子
精准培训提升了接待技能
清扫庭院、准备早餐、确认预订……每天清晨6点,丁真汪秋的一天都以忙碌开始。研磨糌粑、熬酥油茶的同时,去年,丁真汪秋还跟着都江堰来的面点师傅,学会了蒸馒头、包子。再煮点鸡蛋,备点热开水和牛奶,在早餐的种类上,丁真汪秋已经习惯为客人提供多种选择。“不管是体验藏餐还是简餐,我们都要提供服务,让客人自己选择。”
贴心的服务也让丁真汪秋迅速收获了一批回头客。“他想得很周到,服务也做得好,房间又干净,我们每年都要来。”来自广州的谢先生是出了名的摄影“发烧友”,每年只需要通过一个微信预订,丁真汪秋总会为他提前备好干净的房间。
按照都江堰市与康定市签署的《都江堰市对口帮扶康定市旅游人才培养专项协议》,都江堰市还优选专家型教师到水桥村,给丁真汪秋等村民讲授接待礼仪、服务技能等,并组织村民到都江堰市的民宿去参观考察。
“床单被套一经使用就要更换,还有房间要保持清洁,房前院后一定要保持整洁,做到每日清理……”带着疑问,村民们走进活动室,在都江堰市文体旅局、都江堰市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旅游景区)管理局、都江堰市旅游协会、都江堰市酒店协会等部门协会派来的专人指导下,手把手从服务接待的第一步学起。同时都江堰市文体旅局还积极牵头培训当地管理、从业人员,帮助改造提升民宿,变输血为造血模式的持久式对口支援。
“服务接待跟上去,不仅有了回头客,还带来了旅行团,民宿的生意也越来越好了!”丁真汪秋告诉笔者,2017年,民宿营业仅两个月,家庭收入就有9000元,到了2018年,这个数字更是直接做到了28000元。去年,丁真汪秋家的年收入快突破30000元。对于今年的收成,丁真汪秋也充满了信心。“产业发展越做越好,大家的好日子也一定会越来越旺!”
【对口支援·实事说话】
都江堰市在3个受援地形成“旅游+金融+民居”“农户+基地+公司+合作社”“旅游+牧业+景区”3种各有特色的帮扶模式。
水桥村:投入运营的水桥游客中心前期由都江堰市青都局派驻专业有经验的同志协助经营,2019年,都江堰对口支援工作队引进专业公司示范经营游客中心,以行业优势在水桥聚集旅游消费人气,辐射周边村民旅游接待。同时都江堰市文体旅局积极牵头培训当地管理、从业人员,帮助改造提升民宿,变输血为造血模式的持久式对口支援。
铁索村:成立“藏香猪养殖”和“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将贫困户纳入合作社参与集体经济分红,建立起长效增收机制,促进贫困群众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该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17万元,务工收入达60余万元。
各日马村:建成240平方米奶站作为集体资产租赁给蓝逸公司,收储周边18个村的牦牛鲜奶,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6.3万元。该村建成集酒店、餐饮、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游客中心,现已成功引进(成都)康定墨居文旅发展有限公司帮助运营,每年集体经济创收10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