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0年10月29日
图为“康巴阿尔卑斯”园区一角。
◎本网记者 刘小兵 文/图
德格县柯洛洞乡独木岭村坐落在雀儿山脚,被称为“雀儿山第一村”。过去,这里交通不便,村民们虽守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却摆脱不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贫困。
脱贫攻坚启动后,尤其是雀儿山隧道通车和甘孜格萨尔机场通航以后,该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作为德格县重点产业项目的“康巴阿尔卑斯”现代产业园已落户该村并将开园迎客,全村干群的内生动力空前激发,正大步走上一条经济与生态兼顾的绿色发展道路。
过去:物质思想双贫困
“以前我们的生活就是坐井观天,对外面世界了解甚少,习惯了贫困,也没有改变生活的想法和动力。”今年63岁的扎多,世代生活在柯洛洞乡独木岭村,任村委会主任已有十来年。当记者问从没上过学的扎多为何知道“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时,他笑着解释说:“这是上学的孙儿教我的,坐井观天说的是一只青蛙在水井里呆久了,认为天就井口那么大,我觉得这和我们村以前的生活很相似,就记住了。”
扎多口中的“井”,是指阻隔着独木岭村东向交通的雀儿山。
雀儿山曾是国道317线上的必经之地,藏名“措拉”,意为大鸟羽翼。主峰海拔6100多米,每年有8个月被积雪覆盖,山高路险、高寒缺氧,被称作“川藏第一险”,当地素有“爬上雀儿山,鞭子打着天”的说法。
独木岭村坐落在雀儿山西面,距离山脚十几公里,被称为“雀儿山西第一村”。千百年来,高大的雀儿山,就像翻不过、推不开的大门,阻隔着独木岭村与相邻区县的联系。
独木岭村海拔较低、土地较多,光照和水源充足,集森林、瀑布、花海、草原、溪流、温泉、珍稀野生动物和宗教农牧文化等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于一处,是德格境内文化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但过去因交通不便、村民们思想观念落后,村内的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当地群众长期过着靠天吃饭、因循守旧的生活;村里没有稳定的电力、通信信号,也没有通组硬化路、安全饮水和现代产业,大家不重视教育、不讲卫生、不爱学技术,“等靠要”思想严重。2014年,全村人均年收入只有1200元,112户中有35户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扎多介绍的情况,得到了村里其他群众的佐证。今年45岁的郎珈告诉记者:“我前半辈子都是‘混’过来的,没有读过书,也没有技术,十几岁就开始放牛、捡菌子、挖药材,没事就晒太阳,年年如此,还天真地以为其他地方也和我们这里差不多,没想过要改变什么。”47岁的降拥也说:“以前过雀儿山不堵车要两个小时,堵车可能要几天,我们很少出去,外面进来的东西也少;村里教育、医疗也落后,我都是几年前才开始出去打零工的。”
现在:基建产业共提升
整洁的塑胶道路顺河延伸,把3个建筑群连成一串,宛若铺开的彩带;道路两旁,一面面彩旗迎风招展,鲜花和野草踏着风儿的节拍“点头”迎客;进入村里,4G信号、自来水、垃圾桶、停车场、步游道应有尽有,一栋栋别墅错落有致;不远处,几头白牦牛和三角山羊在悠闲吃草,几个村民正载着牧草归家……近日,当记者走进独木岭村时,一幅由现代化与原生态相融的和美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小村换新颜,也就是这几年。扎多介绍说,自脱贫攻坚工作启动后,独木岭村逐步达到了“五有”标准,当地村民慢慢解放了思想,激发了内生动力。2019年,“康巴阿尔卑斯”现代产业园区落地该村,目前园区打造已到收尾阶段,计划今年内开门迎客。
“康巴阿尔卑斯”园区由德格县国资委下属的“叁壹柒”公司牵头实施并负责运营。据公司总经理汪丹介绍,该园区总占地面积500亩,总投资约5800万元,包括牧俗文化生活体验区、高原温泉休闲区和牧俗文化博览区。
其中牧俗文化生活体验区,分布在该村地势较高的觉如牧场,这里集高山湿地、草甸、雪峰、原始森林自然景观于一体,四季多彩,相传格萨尔王曾在此放牧,因此以格萨尔王的乳名“觉如”命名。这里以前只有几间简易的牧民临时住房,现已水、电、路、网全通,建起了停车场、景观台、生态厕所、休闲牧场、步游道等配套设施和10栋别墅酒店;酒店外观充分体现出游牧风情,内饰彰显格萨尔文化,功能按现代星级酒店配备,分为一般客房和家庭套房,部分房内有温泉池,另有茶水吧和露天烧烤营地。该区以餐饮、住宿、休闲、观光和游牧文化体验为功能定位,能同时接待200人。
高原温泉休闲区处在地势低平的河谷地带。该园区从雀儿山脚引来高品质温泉,结合南派藏医文化,打造药泉酒店,同时提供康养汤锅和藏医理疗,开设骑马、射箭、漂流等项目。目前已建有1栋民俗文化主题酒店和5栋温泉独栋庭院。
位于牧俗文化生活体验区和高原温泉休闲区中间位置的牧俗文化艺术中心,将深入挖掘、展示当地的特色文化和人文特质。
“园区是一个旅游扶贫项目,独木岭村通过资源入股,获得入股分红、优先就业、销售产品等实惠,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大家学习技术、解放思想,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扎多介绍说。
将来:生态经济齐追求
“康巴阿尔卑斯”园区不仅给独木岭村带去眼前既得效益,更兼有长远影响。这是全村干群的共识。
记者来到正在进行收尾施工的园区内,碰见了几名在这里打工的当地村民,他们一个个虽然累得气喘吁吁但都喜笑颜开。当被问及“啥事这么高兴?”时,30多岁的巴登说:“工钱一天就有一百多元,关键是我们以后不会再靠天吃饭了,要靠自己双手勤劳致富!”,其他几人也点着头说:“就是就是,现在要改变挣钱的方式了。”
谈到改变挣钱的方式,今年42岁的斯他感触颇深。被村里人认为“胆大”的他20来岁就开始四处打工,但因没有文化和技术,干的都是又脏又累工资还低的活,一年到头挣不了多少钱。后来他当了货车司机,工资虽不错,但很辛苦、危险,尤其是每次开车过雀儿山,都要在心里默默祈祷,如果看到或听说有人在山上出事,心里更害怕;遇上大雪封山,车在山上进退两难,一堵就是几天,吃喝、保暖都困难,还不能给家人报平安,心里就像在被火烧。再后来,他在村口开了一家小饭馆和一个小卖部,收入不错,但隔段时间就要翻雀儿山出去进货,成本高而且危险依旧。2017年,雀儿山隧道通车后,十几分钟就能“飞”过天堑雀儿山,进出德格的人多了,他家的生意越来越好。今年“康巴阿尔卑斯”园区逐步落成,他也有了新计划——拿出积蓄再贷点款把自家的小饭馆升级成像样的饭店,再开个兼卖当地特产的超市。他说:“以前是谋生,现在要主动致富,园区肯定会带来客流,就算创业失败了我还可以到园区打工,不愁基本生活。”
让一方水土富裕一方群众,是党委、政府的不懈追求。独木岭村第一书记二西张波告诉记者,村里的产业园区命名为“康巴阿尔卑斯”,就是因为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植被资源与阿尔卑斯山脉相似并且都有生态极其脆弱的特点。以前村里考虑过其他产业,都怕破坏环境;现在依托园区建设,走”旅游+文化+农牧“的绿色发展道路,不仅受到当地村民的拥护,也为全县其他地区发展旅游树立了标杆。
“康巴阿尔卑斯”园区,让独木岭村群众走上了既追求经济发展,又注重环境保护的绿色之路。汪丹也坦言,德格县成立“叁壹柒”公司就是因为看中雀儿山隧道通车、格萨尔机场通航后,国道317线德格段沿线的优质文旅、农牧资源将迎来开发机遇。打造“康巴阿尔卑斯”园区,也正是德格践行“文化立县、农旅兴县、科教强县、依法治县、奔康兴县”思路,推进“1616”重大发展战略和“1371”扶贫产业布局的重要抓手。
路通百通。曾因天堑阻隔而贫穷闭赛的独木岭村,如今成了欣欣向荣的新天地,这是雀儿山下的奇迹,也是德格发展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