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聚焦甘孜 >> 浏览文章

精心培育 花开满园——“十三五”期我州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纪实

甘孜日报    2020年12月15日

丹巴中学教师谢红艳正在给网班学生授课。

◎本网记者 丁瑶 文/图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在完成“两基”攻坚任务后,继续抓好义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全域甘孜儿女上好学”及创人民满意教育的主要工作措施。

“十三五”以来,按照国家和省相关要求,为全面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落实政府责任,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全州各县(市)在全面巩固“两基”成果的基础上,抓投入、建队伍、重普及、强管理,形成了结构布局合理、资源配置均衡、服务功能完善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格局,截至目前,已初步实现了“校园环境一样美、设施设备一样齐、教师配备一样好、管理水平一样高”的均衡发展目标。

集中办学 破解“失衡”教育难题

今年9月,白玉县赠科乡牧区学生西绕曲珍再次离家,来到80公里外的县中学开启初中年级的学习和生活。对于西绕曲珍而言,离家求学已不是新鲜事,从小学一年级起,她就和周边的孩子一起在离家80公里外的城区第二完全小学进行全寄宿学习。

为集中教育资源,让农牧民学龄儿童与城区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我州大部分牧区低龄儿童将在家门口完成学前教育、部分小学教育或小学教育,年龄稍大时,再到乡镇或县城集中寄宿就读完成四至九年级的小学和初中教育。

集中寄宿教育让牧区孩子获得了更优的教育资源。在六年的小学生涯中,西绕曲珍接触到了电脑、英语、钢琴等课程,而这些教学内容在当地乡村学校鲜有开展。在集中学习的竞争激励下,西绕曲珍学习动力更足,在今年全县小升初考试中,她获得了全县第68名的成绩,考入了县中学的重点教学班。“我希望以后能考上大学,然后回到家乡当一名教师,让家乡的孩子们学到更多知识。”对于未来,西绕曲珍充满期待。

虽然集中教学效果明显,但大量高原牧区学龄儿童进入县城集中寄宿学校就读,直接导致了县城教育学位压力陡增。2019年,中山市援助建设白玉县农牧区集中办学寄宿制学校项目(即第三完全小学),建成后可提供3000个学位,可满足当地组织农牧区学龄儿童到城区集中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目前新校区建设基本完毕,已有1400多名高原牧区学龄儿童在校就读。

州教体局副局长敖春玲告诉记者,“只有采取适度规模集中办学方式,才能让更多学生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我州针对城乡、校际、区域差异的实际,本着城乡“一盘棋”“一体化”的思想,把寄宿制规模优质办学工程“放入”新型城镇化布局之中。既抓好城镇上规模、高质量寄宿制学校及教育园区建设,又抓好乡村中小学建设。按照“小学高段以上适度集中办学”与“小学低段适度扩展办学”的布局思路,既推动区域教育规模优质办学工作,又兼顾农牧民子女就近入学需求。目前,我州无论是大的片区寄宿制学校,还是小的精品小学,都真正解决了农牧区孩子“上好学”的问题,实现了城乡、校际、区域教育的基本均衡。

据统计,我州共有385所寄宿制学校、14.1万名寄宿生,从小学到高中,有近八成学生在校寄宿。在寄宿制学校,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条件有保障,吃得好、睡得香,家长再也不用为送娃上学担忧。建设规模集中寄宿制学校还能有效改善办学硬件条件和教师生活条件,有效解决了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编制结构性不足、队伍不稳定问题。

“全面改薄” 促进教育均衡有序发展

“全面改薄”是指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通过对贫困地区的薄弱学校实施校园校舍建设和教学及生活设备购置,使农村(含县镇)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和生活设施满足基本需要。

12月9日,稻城县中学初三学生格绒友珍课后回到宿舍,换好鞋拿上洗脚盆,坐在宿舍门口洗温泉脚。记者了解到,由于稻城气候的原因,以前一到冬天,学校的水管经常会冻住,且供应热水有限,部分学生不得已只能用冷水洗脸、洗脚。为解决这一问题,稻城县委、政府立足学校实际,将金珠镇茹布查卡的温泉直接引到了稻城县中学及牧区寄宿制小学。

“自从温泉引到学校过后,我们洗脸、洗脚、洗澡这些就特别方便,手脚也不长冻疮了,我们真的好幸福。” 格绒友珍激动地告诉记者。据了解,温泉进校园项目由泸州市对口援建稻城县工作队投入专项资金250万元,将温泉水引入校园,并新建稻城县中学学生浴室1栋,新建澡位40个;改造金珠镇牧区重点寄宿制学校学生浴室1栋,新建澡位38个。项目有效解决两所学校1000余名住校生的热水洗浴问题,彻底解决长期困扰学生的洗浴难题。

同样,位于磨西镇的海螺沟中学从以前比较小、比较老,到有多媒体、有操场、有漂亮的跑道。“五年间,相继搭建完成的理化生实验室、音乐室、美术室、体育器材室、团员活动室、计算机教室、心理咨询室和图书室等,加之录播教室、师培室、师训室和听课教室等,学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这几年里学校变化很大,这些变化背后是学校为学生提供健康成长学习环境的良苦用心。”海螺沟中学青年教师刘雁灵告诉记者。

学生家长梁紫美回忆,在她读书时,从家到学校要走一个多小时山路,加上学校没有食堂,学生们只能吃上早晚两顿饭。而现在一切都不同了。从家里到学校,孩子只需步行五分钟,学校不仅有食堂,更有营养丰富的饭菜。

“全面改薄”工程,成效已经显现,学校成为最安全、最美丽、最有生机和希望的地方。据了解,2018年全州18个县(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省级督导评估,其中15个县(市)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评估认定;今年将全域接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评估认定。2019年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78%;初中学生入学率98.78%;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达到95%以上。

截至今年9月30日,我州共有义务教育学校494所,全州接受义务教学在校学生160970 人,4420个班,三残儿童就读678人。2012-2019年义务教育经费投入174.63亿元(其中:学校基本建设投入54.91亿元,教学仪器设施设备投入 10.39亿元,其他投入109.33亿元);2012—2020年义务教育学校建设444 所(其中:新建学校39所,新建学校面积732518平方米,改扩建学校405所,改扩建学校面积1415811平方米 )。

现在在我州各县乡镇,都能看到一批批农村学校旧貌换新颜,校舍窗明几净、运动场宽敞美丽、食堂宿舍干净卫生,校园充满生机,学生有朝气,老师有激情,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明显增强,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

资源共享 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走进教室,不需要挨个点名,考勤系统就通过人脸识别自动给出勤信息;在课堂上,借助炫酷的高清动画展示,老师可以向学生生动地展示课本无法呈现的奇思妙想;课堂互动可通过系统,即时将远在千里的名师课堂呈现在眼前。

伴随着脱贫攻坚的纵深推进,我州用信息化的翅膀打破教育的“围墙”,将信息化作为教育扶贫重要手段,教育面貌正发生着积极的变化。通过网络,贫困地区学生可以和城市学校学生上一样的课,但边远牧区的学生基础差、底子薄,远程网络教学必须克服“水土不服”的问题。如何把“内地的”变成“自己的”,再变成“全州的”?我州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去年9月,在担任“远端”教师14年之后,康定中学英语教师马雪梅站在“康巴网校”的摄像机前,成了一名“前端”教师。她的课堂通过网络,直播到了我州更为边远的农牧区县学校,这是全州历史上首次以本土教师为“前端”的直播教学。

为马雪梅录制本土教学资源的“康巴网校”,是近年来我州着力构建的智慧教育云平台,通过“以内地优质带动州内优质”和“州内优质带动州内薄弱”的两个子平台,汇集和重构优质资源。在这里,不论是内地优质学校的精品课程,还是我州名校的“远端”教学模式,都能辐射到全州的每一所学校。

说到智慧课堂、教育、云平的投入使用,丹巴中学教师谢红艳说出了许多优点:“以前的课堂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现在随着新课堂标准的改革,老师们都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每一种教学模式都可以最大限度的去利用网络资源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通过外部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新型的教学模式每一种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独立思考能力。”

要实现从‘内地的’到‘自己的’再到‘全州的’,网班教师的工作量比普通班教师多得多。一名青年教师跟着名师学3年,不仅能掌握学科重难点,更学来了名师的思想和精神。远程网络教学大大缩短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周期,只有贫困地区师资力量强了,才能真正改变孩子们的命运。

“将外来资源内化为本土优质资源,发挥资源最大效益,这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所在。‘远端’教师必须融入进去,既当‘协调员’,更要当‘辅导员’,真正把优质教育资源变成自己的教学资源,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州教体局局长祝邦文告诉记者。

近年来,我州投入近4亿元建立了一套政府引导、各校参与、企业建设的远程网络教学工作机制,通过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构建了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信息环境,服务于农村学校、薄弱学校,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全新的教学模式,依托成都七中等川内名校资源,广泛开展高中直播式、初中录播式、小学植入式及幼儿园观摩式远程网络教学,形成了一种家长认可、社会肯定的新型教育形态。全州有电乡(镇)中心校及以上学校基本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大力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 上一篇:州委宣讲团赴甘孜县宣讲五中全会精神
  • 下一篇:没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xw/jjgz/66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