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1年03月04日
图为金汤镇高碉村第一书记王兆年帮助贫困户为重楼地除杂草。
◎本网见习记者 周燕 文/图
2月,康定市金汤镇在扶贫这场“大考”中获得了好成绩——作为甘孜州7个集体其中之一、康定市唯一一个乡镇跻身“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行列。
“我们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深入抓队伍建设、抓责任落实、抓基础工作、抓重点难点、抓督查整改。”金汤镇党委书记胡德贵介绍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书记和组织部长联系金汤镇,金汤镇结合实际,不等不靠,抓党建、兴产业、促脱贫。全镇辖25个行政村,精准识别贫困户279户981人,2018年高质量完成11个贫困村(含深度贫困村1个)和279户贫困户脱贫任务。
近年来,金汤镇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攻坚思想和战略部署,树牢群众观点、践行群众路线,找准致贫根本原因,纵深推进“四个攻坚”,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八不扶”舆论导向,创建“五破二立三建”工作法,纵深推进党建引领、教育引导、项目引路、产业引航“四个攻坚”,累计争取资金1.4亿元,大力改善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四个一万”特色产业,贫困村集体经济实现从零到破百万的历史性改变,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6千余元增长到2万余元,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建堡垒 筑根基 强化基层组织建设
初春时节,走进康定市金汤镇高碉村,笔直宽阔的马路穿村而过,路旁的路灯整齐排列,整个村子看起来干净整洁。站在村委会门口,放眼望去是成片的大棚,这是村里的蔬菜大棚基地、羊肚菌培育及草莓基地建设项目。
中午时分,十来个村民准时从基地下班,回家吃饭……从村民的衣食住行和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如今的高碉村已经几乎看不到六年前被列为贫困村的穷和困。
提起村里的变化,村民们无不称赞村“两委”。“高碉村党支部在2015年分类定级中被确定为一般党组织,存在班子凝聚力不够、纪律约束不强、办事能力不足等方面的问题。”高碉村支部书记陈太强说,组织部选派的第一书记王兆年来了之后,与村支部成员一道对症下药,开展单位党员与村党员“传帮带”活动,结合主题活动开展理论教育和实践引导,对无职党员进行设岗定责,激发其责任意识和内生动力,建强党员服务队、党员突击队,抓好“三联制度”,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彻底扭转了以前软弱涣散的局面。
“党员干部做事有决心、信心、公心,就能换来群众对我们工作的支持。”王兆年告诉记者,高碉村2015年底没有集体收入,为了培养村干部、村民主动发展、合理经营的理念,他们组织村干部和村民前往阿坝州小金县考察学习农业“合作化”和“规模化”发展经验。同时,邀请州农科院、市林业局、农牧局、就业局等部门专家为村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
为实现集体经济增长、村民增收的目标,按照“村支部+合作社+村民”的产业发展模式,成立高碉村产业合作社,全面启动了合作社蔬菜大棚和养鸡场建设项目,实施了46个蔬菜大棚搭建和2000只蛋鸡养鸡场项目建设。目前,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能够稳定在20000元以上。通过蔬菜大棚承包经营、养鸡场集体经营,合作社负责打通销路的方式,推进生产供销便捷化,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增长、合作社股民分红的目标。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党员。在金汤镇的众多村组,像王兆年这样的党员还有很多。选好一人,带活一村;连成一线,激活一片。
近年来,金汤镇牢固树立“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扶贫、检验党建看脱贫”的理念,坚持将基层党建工作与精准扶贫工作深入对接融合,以党建引领扶贫、以扶贫助力党建,走出了一条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有效路径。
该镇建立“五破、二立、三建”工作法,突出问题导向,着力“五破”破短板。突出争创导向,着力“二立”立规矩;突出创新导向,着力“三建”建长效,助推全镇高质量完成11个贫困村(含深度贫困村1个)和279户贫困户脱贫任务。
同时,创建三会、三商、三访“三个三”工作机制,强化五个一、三个一驻村帮扶力量统筹,定期研究和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凝聚脱贫共识。坚持打牢村级组织根基,扎实实施村党支部“六个标准化”建设,突出“两推五问三审”选优配强班子,双培双代加快人才振兴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83人,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48人。落实“四个到位”抓实33名驻村干部管理,切实把25个村支部建成坚强战斗堡垒,全力保障推动脱贫攻坚。
重宣教 强意识 激发脱贫奔康内生动力
脱贫依靠党的政策好,奔康更要自己加油干。2018年以来,我州围绕“感党恩、爱祖国、守法制、奔小康”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始终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注重正面宣传教育、浸润式引导,大力实施“润育工程”,全力助力脱贫攻坚。
“感谢国家搞改革,中国发展有特色。要是国家不改革,我们可能啥没得。全靠国家搞改革,而今人们啥不缺。全靠努力抓产业,彰显勤劳的本色。五千年的文明史,传统文化树英德。人民努力再创业,家家有房又有车。”在州委群众宣讲团和谐乡村行”——“激发内生动力助力脱贫攻坚”宣讲活动上,金汤镇先锋三村村民周易洪的一阵阵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的快板赢得了群众的阵阵掌声。
“周叔叔快板里讲的东西我们都听得懂,也喜欢听……”这是群众对周易洪的普遍评价。
周易洪是土生土长的金汤人,常年的乡村工作经历,让他懂得怎样与群众沟通交流,他的宣讲风格朴实、语言幽默,深受群众喜爱。
“我们要组建一支全域覆盖、资源共享、结构合理、专兼结合、服务基层,能够满足新形势下宣讲工作需要的宣讲队伍,并重点培养优秀的本土群众宣讲员。”胡德贵向记者介绍,群众宣讲员把对于群众来讲枯燥深奥的理论和法律法规用本土语言和快板,阐述成为群众易于接受和理解的意思,使理论宣讲鲜活起来,获得群众连连称赞。这种“接地气”的宣讲就像是宣讲员在与左邻右舍拉家常,既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也提高了群众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过去那种“听完一半走一半”的现象有了很大改观。”
据了解,金汤镇将“润育工程”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夯实思想基础等工作有机结合,将党委、政府的各项惠民政策,通过实施“润育工程”,真正浸润到群众内心深处,让群众精神振奋起来、信心树立起来,撸起袖子加油干起来,确保群众物质和精神生活实现“双脱贫”。
该镇坚持“扶志”与“扶智”双扶结合,全力抓实群众宣传教育引导,扎实实施“润育工程”,全覆盖建立“两校两会一平台”宣传载体,坚持月月宣讲,先后开展100余场次覆盖8000余人次。开展“卫生家庭”“五好家庭”“好婆婆、好儿媳”“勤劳致富荣誉榜”等评选活动,用身边看得见的先进典型示范带动,不断破解群众“精神贫困”问题,推动党的思想深入人心,激发内生动力,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行动自觉,以“精神扶贫”助推“精准扶贫”。
抓基础 兴产业 扎实推进脱贫攻坚
高碉村变了,从软弱涣散村变成了坚强基层战斗堡垒的标杆,从一穷二白的“后进”村变成了产业兴旺的典范村;青杠一村变了,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成为其响亮的招牌;边坝、七家寨、大火地村也变了,打造“石膏工业园”为其注入了发展新动力……
在金汤镇,一个又一个的贫困村正在发生着蝶变。从泥泞小路到宽阔大道、从破旧瓦房到花园小楼、从怀揣希望到产业兴旺……
脱贫攻坚,最有力的武器是产业、最根本的途径是发展。有产业支撑,才能从源头上解决贫困问题,拔掉“穷根”。
“以前,我们家靠丈夫出去打零工挣钱。现在,我们一家人就在村里种羊肚菌、养鸡,一年就增收了10000多元。”说起家里的变化,高碉村村民余萍开心地告诉记者,这几年,村里的通村入户硬化道路修好了,还安装了太阳能路灯,修建了垃圾池和垃圾焚烧房,安全饮水工程和农田水利灌溉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村民们在公路沿线义务种花种草,村活动室也修好了,村里的环境变得越来越美。
近年来,金汤镇积极争取省、州、市政策支持,先后投入1.43亿元扎实推进交通提升、房屋改造、灌溉饮水、通讯服务和活动阵地“五小基础工程”,实现村村公路通畅、户户饮水安全,公共服务设施功能基本齐备,光纤通讯网络覆盖到村,群众幸福感满意度提升明显。
同时,以“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方向,以高山地区优势为基础,全力激发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的强大动力,发挥区域、地理、交通、土地四大优势,实施打造1万亩花椒基地、1万亩核桃,养殖1万头生猪、1万头牦牛的“四个一万”特色产业,贫困村集体经济突破百万,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6000余元增长到现在的20000余元。如今,各村特色产业发展方兴未艾,产业扶贫路子越走越宽,群众喜上眉梢。
村村种上“钱串串”,户户揣着“金罐罐”。如今在金汤镇,一个个因地制宜的特色产业托起了群众脱贫增收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