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聚焦甘孜 >> 浏览文章

昔日长征路 今朝换新颜

甘孜日报    2021年05月23日

民宿老板展示游客留下的感言。

当地建起纪念碑,缅怀牺牲的红军。

党岭草莓基地党岭草莓基地。

党岭村民宿舒适整洁。

◎本网见习记者 周燕 文/图

党岭笑傲千载雪,踩着云朵巅峰立。党岭山是丹巴县与道孚县的交界山岭,红军长征经过这里。

党岭村四面环山屹立,三岔形的流水从村中缓缓而过,一幢幢雕梁画栋,性格庄重别致的藏房,被那郁郁葱葱的山林包围着。白桦树上鸟儿在歌唱,半空中云雾在升腾,把小村装饰得五彩缤纷。远处,山势险峻、悬崖陡峭、冰雪覆盖着整个党岭山。

忆当年,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时途经此地,曾在这里歇脚休整。后来从这里出发,翻越了远处那座党岭雪山。眼前的这些藏房前,不知有多少红军在这里劈过柴,在这里挑过水,在这里洗过衣服,在这里……

抚今追昔,初春时节,记者来到这里时,发现山上仍保留红军小道,山下永续流传着红军故事,在沿途经过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深深地感受到和平年代的幸福。

忆往昔

红军长征翻雪山

“雪皑皑,野茫茫”。雪山草地,是红军长征中经过的自然环境最为恶劣的地区。“爬雪山,过草地”,是对红军长征艰苦状况、奋斗精神最简洁最生动的描述和概括。

雪山行军,是红军长征中最艰苦的行军之一。1936年2月,红四方面军南下受挫后西进甘孜,途中翻越了党岭山。党岭山是红军三大主力在长征途中翻越的最高雪山,系大雪山脉的北段,主峰夏羌拉高耸人云,海拔5470米。山上终年积雪,空气稀薄,气候变化无常,时而狂风漫卷,时而暴雨倾注。当地群众中说:“爬上党岭山,如进鬼门关;若无大圣胆,难以再生还。”特别是在冬末春初季节翻越更是难上加难。

红军翻越党岭山时,尽管身着单衣、脚着草鞋,“一个个饿得肚皮紧贴脊梁”“迈一步都要用尽全身的气力”,尽管牺牲无处不在、“许多冻僵了的战友的遗体,被埋在雪里”,但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始终激励着红军一路向前、走向胜利。

“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正如长征组歌中《过雪山草地》所唱。

“当年红四方面军长征,就是翻越这座雪山到甘孜与红二方面军会师的。在村寨中、森林里、雪山上,留下了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党岭在藏语中意为美女神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穿越雪山峻岭,恰恰和党岭译名同音巧合上了。”丹巴县教体局的拉尔吾加老师向我们讲述了那段隐藏在雪山深处的激越往事。

红四方面军在翻越党岭雪山时,一位战士突然发现雪地上露出一只胳膊。走近才看清,被冻僵的手里还握着一本党证和一块银元。党证上清楚地写着主人的名字:刘志海,中共党员,1933年3月入党。大家意识到,这是战友向党交出的最后的党费。担心自己被积雪掩埋不被发现,刘志海才高高地将右手举起来……牺牲前,这名红军战士还想到要交最后一次党费。“这不是普通的党证和银圆,这是红军坚定的理想和信念。”

理想若星辰,红星照我去战斗。信念如长风,直挂云帆济沧海。

看今朝

红军精神永相传

长征永远镌刻在中国革命史的丰碑上,长征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走好新的长征路。如今,当年红军走过的地方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雄奇壮美的雪峰、星罗棋布的高山海子、热气缭绕的露天温泉、苍翠茂密的原始森林、缓缓流淌的小溪、绿茵似毯的草甸、珍奇稀有的动植物以及淳朴的嘉绒藏族风情构成一幅精美绝伦的画卷。

如今的党岭,在发展传统优势产业旅游业之外,再辟新路。依托丹巴农业资源条件相对较好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等富民产业,实现农牧民群众持续增收致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昔日红色故土上,正在书写绿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我们这里的雪山草莓,11颗一盒装,在上海的大超市可卖到120元。”党岭村村民切央多吉告诉记者。每年7月至11月草莓采摘季,每隔一天的早上7时,快递车就会准时来到党岭雪山草莓基地收草莓,当晚便送到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第二天一早,这些草莓就会出现在上海的超市。

党岭雪山草莓基地占地79亩,有58个草莓大棚,主要是根据高原特殊的气候条件,在夏季模拟平原冬春季气候,利用大棚调节出25度左右适宜草莓生长的温度。每年7月到11月在高原地区种植出内地要在冬春季才能生长的“夏季草莓”,正好弥补了平原地区草莓的“空档期”。

基地根据内地市场对夏季草莓的需求,与成都、上海等水果销售商和超市签订了销售合同,每斤售价从80多元到120元不等。到9月盛产期,预计每天都能采摘四五百斤新鲜草莓,运往大城市的水果市场。

“现在生活是越来越好了,我家4亩多地租给基地种草莓,每年有2400多元收入。我在基地打工,一天的工资是100元,一个月就是3000元。”切央多吉喜上眉梢地算起现在的收入,“我家里还开了民宿,养了马和牦牛,每逢节假日,我家民宿住满了游客,找我们牵马的游客也络绎不绝,最好的一个月,我光是牵马就挣了15000元。”

岁月如梭。如今,在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大地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发展后劲在集聚。党岭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也有一群埋头苦干的人。一路走来,记者接触了大量的基层干部群众,不管是大学生村官,还是乡镇干部,不管是企业家,还是县委书记,他们身上有一种可贵的“精气神”。他们朴实而执着,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他们说,自己是红军的传人,更要发扬红军长征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勇于担当,与群众心贴心共谋发展。

展未来

阔步走进“春天里”

春有野花追风,夏有迷人星空,秋有红叶醉人,冬有冰雪赏玩……党岭的一年四季,步步为景,入眼皆画,吸引了很多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党岭被誉为四川最经典的徒步线路之一。去过的驴友们这么说:看绝美的风景就要走最长的路,那儿有红军长征时翻越过最高的雪山;那里能远眺墨尔多山……

海拔高、路程远,党岭村的马帮解决了不少游客出行的难题。“很多游客都会选择骑马进山,我们一匹马的价格是300元一趟,很多时候游客看我们牵马辛苦,还会主动多给我们一点。”党岭村村民纳尔布告诉记者,自己家里有5匹马,人多的时候可以跑三趟。

“以前我也去外面打工,但是开销太大,根本攒不下钱。现在我们一家6口牵马挣钱,虽然辛苦,但在自家门口打工,不仅能挣钱,还可以照顾家里的客栈和亲人,心里别提有多踏实了,再累也值得。”谈起当前的马帮工作,纳尔布面露喜色:“去年国庆黄金周七天,我们一家人靠牵马就有一万多元的收入。”

“平时没游客的时候,我们就把马放到山上。游客来了,马帮的负责人会提前通知我们,他安排哪家牵马,哪家就把马牵下山。”纳尔布向记者介绍,由负责人对马帮队员实行规范管理、集中培训、统一调配,同时新建立了费用结算制度,这样就有效杜绝了马夫蜂拥抢游客、私自拉客宰客的现象。

“骑在马背上,听着马夫们欢乐的吆喝声,不仅能感受到康巴人‘血管里流淌着的马蹄声音’,还能深深体会到党岭村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重庆的游客王先生在朋友圈发出的感叹。

这两年因为疫情,来党岭的游客少了,村民的收入也受到了影响,但纳尔布对未来充满信心。“不出村、不离家,每年能收入二三十万元,这样的日子不美吗?”纳尔布笑着说,脸上写满了幸福。

“铛铛铛……”清脆的马帮铃声如今依旧回响在党岭沿线,马帮正伴随着铃声,走在脱贫致富的幸福路上。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历史滚滚向前,先烈已逝,但长征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党岭人勇敢闯、使劲拼,努力在“十四五”期间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 上一篇:传承红色基因 牢记初心使命
  • 下一篇:没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xw/jjgz/71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