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1年08月04日
王建利同工作人员商议产品研发制作情况。
◎本网见习记者 周燕 文/图
不畏海拔之高,可抵岁寒风霜。美食糌粑,育十方百姓,暖藏汉黎民。
青稞俗称裸大麦,作为青藏高原种植最广泛的农作物之一,已有3500多年的种植历史。它以生育期短、耐寒性强的特点,扎根于高海拔地区,为农牧民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生存能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理念的转变,青稞这一藏民族的传统口粮渐渐走进普通大众的消费视野。青稞粉、青稞饼干、青稞面、青稞饮料……一系列青稞精深加工产品开始在市场上崭露头角,并收获赞誉。
我州是四川最大的青稞生产区。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为提高青稞产业的科技含量,我州通过品种改良、规范种植、产品开发等,为传统产业插上科技“智慧”的翅膀,使其焕发蓬勃生机。
强农固本 良种先行
种子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农作物产业发展的关键就是良种的培育。而青稞产业发展的兴旺首先就要在种子上做文章。
今年3月,由州农科所和省农科院作物所合作选育的康青11号、康青12号和康青糯1号这3个青稞新品种成功获得国家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一次性通过3个品种登记(审定)和黑色青稞品种、糯青稞品种登记(审定)在我州均属首次。
近年来,州农科所青稞研究室依托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甘孜综合试验站和省、州级青稞新品种选育与推广项目,切实加强青稞新品种合作研发力度,不断增强我州青稞新品种选育与推广能力,选育出适宜我州推广种植的青稞新品种。取得的多项研究成果与应用,为全州青稞产业发展及产业扶贫提供了科技支撑。
州农科所所长杨开俊向记者介绍, 在国家科技项目资金的大力支持下,我州青稞育种专家在青稞应用基础、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等方面进行科技攻关,先后选育和改良青稞新品种35个,培育出康青9号、康青10号、康青11号、康青12号和康青糯1号等最新青稞优良品种。“青稞籽两棱,粒大、糯性好,可做精米;黑青稞,穗短产量低,但营养价值高……我们通过实验栽培,选育出适合不同高原区域、不同需求的新品种,这是基于不同时代、不同农业发展对品种需求不同所做出的巨大努力。”杨开俊说。
高原地区的粮食安全就是青稞安全。据杨开俊介绍,我州的青稞现如今是以良种供应和研发多元产品两个发展方向为主,而青稞的育种也从一开始传统的农家品种选拔,到生物技术为主的自育高产品种、自育高产高品质兼顾品种,再到现在的多元、优质品种阶段。
同时,我州总结出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4套,建有国家青稞原种基地、国家青稞良种繁育基地、四川省青稞育种基地。2020年,由州农科所主持研究的《四川藏区优质高产青稞新品种选育及应用》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据杨开俊介绍,上世纪50年代,我州青稞平均亩产由过去的30-50公斤提高到了50—60公斤,上世纪90年代,青稞平均产量达到150公斤,到2010年,青稞平均亩产达到了200公斤以上。近五年来,我州青稞亩产超过210公斤,取得历史性突破,创下了全国涉藏地区12个类型青稞产区中春青稞产区的最高纪录。
产业基石 开发为重
任何农产品的发展都是将其所在价值最大化开发,精深加工就变得尤为重要。于青稞而言,炒面、糌粑,这种最传统的加工方式已经无法支撑产业的壮大发展,不断挖掘青稞的内在价值成了我州青稞产业发展迫在眉睫的问题。
为提升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2018年9月甘孜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家公司,在呷拉乡建立了以青稞产业为核心,青稞文化与格萨尔文化为特色,集川藏地域特产、产品加工、休闲观光、科技培育、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现代青稞文化园——甘孜县格萨尔青稞产业园。
产业园占地面积63.24亩,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总投资达1.5亿元。园区生产线分别是青稞粗加工及精加工生产线,生产线在2019年9月进入试生产,去年10月产品正式进入市场。
在产业园里,伴随着机器嗡嗡的运作声,加工线上奶香四溢的青稞饼干通过压膜、烤制等工序被工作人员装进包装袋,运往上海、北京等地区销售。
“将青稞做成饼干是我们在做了深入的市场调研后做出的决定。通过这一年的销售,青稞饼干在市场上有着一定的知名度,也深受消费者喜欢,事实也证明,青稞饼干有市场,而且还不错。”甘孜县格萨尔青稞文化园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建利告诉记者。
“目前园区的青稞产品有青稞生粉、青稞熟粉和不同口味的青稞饼干,青稞面包、青稞蛋糕等产品正在研发中。”王建利介绍,公司产品主要销售市场包括涉藏地区,北京、上海、广东和东北地区,目前销售收入近1400万元。
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和生理功能元素,是世界麦类中β-葡聚糖最高的作物,营养成分比小麦高50倍……青稞的精深加工,不光是大众产品的研发,还能在健康食品领域进行高端产品的研发。
“我们的青稞饼干非常有市场,但仅仅只局限于大众产品,还无法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仍需改变思路在精深加工上找突破。”王建利对记者说,经研究发现,青稞麸皮中麦纤素含量很高,是代餐产品的主要成分,若将此开发好,其附加值会远远高于青稞饼干等产品,下一步,公司就会在青稞健康食品上下功夫,将每粒青稞的价值“吃干榨净”。
价值升级 群众增收
科研成果的成功转化,意味着相关产品的投产和原材料需求的增长,而这正是帮助农牧民群众增收的有效手段。
“真是太感谢你们了,不仅收购价格比市场上高,而且还解决了我们销路难的问题。”7月26日,在甘孜县格萨尔青稞文化产业园仓库外,斯俄乡霍古都村村民冲仁孜拿到刚刚卖青稞的钱,喜笑颜开。
甘孜县是我州的农业大县,也是全国青稞商品粮基地之一,青稞产量占全州的七分之一,由于缺乏深加工企业,青稞产值低,每亩收入仅在450元左右,群众增收脱贫困难。为增加青稞附加值,甘孜县积极引进上海贝玛食品有限公司,建立集青稞加工和观光体验一体化的甘孜县格萨尔青稞文化产业园。产业园全面投产运营后,每年收购青稞原料7700吨,带动了农业转型升级。
自从产业园建成开园后,霍古都村的青稞都被产业园统一收购,村民们都把自己家多年的荒地开垦出来,种上了青稞。“目前,青稞指导价为黑青稞2.5元/斤,白青稞是2.2元/斤,每斤高于市场价6毛钱,这大大提高了老百姓的种植积极性。”王建利介绍,目前产业园已收购青稞原粮260万斤,当地老百姓实现增收600万元。
“今年9月份待青稞新粮收完后,我家的青稞就会全部卖到产业园,预计有2万元左右的收入。以前家里种的青稞价格低,还经常卖不出去,只能堆在家里,一不注意就会被老鼠偷吃。产业园建起来之后,我们家的青稞不仅被及时收购,我还可以来园里打工。”仁果乡八村村民扎西严扎告诉记者,“2018年产业园刚建起,我就在这里当内包装机器操作员,每个月有3000多元工资,收入比以前高了,生活也更稳定了。”
王建利说,自成立以来,产业园就坚持“公司+科研+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战略,不仅在青稞种植上带动农户增收增产,更是直接吸纳当地人员实现就业。
据介绍,青稞加工业还创造了近千就业岗位。去年春节前夕,来自甘孜镇、呷拉乡、南多乡、生康乡等地的800多名农牧民共领到了1000万元劳务工资。目前,该园区生产加工线也已经投入生产阶段,解决贫困人口就业24人,人均月工资3000元。
领到劳务工资的生康乡四村村民土登扎西激动地说:“往年没地方挣钱,今年在家门口就挣到了钱,谢谢政府引进企业,也谢谢企业给我们提供了就业机会。”
提升自身价值,扩大企业发展空间,农牧民群众增加了收益,青稞产业稳步提升……小小的青稞,在乡村振兴战略和科技的推动下,实现了华丽转身,成为了群众增收致富的“金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