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聚焦甘孜 >> 浏览文章

乡村嬗变绘兴景

甘孜日报    2021年12月27日

我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走笔

游客打卡“扎溪卡”。

   ◎本网记者 李娅妮 文/图

   “家,太冷了”“地,太荒了”“路,太烂了”……多年前,在集中连片特困深贫的甘孜大地上,从康东南到康西北,千里山原百道峰,这样的情况随处可见。

   近些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四川省将甘孜州作为全省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18个县市高质量脱贫摘帽,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

   如今,继“一步千年”的大跨越后,“兴”希望播种在圣洁甘孜,“兴”动能孕育在大美甘孜;放眼广袤的康巴雪域,处处透露着精气神,时时展示着新气象。

   甘孜,摆脱绝对贫困后已迈开乡村振兴铿锵步伐,阔步走向“新赛场”;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画卷正在这片诗意壮美的川西高原,徐徐铺展成为美好现实。

    延长产业链致富在『鹿』上

    新闻镜头

    深秋时节,寒气逼人,但稻城县赤土乡子定村的梅花鹿养殖基地却是一番火热景象,3名“鹿倌”好不繁忙:

62岁的汪登尼玛悉心照看几只仔鹿、残鹿,34岁的多多忙不迭地清扫鹿舍,而90后的泽仁电珠则冲到附近的半山上“哦嘞哦嘞”一阵吆喝。

    不多时,百余只鹿经过一天的“山中放风”和“草料自助”,闲庭信步地踱回干净整洁的圈舍,再享一顿由“玉米、豆粕、盐巴”混搭的美味晚餐,幸福感满满。

   幸福满溢的可不止是鹿。一旁的3名“鹿倌”眼瞅着这群可爱的“东北客”不仅在子定村里落户安家、繁衍生息,甚至还领着村民们“富了口袋”,那心里叫一个甜!

   今时今日,户户铺通硬化马路、新居传来欢声笑语、集体产业蓬勃发展的子定村,在精准扶贫实施后,于2013年整村避险易地扶贫搬迁;在随后几年,输血与造血同频,把握优惠政策、聚集资金,于2016年实现整村摘帽。

   将“绝对贫困”标签彻底撕掉的子定村,如何守护这来之不易的攻坚“脱贫战果”?机缘巧合下,赤土乡党委、政府意外发现了一条新“鹿”子。

   东北考察、九龙走访、子定调研,全乡上下锚定靠“鹿”致富的同时,积极探寻特色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径,于2016年在子定村成立稻城县鼎立养殖专合社。

   “现实容不得我们做‘守门员’,所有乡干部都要上场做‘运动员’。”赤土乡党委书记泽仁友呷表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

   为此,该乡通过“产业、项目、资金、资源、贫困户”捆绑的模式,为子定村集体经济发展赋能。一面发动全村包括2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内的61户371人入社,一面投入500万元从吉林省引入100余只梅花鹿,建立梅花鹿养殖基地,并与九龙县一公司签订“兜底”收购协议。

    虽然,山林宽广、植被丰茂、气候适宜,让子定村的散养条件优越、草料种类繁多、鹿的寿命提高、鹿茸优势明显;但引种伊始,“北鹿南养”仍面临诸多不确定的风险,成年鹿陆续病死了十余只。

   好在聘请的3名饲养员十分尽职。与汪登尼玛同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多多身患残疾、安有假肢,但为人踏实好学,不仅珍惜每一次外出培训技能的机会,还常常借助手机网络向远在东北的定点指导专家咨询请教。

    如今的多多,已成长为稻城县小有名气的“鹿专家”。种鹿优培、母鹿难产、仔鹿喂养、病鹿治疗、鹿茸收割……种种难题之于多多大都能迎刃而解。

    “村民口袋富了,脑袋更要富。我很幸运,在家门口吃上了技术饭,每月保底工资近3000元。接下来放大‘全身是宝’的梅花鹿的产业优势,就是我奋斗的源动力!”多多希望,专合社不久的将来能通过养殖、加工、销售融合发展,让子定村的鹿产品走得更远。

    目前,子定村的梅花鹿病死率大幅降低,存栏梅花鹿156只,每年还能新育活20多只小鹿。从第一年仅收割鹿茸5、60斤到2020年收割鹿茸114斤,加上鹿血酒,销售额达30万元,实现净利润11.8万元,全村61户村民户均分红1800元;前三年,仅养鹿一项,户均增收近7000元。今年更是有望收割鹿茸120斤左右,实现至少15万元的净利润。

   “我们不光把梅花鹿养殖作为特色产业打造,还鼓励支持专合社继续研发鹿产品。”赤土乡乡长益西拉姆介绍,除了鹿产品加工外,美丽的梅花鹿也将发展成为全乡乃至全县乡村游的看点之一。

    子定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光普认为,鹿业将成为全乡增收致富的“金钥匙”和乡村振兴的支柱型特色产业。现阶段该乡将接续按照“鹿旅结合、以鹿促旅、以旅兴鹿、促进增收”的发展思路,在就地建立加工厂,提升产品附加值的基础上,结合“四季远眺三怙主、春赏桃花杜鹃花、夏采松茸览菜花、秋游栈道泡温泉、冬玩鹿谷喂梅花鹿”等推出N位一体的旅游新产品,国家4A级景区“子定鹿谷旅游景区”的打造已在“鹿”上。

    探索『修复+』疮口变窗口

    新闻镜头

    十一月,雅砻江源的“扎溪卡”草原腹地。太阳湖水波几番荡漾,普公坝草海几度起落,斑头雁羽翅几回扑棱……

    漫步石渠县宜牛乡宜牛村,一派湖光秋色。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正润泽滋养着这片广袤的原野和循环轮牧于此的牧民。

    很难想象,两年前,这里还是大风起沙飞扬、垃圾污水淤积、河床频繁改道的采砂场。其留下的一洼洼宕口,让这个地球上难能可贵的“肺泡”裸露出了一道道“疮疤”。

    村民隆沙在太阳湖畔一住50年。提起这儿的变化,他连用了好几个“想不到”。从一湾湖水变成一座砂山,再变成生态绿地,他记忆中的美好家园又回来了。

    特别是今年,春夏秋三季更迭,他家附近的江源旁、草甸上,各式草种兀自蔓长、各色山花次第开放,不仅形成了罕见的“高寒五花草甸风光”,还吸引了一批批当地群众组团前来“耍坝子”、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游览“打卡”。

   “生态环境肉眼可见,一年比一年好哟!”这是宜牛乡党委书记四郎巴登近年听闻最多也最感欣慰的评价。他向记者介绍,“高、冷、边、穷”的石渠县在本世纪初迎来了牧民永久定居点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峰期,砂石需求量极大。

    而紧靠雅砻江源头、河道砂石资源富集、临近省道217线、距县城仅32公里的宜牛乡宜牛村,成了砂场兴建的首选之地。8、9年间,近30家砂场在石渠县境内如雨后春笋般拔地。

    长久以来,砂石资源的开采助推这个高寒农牧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县域经济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给石渠县带来一定程度的地表破坏、水土流失、垃圾倾倒、水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其中,宜牛村的岸线生态矛盾首当其冲。

   “从前,河道边、湖水旁,因常年采挖砂石,创面较大、坑塘遍布、荒草丛生;此外,村民当时环保意识比较薄弱,生活垃圾随意堆放,生活污水随意排放,附近水凼发臭、河滩扬尘迷眼也是见惯不怪!”石渠县生态环境局局长曲龙清业余还是名摄影爱好者,他的镜头记录下宜牛村曾经的“脏乱差”。

   “疮口”变“窗口”,美丽宜牛的“回归”发生在近些年。石渠县委、县政府清晰认识到,作为长江、黄河两大流域重大生态保护屏障和重要水源涵养地的石渠县,生态岂止只是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今,它还将成为乡村振兴中的“富民经济”。

   “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全力打造集农旅观光、休闲养生、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为一体的美丽乡村,已逐渐成为全县10.1万干部群众的共识!”石渠县委、县政府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归结起来算政治经济账。

    在此背景下,石渠全县上下果断踩下“大开发”的“急刹车”,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把“大保护”的“生态修复+”摆在压倒性位置,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正式拉开建设“三江之源风景眼,多样生物会客厅”的序幕。

    而让一度患上“生态病”的宜牛村率先恢复往日生机是这次“非常之机”的破题之举:一方面最大程度考虑被破坏生态环境再野化的发展趋势,坚持将沙坑作为人工湖打造,并引入雅砻江水源将其变为活水湖,同时将沙堆作为山丘造景,辅以植被,避免因修复造成二次损害。另一方面划设多个草种实验区,选取紫花苜蓿、红豆草、老芒麦等草种进行实验,最终筛选出最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混播或独播草种,为今后类似的生态修复项目提供数据支撑。

    现如今,宜牛净了、美了,游客来了、留了,群众乐了、富了。砂场变景区、农房变客房、“疮口”变“窗口”,乡村的多元价值得到凸显——

    “这就是抬头见景啊!”对此,四郎巴登很有发言权。他介绍,这还多亏了党委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破除层层阻力,累计取缔关停全县20余家非法采砂场所;此外,在财政经费相当紧张的情况下,拿出专项资金750万元对破坏较为严重的宜牛村砂场旧址,创新性地采取“生态修复+文旅+农林”等开发式治理模式,真正将生态修复与流域污染治理、科学实验和旅游观光等有机结合。

  • 上一篇:“团结花”结出“幸福果”
  • 下一篇:没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xw/jjgz/77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