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聚焦甘孜 >> 浏览文章

退役军人盛珂爱心助贫书写无悔青春

甘孜日报    2022年04月27日

图为盛珂.jpg

图为盛珂在蔬菜大棚里为当地种菜村民提供技术指导。

◎州退役军人事务局 文/图

当初,因为一碗青菜汤,他许下承诺,从此扎根甘孜高原十余年,不仅让当地群众吃上了新鲜可口的蔬菜,还让高原上“沉睡”千年的光热资源,转化为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星星之火”,助推贫困群众脱贫增收......

他是退役军人盛珂,甘孜州盛煌农业开发公司执行董事、甘孜州优秀民营企业家,先后荣获甘孜州乡村振兴人才比赛一等奖、四川省乡村振兴人才比赛金奖、2019年四川省脱贫攻坚奖先进个人。2020年11月,被评为“脱贫攻坚、爱心助贫四川好人”。

一碗菜汤,他为何许下承诺

2008年4月,甘孜高原上依旧寒风凛冽刺骨,此时的盛珂服役于四川武警某部,正在石渠县执行任务。

一天午饭时,一位藏族阿哥突然端来了一盆牛肉和一碗青菜汤,并热情地招呼:“你们当兵的来到这里帮助我们太辛苦了,这里条件不好,这是一点心意,请趁热吃吧!”

当时,我州大部分地区由于气候高寒,果蔬难以生长,用一碗青菜汤招待客人,就是当地人最大的热情。

藏族阿哥的一番话,顿时让许久没吃到一口新鲜蔬菜的盛珂热泪盈眶。

他接过阿哥手中的菜,顺势拍了拍阿哥的肩膀告诉他:“等我退役了,一定回来帮你们,教你们怎么种菜......”

那时许下的这句承诺看似一句玩笑,但盛珂却把这句话牢牢地记在了心里。“那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白水煮菜。”盛珂说。

2011年,回到部队驻地后,为兑现当年那句承诺,让涉藏地区群众在冬季能吃上新鲜蔬菜,盛珂便提前打了退役报告。

他想着,老家山东省寿光市,是全国有名的蔬菜之乡,大棚种植蔬菜的技术非常成熟,或许可以把老家的蔬菜大棚搬到高原上。

挣到钱后,他为何分文不要

2011年底,他先是带着妻子来到泸定县,然后又注册了甘孜州盛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为了尽快从村民手中流转土地,夫妻俩起早摸黑奔波了整整一个月,好话说尽、求情再三,可还是一亩也没流转到。

当地村民坦言:“这片地连我们自己都种不出菜,你们更不可能种出来,建大棚要打乱土地的边界,如果你们做不下去还给我们,我们还怎么划分啊?”

“没有土地,就根本没办法建大棚!”正当夫妻俩一筹莫展、心急如焚时,却通过和当地农户的一些闲聊,敏锐地发现了“契机”。

原来,当地不少村民都种有蒜苔、莴笋、土豆等农副产品,但面积并不大,不成规模,也没有统一的销售渠道,种出来的菜既吃不完也卖不出去,只能眼看着烂在地里。

盛珂便与妻子商量,能否以当地市场价收购,或是自掏运费帮助村民代销,解决村民燃眉之急。

期间,为了跟当地农户搞好关系,盛珂还将赚取的钱一分不少地分给农户,自己分文不要。

看着这原本要烂在地里的“钱”,大家伙都觉得,盛珂夫妻二人是真心实意地来帮助他们的,先前曾拒绝流转土地的村民,也主动找上门来。当年底,40亩土地就流转到手了。

高原种菜,他真能如愿以偿

土地有了,等到撸起袖子要干活的时候,盛珂又犯了难,平原的大棚到了高原要怎么调整,对于两个从没种过地,更不懂技术的人来说,根本就不知该如何下手。

这时,盛珂远在山东寿光的父亲知道后,终于坐不住了。他既担心技术跟不上,更心焦小两口没钱请专家指导。不得已,年迈的老父亲只好在说服老伴后,亲自披挂上阵。

父亲是山东寿光带头发展农业的老支书,在整个村都是有名的种菜能手。“来到基地的第一天,他就先跑了一趟当地气象局,要来甘孜州近3年的气象资料。然后便根据气象气候,调整大棚厚度、朝向以及保温层。”盛珂说,在父亲的帮持下,终于定下了大棚的调整方案。

随后,为高原量身打造的10个蔬菜大棚拔地而起。两个月后,第一批蔬菜长成了,不仅口感好,产量也非常高。这说明大棚种植技术在高原上也能行得通。

之后,盛珂便将目光锁定在销售渠道,瞄准泸定县农贸市场摆起了小摊。当时,农贸市场里卖的菜大多是长途运输而来的。而盛珂种植的大棚蔬菜,不仅新鲜、价廉,而且不少品种当地人从未见过,很快就成了“抢手货”。

眼看着在高原上种菜已经不是难题,盛珂便开始琢磨,怎样才能把生意做大,如何在满足本地市场需求的同时拓展到外地市场,是否应该再建大棚、扩大规模。

资金短缺,他为何还能扶贫

2013年,盛珂决定扩大规模,再建30个大棚。

可一个大棚的造价就是20万元左右,总共需要600万元资金,盛珂手上只有200多万元,还差400多万元,他要到哪去找这么多钱呢?

“军人不能被困难打倒!”于是,盛珂鼓起勇气找到政府求助。所幸,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他顺利拿到了600万元的无息贷款,但因为担保问题,最终只贷到了300万元,建起25个大棚。

之后,他又坚持把每年赚到的钱都拿出来扩建,并积极参与脱贫攻坚,推动当地村集体资金入股,既解决了发展资金,又让村民变成公司股东、参与公司分红。

通过“公司+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新型“飞地扶贫”模式,盛珂的蔬菜大棚相继在周边的炉霍县、理塘县、道孚县推广开,并建立了远近闻名的产业园区。

2017年,9088户当地农户都成了盛珂的股东,他的蔬菜大棚也陆续增加到457个,不仅给贫困村带来了固定分红、土地分红,还为316名当地务工群众带来近千万元的工资收益。

与此同时,盛珂还坚持每年举办200次以上实用技术培训,帮助当地种植户提升种植技术、销售农特产品,有力助推了贫困人口脱贫增收。

创新发展,他如何布局高原农业

早在2016年,盛珂便尝试走“高端路线”,可拼死拼活干一年,账面效益并不乐观。高端产品虽然品质好,但数量有限,中间断销情形时有发生。

正当他左右为难时,“生菜大王”的故事,让他深受启发。“要想在市场上拥有话语权,就得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把一个产品做到极致。”

于是,盛珂果断将目光锁定在了小番茄种植上。但小番茄作为季节性供应的农产品,怎么才能做到极致呢?盛珂定下了目标,那就是全年上市。

“甘孜州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不光辽阔,各地海拔各异,形成的气候环境也不相同,只要跨区域建基地,就能实现小番茄全年产出。”盛珂说。

2018年底,他以甘孜州盛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依托,创办了道孚极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经过一系列的重新布局,不间断的技术攻关,成功突破小番茄断季难关。道孚极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也由此成为全国唯一一家可全年365天供应高原小番茄的企业。

如今,道孚极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已建成高标准温室蔬菜大棚51座,完成产业园区一期工程投资3160余万元,实现每座大棚年产小番茄1.6万斤左右,每座棚年产值在9—12万元。

公司旗下“半高山”“鲜水源”“跑马山”“盛煌小番茄”“极地果蔬”等五大品牌相继获得国家有机产品认证和SGS认证,产品相继通过伊藤洋华堂超市、盒马、百果园、钱大妈及各供应链公司畅销海内外高端市场。

矢志不渝,他铭记初心不改

小番茄虽然是盛珂的主打产品,但为了让当地群众吃到本地产的蔬菜,盛珂每年都要拿出10%的大棚,种植其他品种的蔬菜,专供甘孜本地市场。

同时,他还投资3820万元,配合道孚县万亩油菜基地建设,在道孚工业园区内建设菜籽油加工厂和番茄糕加工厂,提升油菜籽和小番茄的附加值,更好地增加种植户收入和解决当地群众就近就业。

此外,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盛珂先后捐助本土抗疫物资折合人民币150余万元、现金10万元;捐助海外中国留学生抗疫物资10万元;捐助当地福利院、养老院生活物资15万元;帮扶贫困学子捐赠2万元。

一次感动之余许下的承诺,让盛珂义无反顾地踏上甘孜高原。十余年间,盛珂旗下企业累计投入资金1.35亿元,带动相关村集体经济投入“飞地园区”资金8090万元。

“2021年,我们实现销售总额1.12亿元,预计2022年销售总额将达1.5亿元。”据盛珂介绍,目前旗下公司坚持每年每棚分红3万元,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共分红956万元,给予当地农牧民土地流转费228万元,长期雇佣当地员工316人,每年发放工资约949万元。

在盛珂的帮扶与带领下,不仅解决了高海拔地区农牧民冬季吃新鲜蔬菜困难的问题,还将甘孜州农产品品牌打造成知名品牌,让广大农民学会了现代化种植技术,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实现从“土里刨食”向“地里刨金”的跨越式发展。


  • 上一篇:我州全力构建文化和旅游业新发展格局
  • 下一篇:我州金融服务“及时雨” 赋能川藏铁路建设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xw/jjgz/79745.html